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8年11月至1973年12月,我在洞庭湖滨的华容县"五七"干校度过了五年有余的"牛棚生活"。三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已是古稀之年的我,每当回首这段人生轨迹,仍然感慨万端。创建华容"五七"干校1968年,那场自毁长城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了夺权斗争阶段,即推翻原来的党委,建立新政权--"革命委员会"。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了"祖国大陆山河一片红"的壮观局面。就华容县而言,原县委和人委进入革委会的科局级以上的"革命干部"屈指可数,造反派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干部成了无所事事的"下岗  相似文献   

2.
“文革“期间,我在湖北省军区担任干部调配组长,同时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湖北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党委书记张洪的秘书。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当时由省军区代管的设在咸宁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对干校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同在那里的诸多文化名人也有过接触和交往。现摘要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3.
金凤 《炎黄春秋》2006,(5):39-42
山东采访王效禹 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的权,成立革委会。各地造反派闻风而动,纷纷夺权和成立“红色政权革委会”。山东省革委会成立较早,革委会主任是一名造反的地委级干部,名叫王效禹。  相似文献   

4.
毕兴淦 《江淮文史》2006,(4):104-114
“文革”到了1968年下半年,长达两年之久的“天下大乱”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各省、市、自治区已先后成立了革委会(安徽省和合肥市革委会是在1968年4月成立的),从而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除台湾省外),迎来了“斗、批、改的新高潮”。这个新高潮的显著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工人宣  相似文献   

5.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6.
在“文革”初期,贵州省是全国较早成立“革命委员会”(间称“革委会”)的省份之一。而在贵州制作发行的诸多毛泽东像章中,至今未发现“贵州省革委会成立”纪念章,但却可以找到品种数量较多的“西南的舂雷”纪念章,也见有“贵州夺权胜利纪念”章。按照当时的惯例,成立革委会是重大事件,都要制作毛泽东像章,  相似文献   

7.
正我1965年7月从张家口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毕业留校在院政治部组织处任青年干事。那时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一样开展"四大"。1969年下旬,为响应毛泽东关于办好"五七"干校的号召,我随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从塞北张家口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总参三部当时确定了湖北省沙洋农场和钟祥县农场作为部队  相似文献   

8.
郑谦 《百年潮》2006,(9):32-38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重要文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文章说:"今年五月七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提供了新的经验."干校"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干部的世界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作为头等任务来完成"."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相似文献   

9.
<正>我于1971年8月离开位于沙洋七里湖的省"五七干校"已整整37个春秋了。但对干校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情景记忆犹新。对昔日宣传队队员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情同手足的深情难以忘怀。初到干校1969年夏,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五七指示》精神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  相似文献   

10.
孙兴盛 《百年潮》2014,(4):20-31
正天安门主席授命1969年党的九大上,王震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不久,便随农垦部到了江西永修"五七"干校。正当盛夏,王震接到周总理电话。原来是,中侨委"五七"干校驻在血吸虫病比较猖獗的地方,总理知道后很不安,专门打电话叮嘱王震:"胡子,这件事派你去解决,想办法换个安全地方。"王震立即赶往进贤县,和县委有关负责人一起赶到中侨委干校,立即向干校军代表和有关领导传达总理指示,研究搬迁事宜。没想到军代表不同意:"下放锻炼嘛,就应该在这个艰苦的地方锻炼。"王震一听就火了:"侨委的  相似文献   

11.
郑谦 《百年潮》2006,(10):45-49
"新事物"与旧思潮 五七干校不仅担负着干部"下放锻炼"、"重新学习"的任务,也承载着对知识分子"再教育"的使命.作为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他们通过干校既要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干群关系),又要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甚至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为当时知识分子已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正是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干校的理论与实践折射出一些中国近代以来激荡、张扬的思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13.
孟炳南 《古今谈》2000,(1):37-39
1969年冬,省级党群系统干部全部开赴乔司农场,以劳改农场十大队的房舍、土地为基础,成立浙江省五七干校。一位红军干部郭宗保被任命为校革委会主任(校长),从20军调来军代表沈伊、余金发。  相似文献   

14.
张迪 《满族研究》2008,(2):25-28
新中国成立后,满族被国家认定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一.但在全国尚没能及时成立满族自治区域.特别是满族聚居的辽宁也没有成立满族自治地方.辽宁省民委蒙古族干部阿英嘎同志在党中央、国家民委党组、辽宁省委、省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和各族人民一道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建立了新宾、岫岩、凤城等8个满族自治县,成立了专门研究满族的辽宁省民族研究所,为满族的全面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刘军 《纵横》1999,(11)
1968年冬,广东省宣传系统大批干部被从广州市陆续下放到英德县黄陂,广东省宣传战线黄陂“五七”干校宣告成立。 干校学员来自新闻、广播、出版、党校、社会科学系统等单位,其中包括秦牧、黄秋耘、刘逸生、黄文俞、许实(即微音)、杨奇等知名文化人士。他们从广州市  相似文献   

16.
致书省委书记,父亲的错案终得纠正 我家在旧社会是湖南桃江县的地主.新中国一成立,家中16岁以上的成年人都迅速参加了革命工作.我父亲在省城干校受训3个月后分配到芷江县建设科工作,大哥参军到了东北,大姐成了当地人民教师.这样,我家中同时拥有了革命干部家属证书和革命军人家属证书,在土地改革中除交出全部家产外,并未受到其他冲击,行动也未受到任何约束,还于1955年年初举家迁至芷江县城.  相似文献   

17.
<正>1970年初,我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的一名干部,同近万名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一起,带着行李和户口迁移证,下放到远在鄂南山区的武汉市"五七"干校,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这是我一生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回忆记  相似文献   

18.
1950年和1951年,正是朝鲜战场烽火连天的时候,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号召,全国先后两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参加军事干部学校运动,一大批爱国青年响应祖国召唤投笔从戎。这是建国五十多年来发动青年学生参军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用当时的话说:“十万学生兵,披上新戎装,跨进军干校,掌握新武器,打击野心狼,卫国保家乡。”这批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参军,大大地改善了人民军队的文化结构,为军队注进了新鲜血液,为推进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经过军干校的学习培养和军队的锻炼,他们先后成长为我军各级干部,其中佼佼者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还有一部分成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专家。  相似文献   

19.
"不能听风,要真实记录这段历史。不要突出个人,要写出集体领导。"——华国锋谈本书写作的原则一、"这段历史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华国锋,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简历如下:1958年当选湖南省副省长,1959年任湖南省书记处书记。文革初期受到冲击,1967年起先后担任湖南省革委会筹备小组副组长、湖南省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九大当选中央委员。1970年5月任湖南省革委会  相似文献   

20.
一、军政干校时期 经过1939年冬艰苦卓绝的战斗,我一二○师三五八旅和山西新军决死二、四纵队,工卫旅、暂一师,打退了阎锡山发动的军事进攻,并将其军政势力逐出晋西北。1940年2月3日晋西北行政公署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我党领导的又一抗日根据地诞生。根据地成立后,为解决干部问题,晋西区党委和行署于3月初决定在兴县成立军政干部学校(以下简称干校)。校部由延安派来的原在山西民大工作过的杜若牧、杜心源、杨林、石峰、贾公铎、叶笃诚等组成并任教。下设七个队:一、二队为行政队,三队为军事队,四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