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宋仁宗朝对夏发动战争开始,在西北地区修筑城寨,成为宋廷防御西夏的主要战略措施。对此,已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北宋的西北城寨进行阐述(1),但学界对北宋西北城寨之外的防御工事却缺少关注。其次,关于作为北宋御夏主要军事力量的弓箭手研究成果不少(2),而对弓箭手的生存状况、弓箭手与西北防御工事之间串联性的研究却鲜有着  相似文献   

2.
北宋王朝的军队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其中,禁兵和厢兵是北宋的常备军队,时人谓之“正军”,构成了北宋军队的主要部分。本文试图对北宋厢兵及其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厢兵之名,始于五代。王应麟《玉海》卷139云: 朱梁以方镇建国,遂以镇兵之制用之京师。京师兵有四厢,而诸军两厢,其厢使掌城郭烟火之事,而军旅渐有厢军之名。……(宋兴),而天下镇兵通谓之厢军。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拥兵自重故态复萌,对藩镇之兵进行了拣选。精兵悍卒,选送京师,组建成禁兵。地方州军所剩,大都是老弱病残者,如何处置这些人,关系到新兴政权的稳定与否。南宋人吕中曾针对宋初拣择士兵一事评论说:“夫兵之冗不难于汰而难于处,籍其力于强  相似文献   

3.
吴玉梅  张玉英 《沧桑》2012,(6):13-15
北宋前期的统兵体制大致为"枢密院—三衙—都部署"统兵体制,但在北宋中后期,都部署统兵体制逐渐被帅臣统兵体制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李平 《广西地方志》2009,(4):58-60,46
北宋朝廷在平定侬智高反宋之后,在广南西路建立乡兵,居住在邕钦溪峒地区的非汉民族被编制为“峒丁”。作为宋朝的地方兵力乡兵之一,作为边境防卫的主要力量,广西峒丁曾被利用作为中国方面的屏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王朝通过峒丁这一组织有效地巩固边防,稳定边疆地区,控制和管理边疆。  相似文献   

5.
张雨 《文史博览》2013,(4):67-67
曹彬是北宋开国名将,他为人诚实,宽厚仁义,尤以御兵有术而为世人称道。他在对付小人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北宋政治、軍事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禁軍中,存在着數量可觀的異族兵。本文從民族成分、士兵的來源與補充、規模與駐地、職能等四個方面對其進行探討。北宋禁軍中的異族兵與另一種身份的異族兵——蕃兵間有着明顯的差異,但兩者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流動關係。如將其與北宋一般禁軍相比較,可以發現兩者有較多的共通之處,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境内各民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但其並不同於遼、金、元等王朝的部族聯合軍,它有自己獨特的編制和指揮系統,可以說北宋禁軍中的異族兵具有較多的“漢地”或“中原”色彩。此外,當時的民族關係和國際形勢也影響着宋王朝對待禁軍中異族兵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在宋夏战争中,引兵就粮是北宋政府所采取的重要后勤补给措施之一,其具体办法是将沿边士兵由原驻地回撤到后方粮食聚集地以获得后勤补给。本文认为,由于受到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北宋就粮兵原驻地与就粮地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即某路宋军固定到某地就粮。此外,就粮措施的实施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宋夏战局的发展使引兵就粮逐渐出现了就粮兵移动范围增大和就粮人数增多等情况。在肯定就粮措施重要意义的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引兵就粮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守边军队回撤就粮削弱了沿边地区的军事力量。为此,北宋采取了分番就粮和分时就粮等办法来弥补其缺欠,这使引兵就粮得以长期实施,并在宋夏战争的后勤补给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北宋亡国时,它的八十万禁军去哪儿了?》北宋一朝一直有"冗兵"的说法,到了宋哲宗朝,历经王安石改革裁军,宋军总兵力仍有80万人,其中有禁军60万,厢军(地方军)20万。那么在金军纵横黄河两岸的时候,这80万军人去哪儿了?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枢密院报告,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  相似文献   

9.
张春兰 《文物春秋》2005,(2):65-68,78
本文考释了出自《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一件宋代军事文书,对其内容、年代及撰拟主体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文书所提供的资料可印证、补充史籍所载北宋末年宋将范致虚战败西京、兵溃潼关的历史事实,同时还提供了史籍所鲜见的统兵机构--"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并对宋王朝处理溃散兵员问题的"收管"制度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0.
定州开元寺塔北宋石刻中的军人题名是目前所知记录北宋军队番号最多、反映北宋军队部署信息最为丰富的石刻文献,题名中共出现10支厢军番号,计16指挥,其中分驻定州厢军6指挥,非驻定州厢军8指挥,驻地不明确的2指挥;题名中共出现3支乡兵,均分布在靠近宋辽边境的河北路保州和定州。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在陇山之西的葫芦河流域设立了一个重要军事防区——德顺军。德顺军到金代变成德顺州,到元代改为静宁州。自明清以来,关于宋德顺军、金德顺州治城及陇干县城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静宁县城东郊新发现的宋建炎元年(1127)戚安墓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宋德顺军弓箭手和静边寨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解决这些争议提供了新认识:一是直到北宋末和南宋初以及金代,今静宁县城所在地属静边寨领地,不属于陇干县;二是北宋从未在今静宁县城所在地设立陇干县,德顺军从未徙治城于今静宁县城所在地。新认识彻底否定了元祐八年(1093)设陇干县并迁德顺军城于静宁的假说。在解读该墓券的基础上,本文对陇干县的设立、静边寨的废省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德顺州治在大德八年到至治三年(1304~1323)由位于今隆德县城所在地迁入处于州境中心的静边寨地界即今静宁县城所在地,并营建了新州城,改州名为静宁,这一变革正是"元省"静边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宋代厢军中的壮城兵设立于宋初,其设置范围呈现出从北方沿边地区逐渐向南方发展的趋势;壮城兵是专事修筑城垣的专业兵种,不仅要承担城垣建设和修缮的任务,而且还常常被用于治河、运粮等杂役;北宋中期以后,沿边的壮城兵经过教阅,可以代替禁军守城,并被作为国防力量的组成部分列入了宋王朝的军事防御计划,发挥了正规军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厢军的复杂性质和厢军制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宋代兵力部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前期的军队部署实行内外相制原则,京师兵力和其他地方兵力相等,以互相牵制。这一原则在宋神宗时发生变化,大部兵力分布在西北地区,而京师地区兵力不断减少,北宋末只剩数万。南宋前期,恢复实行了内外相制的兵力部署原则,临安地区驻兵最强,后期再次颠倒,重兵多在边防。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兵力部署在地域上都是重北轻南,南宋政府对南部内地的防卫尤弱于北宋。北宋的东线防御立足于兵,并不依赖黄河天险,重兵都在黄河以北;南宋重兵分布在长江沿线,对天险的依赖加强,但几乎放弃了边界的另一天险——淮河,表明其防御是消极的以守为主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乡里制的崩溃与乡都制的确立 ,是宋代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北宋前期 ,乡仍具有一定的职役功能。这种功能直到至和年间才因里正的废止及乡书手的变化而被基本剥离。随着经界法的实施 ,乡逐步成为了一种地域单位。里早在北宋就已遭到巨大的冲击 ,而到南宋中后期 ,在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名存实亡。与此同时 ,都逐步成为乡村基层建制的主流 ,并在土地控制 (经界 )和人户控制 (编户 )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元昊(公元1004年~1048年),党项人。西夏开国之君,据西北之地,对宋作战,三战三捷。在他之前,其祖、父两代,一直向北宋称臣,北宋无西北之患,可集中力量对付辽国。元吴横空出世,宋朝从此进入多个北方强邻环伺的时代。公元1041年,一支数千人的北宋轻骑,疾驰到好水川。这是宁夏六盘山的一处要塞,入口狭小,腹地开阔,路边全是悬崖峭壁。奇怪的是,刚才和宋军一交手就吃败仗、沿路丢盔弃甲的西夏兵,到此不见影踪。  相似文献   

16.
八旗制度的创立是女真人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一种按地域和血缘关系划分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军政合一、又是“出则备战,入则务农”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每一旗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各有旗主、大臣、军队、属民和土地财产等。为了深入了解八旗制度,有必要搞清楚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及清入关前后的八旗旗主人选问题,但是,史料所载多迷离扑朔,又众说纷云。本文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有识之士。 一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人的过程中,于“辛丑年(1601年)设黄、白、红、兰四旗,旗皆纯色”。  相似文献   

17.
河北定州开元寺塔内石刻保留了大量北宋定州区域的佛教社邑组织的信息,参加的有军人及其家属,本文利用这些珍贵的石刻资料,对北宋定州区域各番号驻军参加佛事活动进行了分析统计,认为定州军人,尤其是中下层军人,是参加佛教社邑组织及日常佛事活动的重要成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当时佛教兴盛、受军人家属的影响及基层军人的生活困苦。  相似文献   

18.
贾正之及其妻蔡氏墓志详细介绍了贾正之及其亡妻蔡氏的生平,职官及北宋后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是探讨北宋后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姻亲、职官、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数据。  相似文献   

19.
唐龙朔三年(吐谷浑诺曷钵二十八年,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逃往凉州,吐蕃占据了吐谷浑王国的全部土地,吐谷浑就此亡国.唐咸亨元年(吐谷浑诺曷钵三十五年,670年),唐高宗派大将军薛仁贵西征吐蕃,却最终兵败大非川,吐谷浑王国失去了复国的希望,吐谷浑王诺曷钵和其后代子孙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土.吐谷浑王国灭亡了,但其民族并没有随着吐谷浑王国的消亡而消亡,从唐、五代、北宋到元代,吐谷浑民族一直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  相似文献   

20.
邛崃县北宋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3年12月,驻邛部队在邛蛛县城南三公里处的土地坡基建过程中,发现北宋墓葬一座,部队领导极为重视,立即派人向我所报告。我所及时对墓葬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结果简略报导如下: 一、墓葬形制 土地坡北宋墓位于邛崃县五绵山之丘陵坡上。座西向东、头高足低,顺坡而葬。墓为长方形卷拱石室,长3.9、宽1.15、高1.82米。弧形部分及楔石亦为红砂石条。墓室地面亦系用四个方形红砂石板铺就,铺砌规整,排列有序,是北宋墓葬中建造比较有代表性的。墓室内两壁之中部各有壁龛两个,西壁(头部)有头龛一个。五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