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南方局直接领导的《新华日报》,是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武汉、重庆创办发行、面向各阶层群众的唯一一份报纸。《新华日报》贯彻中共中央及长江局、南方局的有关精神,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全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担负起为实现民族团结与全面抗战、促进民主和改善民生鼓与呼的历史使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抗战战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精神风貌,成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就其内外政策做出一系列重大调整,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抗战与建国并重的施政方略,并进行组织机构改组,扩大民主参与,力图支持持久化的战争。然因内外种种因素的作用,国民党的抗战建国方略未能最终实现,其间之利弊得失,尤值学界探讨。  相似文献   

3.
林家虎 《安徽史学》2006,1(4):102-106
陈独秀的抗战政见以其"汉奸"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汉奸"事件后,他与中共的政治对立使其前期抗战政见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演化,其抗战理论与中共的抗战实践由脱离走向严重对立,由此从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倒退到依赖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并最终走向悲观主义的泥沼.但抗战救国仍是他思想的主旋律,他仍为中国抗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齐玉东 《纵横》2013,(2):44-48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广大进步势力和社会团体为实现全民族的全面抗战,争取人民必需的抗日民主权利,以实行民主政治、实现宪政为核心内容,在抗战中期和后期掀起了两次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民主宪政运动,书写下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上流光溢彩、五色斑斓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江炎 《神州》2007,(11)
62年前发生在昆明的"一二一运动",是广大青年学生为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我见证了这场运动的全过程,轰轰烈烈的运动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当时我在西南联大学习,这所在抗战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大学,是抗战大后方的"民主堡垒",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2017,(7)
正20世纪40年代的陕甘宁边区,被称为全国的"民主模范区",其突出的特色,除了政治民主,就是十分完善的社会建设。边区通过大生产、劳模运动等方式,使绝大部分群众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在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是殊为不易的。在边区的各种社会建设中,"十一运动"广受关注。"十一运动"不是"十个一",而是边区开展乡村社会建设的"十一项"举措,大致可分为区乡、村、户三  相似文献   

7.
"如泰靖流通券"作为抗战历史物证,之所以分量沉重,富藏能量,是因为其体现的信息符号鲜活逼真:不仅是共产党新四军苏中抗日根据地一贯高扬的"抗战、民主"的动员令,也不仅是抗日民主政府始终坚持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战略决策,同时也是新四军"铁流千里",在艰苦卓绝的险恶环境中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解放区财经事业发展中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智慧结晶。"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苏中抗日民主政府货币"如泰靖流通券"流光溢彩,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宝库中永远流通。  相似文献   

8.
正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抗战,多数媒体,甚至教课书中都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算起,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而很多学者、历史学家则认为,抗战不止8年,因为东北军民抗战经历14年,是从日本关东军制造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期间,也是日本全面统治东北14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徐州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抗币"。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华中区最早建立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春正式发行"萧县地方流通劵",是华中区最早发行的"抗币",具有开拓意义。考证"铜山县地方流通劵"为邳睢铜根据地的铜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发行的"抗币"。  相似文献   

10.
正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从赢得独立到走向复兴至关重要。抗战精神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呈现与最佳诠释,已经成为当代寻求民族共识、增进民族情感、凝聚民心不可替代的历史资源。在此背景下,中国大陆的口述历史中,表现持久活跃并产生重大影响力的便是抗战口述史,其中抗战老兵口述史尤为舆论界所关注。2018年8月,张连红教授主编的三卷本《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以下简称"《烽火记忆》")~((1))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起各方关注。该书收录  相似文献   

11.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攻打卢沟桥,全面侵华,中国的全国性抗战由此开始。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期间,中日之间除了军事斗争以外,围绕货币也开展了惊心动魄的斗争。交战三方的共产党、国民党、日伪政权各有不同的货币在战争中流通。共产党领导在抗日根据地流通的抗日民主政权及组织发行的货币简称"抗币",国民党统治区流通的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日伪统治区流通的日伪政权发行的伪满币、朝鲜币、日  相似文献   

12.
正在抗战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多少将士共赴国难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在文化战线上,同样是殊死的较量,众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自觉凝聚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出生入死维护国家文化遗产,郑振铎、赵朴初先生就是这样"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决不逃避"的勇士。  相似文献   

13.
薛岳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主政湖南,提出了以"安、便、足"为目的全面建设"新湖南","安"即从心理层面去着手,安定民心,为持久抗战做心理准备;"便"即从精简组织入手、使政府能够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投入抗战;"足"即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农工生产,保障民众生存基本条件。这一系列建设"新湖南"的措施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同时促进了湖南的近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参加抗战。首先进入山西的八路军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又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以三三制原则开展普遍的民主选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民主运动,使参加抗日的各阶层加强了团结与合作,为坚持抗战和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史摘     
以往,学术界多认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对国内复杂时势所持基本认识是:一手争取和平,一手准备应付内战,并认为争取和平主要是一种策略思想,这种认识明显具有片面性。抗战后毛泽东争取和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和限制内战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抗战胜利后和全面内战爆发这期间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  相似文献   

16.
"大后方"是抗战时期中国各派政治势力普遍使用的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基本概念。中共在大后方努力维系国共合作,争取中间势力,为抗战胜利奠定政治基础;贯彻统一战线经济政策,团结工商界,为抗战胜利壮大进步力量;实践持久战军事战略,联络协调两个战场,同样为赢得对日作战胜利尽心竭力;推动和领导大后方文化繁荣发展,保存民族文化精英,为抗战胜利凝聚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开展民间外交,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营造有利中国抗战胜利的国际环境;培养独特的红岩精神,丰富了抗战精神内涵,为形成伟大抗战精神贡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才智。中国共产党的大后方工作,是抗战时期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7.
龙云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云南地方军阀混战中掌权,抗战前主动与蒋介石亲近,打击民主力量,破坏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屠杀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成员。在抗战时期,则转为对蒋介石戒备,保护民主力量,支持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统战工作和民主运动,帮助中国共产党在云南设立秘密电台。在抗战结束后,他策动滇军旧部起义,公开发表宣言"拥共反蒋"。其中的变化值得探究。本文以1927—1949年间龙云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演变为中心,探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云南省工委对龙云等地方实力派展开的统战工作及其成效,兼论及龙云与蒋介石关系的变化及其因由,由此呈现南方局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云南地下组织统战工作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8.
张澜(字表方),他长期从事民主运动,抗战期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被推选为主席。张澜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坚持团结抗战。抗战胜利后主张民主建国,反对独裁统治,反对内战。1946年下半年,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大举向解放区全面武装进攻,同时,片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拉笼各民主党派,孤立共产党。这时,张澜毅然带病离开四川,赴上海召开民盟二中全会,对国民党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曾辉 《安徽史学》2021,(6):75-82
青年党、第三党对民主政治向来汲汲以求,但是屡受挫折.抗战前夕,青年党直接提议并促成国防参议会的成立.其后,两党积极推动国民参政会的成立,民主力量实现了初步聚合.民盟的成立则引起质变,民主力量实现了大聚合.两党在民盟成立及民盟盟务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抗战后期,在章伯钧等人的推动下,民盟打破政团界限并进一步左转,民主力量得以继续汇聚.另外,两党与其他政治势力广泛联系,最终形成民盟、中共及地方实力派三方联盟共同推进民主运动的态势.民主力量随之大为增长,民主力量的聚合也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翻阅民国报刊时,发现胡适一则佚文《中国抗战的前途》,该文是1937年9月26日胡适在美国旧金山作的一篇演讲.9月29日,胡适又作了《中国能赢吗?》的英文演讲.胡适的这两篇演讲对"持久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胡适的"持久战"论是全面抗战以来对"持久战"比较早且比较客观的论述,分析有理有据,见解独到深刻,是对当时国内、国际"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有力批判,对争取爱国华侨、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具有重要作用,对胡适研究和中国抗战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