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邑土国家指以都邑为中心、以属邑为基础的国家形态。商王国狭义边疆,指王畿四境,相当于四戈地区,王畿外缘的边邑或边鄙是其边境;广义边疆还包括“四土”中附属于商王的诸侯方国。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因生产力不发达,商王不能对分布于辽阔地域的各类方国实行直接统治,只能通过臣服首领、索取贡物的方式建立间接统治关系。周王国的疆域格局由王畿和封国组成。按封建制度,各封国的土地、人民受自周天子,周室强大时诸侯国属西周边疆。周室不振,周天子逐渐成为名义上的共主,诸侯国便不能算周朝边疆。周朝边界惟以郊外遂人所居边邑边鄙为限了。  相似文献   

2.
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以殷商国家叙述为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邦国与王畿、国家疆域与结构、四土概念、治国与治边等方面,对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和疆域、四土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古代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进程,虽然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朝已具备了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但这时的“国”是指众多诸侯分封之地域城邑;早期国家呈现出以王畿为中心的多元盟邦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氏族部落联盟社会政治分散的状况,所谓“多元”就是指王畿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在强弱不等的态势下处于“并列”的状态;先秦国家主要是由王畿与四土两部分构成,王室对其分别实行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汉王朝为例,对古代中国王朝的疆域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是王朝疆域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西汉初期,中华大地上存在以西汉王朝和匈奴为核心的两大藩属体系,以及众多的亚藩属体系和弱藩属体系。自武帝时期开始,随着西汉王朝国力的增强,两大藩属体系进入碰撞、重组阶段,其结果是不仅以匈奴为核心的藩属体系被纳入西汉王朝的藩属体系中,其他弱藩属体系也进入其中,属于西汉王朝藩属体系的亚藩属体系则成为了郡县,由此最终形成了郡县、特设机构、藩属国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的西汉王朝疆域。  相似文献   

4.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卢连成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是通过四个层次来体现的,由里及表,它们依次分为:1.商文化中心区;2.商文化亚区;3.商文化附庸区;4.商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文化。这种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5.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3,(3):81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58.6厘米用途:盛酒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所处时期:商(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出土地点:湖南省宁乡市四羊青铜方尊,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  相似文献   

6.
书讯     
李大龙、李元晖著《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互动研究》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9月出版。全书包括导言和八个章节,共25.1万字。第一章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第二章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的第一次碰撞和重组,第三章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的对峙与重组,第四章游牧行国体制与藩属的第二次碰撞和重组,第五章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的第二次对峙和重组,第六章行国体制的发展及对不同族群的整合,第七章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的再次对峙,第八章农牧结合王朝的出现及其对两大族群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无敄鼎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东方的山东、苏北、皖北一带,被称为夷方。商王帝乙、帝辛(纣)时的卜辞和晚商时期的金文,把夷方多写作"人方",而古文献中有时写作"尸方"。夷方在商代中期还是臣属于商朝,到帝乙、帝辛时,曾多次反抗商朝的统治。帝辛征东夷,取得了胜利。安阳殷墟第五期卜辞,多有"王来征人方"的记  相似文献   

8.
边疆理论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于逢春(1·1)不同藩属体系的重组与王朝疆域的形成———以西汉时期为中心李大龙(1·14)西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及其启示张云(1·23)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方铁(1·28)“中国世界秩序”观之影响及其与中国古代边疆研究———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读后许建英(1·35)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祁美琴(1·47)“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杨建新(2·1)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为例毕奥南(2·9)10世纪前中…  相似文献   

9.
从楚公逆钟铭文论到西周的方伯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方伯 ,或称侯伯 ,是介于周王 (周天子 )与诸侯之间的、对周王朝政治疆域内某些地区有征伐权力的一方诸侯之长。方伯的形成有两种途径 ,一是周王朝授予 ,如齐国 ;一是自己强大后造成既成事实 ,或可能得到周王朝承认 ,如楚国、徐国。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 ,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方伯的存在使西周政治地理格局从一开始在某些地区就形成了周王—方伯—诸侯的三级结构。学术界长期忽视对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晋侯墓出土的楚公逆钟铭文为研究西周方伯提供了珍贵资料 ,结合文献 ,对西周方伯制度的形成、特点、方伯与周王、普通诸侯的关系等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商代是中国上古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商族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部族。根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和其他史籍的记载,从商之始祖契至汤灭夏建立商朝前的先商时期,大体与夏代同时,先商时期商族(或以商族为主体)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称为先商文化。  相似文献   

11.
早商时期,商族在推翻夏朝统治的同时,迅速据有夏的故土并极力向外开拓,夏、商两大族群及其周边各族之间的迅速渗透、融合,初步奠定了商代早期四土政治地理与民族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商文明窥探     
商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奴隶制王朝,代夏而兴,立国子黄河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宅殷土茫茫,……肇域彼四海”。其疆域之辽阔,前所未见,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奴隶制大国。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时六百余载,大体上相当于公元前十六至前十一世纪。在商王朝统治时期,从华北平原到赣江之滨,大约二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和科学文化都有了一个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中原商文化的北渐及商王朝势力的北向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岗下层早商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在郑洛地区。二里岗上层一期,商文化主要向北方扩展,此时商文化聚落遗址已蜿蜒扩展至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北易水流域以南地区已成为早商文化的分布区,并可能被早商政权所控制。同时,商文化沿黄土高原东、南两翼的拓展,恰好形成了针对此时商文化西北方的"钳形包围"或"犄角"拱卫之势。中商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点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中南部的分布比较密集。殷墟文化时期,商王朝的政治疆域格局大体与中商文化基本相同,只是商文化分布区在北方已完全回缩到北易水流域以南。虽然殷墟式青铜器向北、西北传布很远,到达长城以北及河套地区,但这些商代铜器都是脱离殷墟文化陶器群孤立存在的,不能以此为据来确定殷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商文化向北方的扩张与退缩,是与商人的进退相联系的,反映了商王朝政治势力的北向消长。  相似文献   

14.
正商代国家的政治空间与地方管理分为内服与外服两个圈层,内服、外服也被称为王畿、四土,王畿与四土均为商王朝版图之内的疆土,而疆土之外则被称为四至。王畿、四土、四至构成的圈层不仅对应着具体的空间地域,而且也存在不同的政治属性与管理方式。属于内服的王畿是商王直接掌控的政治区域,具体管理由商王派遣百官臣卿进行,因此这一区域不实行分封制。王畿之外属于外服,这是商王的间接控制区,主要有诸侯、方国等。商代诸侯分三类:第一类由派往当地的职官或军队驻守的据点转变为  相似文献   

15.
吴爱琴 《中原文物》2015,(3):45-51,62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服装形制从初期简单的遮身蔽体,逐渐发展完备。夏商时期,各阶层服装有区别但服制差别不大,都为窄袖短衣;西周晚期,奴隶主阶级服装袖部变宽,衣渐长,服制开始分化;春秋战国时期,服制形成窄袖短衣和长衣大袖这两大类型,并且各阶层服制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的身份标志,服制阶级性形成。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认为,资料断限于1820年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志”)及所附“皇舆全图”,既承载着中国历史内在发展所能达到的空间极致,又记述着康熙帝祖孙四代对领土、边界、主权与边民所具有的清晰界定与认知理念,还附丽着沙俄与西欧列强对清朝领土主权的国际承认。因此,本文将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空间坐标判定在“嘉庆志”及所附“皇舆全图”所确定的领域。同时,1820年的清朝疆域,既是中国疆域范围的最终底定极点,也是东西方力量对比最终逆转的临界点,更是中国国势由强转弱的最后时刻。故本文将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间坐标判定在该年。  相似文献   

17.
夏王朝的疆域问题,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拟在综合各家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夏王朝疆域的史料、“九州”的实质和四至以及疆域中“点”与“面”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求集思广益,进一步开展夏代政治疆域问题的探讨。一、关于夏代域限的传承从政治地理上考察夏朝政治疆域的传承,必须考虑张光直先生的如下观点:夏商周“三个朝代都以一个共同的中国文明为特征。这不但在这个文明的早期阶段———夏和商———包括地域较小时是如此,而且在较晚的阶段,如青铜器的广泛分布所示,其领域伸展到包括华南广大地区在内的…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刚刚经历从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型,中国人现代民族国家的领土主权观念也在萌生和形成过程中。晚清的疆域变成中国公众所熟悉的国家领土主权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比如,在当时的教科书中有关晚清以降中国领土主权的历史知识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从事这些教科书编纂工作的民族精英们,又是如何处理晚清的疆域知识与民国所继承的现有领土边界的历史关系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一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中,日本对于中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及在此后民族记忆的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界对“藩属”、“宗藩”的认识和使用,“藩属”的含义和使用,“宗藩”的含义和使用等三个方面,对古今“藩属”、“宗藩”二词的用法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藩属”一词形成于明清时期,是用于指称清朝和边疆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政治隶属关系,但这种关系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称为“藩臣”、“外臣”与“属国”。“宗藩”一词则早在《史记》中就已经出现,是用于指称皇室宗族或宗族成员分封于地方者。现代学者用“宗藩”一词指称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明清和邻国关系的做法并不科学,其“宗藩”的含义和用法不仅与古人对该词的用法明显不同,而且容易形成更多的误解,故而应该改用“藩属”才准确。  相似文献   

20.
关羽姓什么     
《神州民俗》2010,(3):70-70
我们的祖国称为“中国”,这一名称是怎样来的呢?有关她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商代。殷商王朝的疆域已经达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但是,商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只有都城附近的一小块地方,更大范围的地区则分封给各诸侯国管理。到了后期,把以都城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