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宇 《南方文物》2023,(1):132-144
家户是社会考古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单位,可分为生活型家户和非生活(特殊)型家户两种类型,考古遗存的家户界定需要同时考虑共时性、共居性和功能性。在尉迟寺大汶口晚期聚落家户个案研究中,尝试通过器物量化统计反映房址功能,结合同时期遗存分析认为,以大间房屋为核心的第三级财产所有制遗存共同组成家户单元;在家户空间的利用方面,各类房址的空间利用策略有所不同;房内遗物的统计结果倾向于支持聚落火灾毁弃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大连大嘴子遗址第三期聚落发现的房址以及出土物的研究入手,探讨大嘴子遗址第三期聚落形态的相关问题。认为该聚落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的土著文化,经济上以渔猎采集兼营农耕为主,社会组织仍处于原始氏族公有制阶段。但该时期聚落的繁荣,反映了土著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其后的文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河南驻马店市张楼遗址是史前淮河流域的小型聚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有龙山时代、二里头文化等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时代遗存有房址、灰坑、灰沟、墓葬等。这些房址多排列有序,可能是一个经过有序规划的聚落遗址。遗址堆积较薄且面积较小,房址之间很少有打破关系,可能意味着该遗址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等,这些文化遗存的时代、性质与杨庄二期文化早期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5.
雕龙碑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自1990年起,该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在最后两次,即第四次、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F15、F17、F18和F19等大中型房址,其中F15尤为典型。 F15开口于第2A层下,打破第3层,距地表深30──80厘米,属于雕龙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 F15的建筑面积为11.5X8.8米,合101.2平方米。建筑平面呈“田”字形,即在四面围墙中间筑“十”字形墙体支撑大跨度的屋顶,以此分隔为四个大的开间。东半部为两个单间,室内南北长5米,东西宽…  相似文献   

6.
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仰韶文化内涵丰富,依据采集的大量陶器的器物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这对于解决遗址性质、区分区域类型、排列文化谱系以及今后这一带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众多文献记载,新郑是传说中的黄帝故里,该遗址的南部传为"黄帝口",其仰韶文化遗存又十分丰富,这可能与传说时代黄帝氏族的重要中心聚落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配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9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工作。遗址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主要遗迹有壕沟、房址等,基本搞清了遗址的范围,仰韶、龙山时期的聚落规模、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情况,对该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雕龙碑第三期遗存的文明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雕龙碑第三期遗存的化内涵,建筑特色与其它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并结合民族学材料进行研究,认为雕龙碑第三期遗存是一种混合性化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发达,家庭纺织业也较先进,社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别和地位高下之分,社会形态已进入字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9.
褚家村遗址为小型聚落址,分布范围近6000平方米,遗址出土陶器均为日常生活器皿,石器为小型磨制生产工具,遗迹以灰坑为主,还发现有房址和零星墓葬。遗址陶器群可分为A、B两组,A组器物出于第4层及4层下的灰坑,以小平底罐、盆、瓮、高柄豆为基本组合,多为十二桥文化早期的典型器;B组器物出于第6层及6层下的灰坑,以绳纹花边口沿罐、宽沿平底尊、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为基本组合,为宝墩文化三期晚段的常见器物。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祁离高速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当地文物部门于2019年对离石德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多座较为完整的仰韶中期房址,几座结构完整者均呈五边形,出土一批组合丰富的生活生产用器,展现了晋南仰韶中期文化强势北渐的宏观态势,也为进一步了解吕梁山区该阶段家户结构及其聚落形态提供了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甄强  杜战伟  马骞  王倩倩  李泱泱  何克洲 《文物》2023,(2):4-20+2+1
2018年,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Ⅴ2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平方米,清理齐家文化房址2座、灰坑1个。房址F67内出土了一批典型的齐家文化器物,包括仓形器、高领双耳罐、侈口罐、深腹罐、单耳罐、尊、单耳杯、器盖等陶器,另有玉凿、石斧、牛肩胛骨等。其中的陶仓形器形制独特,较为罕见。根据出土器物判断,房址和灰坑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本次发掘弥补了喇家遗址中心部位的考古工作缺环,为研究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房屋的空间利用和器物组合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侧,是一处龙山时期的大型石城聚落。2015~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理清了该台地的整体布局及其聚落的阶段性变化。其中小玉梁台地西北部遗存以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和石砌遗迹为主,相对丰富的地层堆积和遗物标本,为进一步了解小玉梁台地龙山时期的聚落变迁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15,(6)
<正>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自1973年至1978年共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房址、灰坑、窑址等遗迹,清理墓葬132座,出土各类器物一万余件。这些发现为研究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年代分期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等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典型的实物资料。该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我国华南考古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4.
2005、2009和2010年,南京博物院对花厅遗址进行了第五至七次考古发掘,揭露了一批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房址、灰坑和壕沟,墓葬年代大致为大汶口文化中期至晚期早段。花厅遗址第五至七次的发掘为探索花厅遗址居住形态、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积累了素材,也为了解大汶口文化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科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14至2015连续两年的考古工作,清理了晋陕高原上目前揭露最为完整的一处龙山时代石城聚落——榆林寨峁梁遗址。本文以寨峁梁遗址材料为基础,尝试复原龙山时代以窑洞为主体建筑的前后室房址的建造过程和使用情况,并着重探讨了寨峁梁前后室房址的废弃时间和废弃原因。通过与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史前窑洞的比较,作者认为,以寨峁梁为代表的前后室房址是窑洞式居址的复合结构和高级形态,半地穴覆顶的前室应为起居空间,掏挖于生土中的窑洞为卧室。根据灶址的使用和室内器物的相关情况推测,寨峁梁聚落当废弃于夏秋季节,其废弃原因可能与社会动荡引起的冲突事件相关,寨峁梁龙山先民系突发性的自行迁移。  相似文献   

16.
大嘴子第三期文化聚落遗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大嘴子》考古报告的基础上,对大嘴子第三期文化的聚落遗址进行了综合研究,对诸如聚落形态、陶器变化、文化去向、社会性质以及族属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认识豫西灵宝盆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遗址的聚落内部情况,2018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本次工作明确这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等,基本搞清了聚落范围、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1月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都区文物管理所在对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竹园丽都”撤迁安置小区工地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忠义遗址发现的遗迹现象有灰坑、墓葬和房址三类,并出土大量的陶片及少量磨制石器。陶片以素面居多,可辨器型主要有绳纹花边口沿罐、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底尊等,这些器型均为宝墩文化的典型器物,其文化内涵当宝墩文化范畴。通过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对比,该遗址的相对年代在宝墩文化二、三期之间。  相似文献   

19.
匍有土田考     
1973~1974年,在江西清江吴城进行三次考古发掘[1],出土青铜、陶、玉、石等器物五百余件.发掘简报把该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文化,时间为商代中期,第二期相当于安阳殷墟文化的早期和中期,第三期略相当于殷代晚期,可能延续到周初.  相似文献   

20.
四平市前坡林子遗址发掘是配合基建的抢救性发掘.在发掘中不但发现了金代房址、灰坑,还发现了金代考古不多见的窑址,而且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瓷器及宋代铜钱.把这批器物与典型的金代城址、遗址中的同类器物比较分析,更加确定其时代应为金代无疑.从遗迹、遗物看,该遗址应为金代平民居住址.这为研究金代平民生活、烧窑技术及与宋王朝的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