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束腰爵。从形制分析,束腰爵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爵(ⅧT22③∶6)比较类似,当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束腰爵的流至器底、尾至器底有明显的铸造披缝,而三足的外侧面顺着腹部自然延顺,在腹与足的连接处以及足部的外侧面,没有任何披缝的痕迹,足部外侧和内侧有明显的凸起分界线。这些现象表明,其铸型由2块外范、1块腹芯、1块底范、1块鋬部的活块芯构成。束腰爵三足外侧弧形凸起显著,可能是在外范上也做了三足的型腔。X光片显示,束腰爵鋬上有四个规整的方孔,检测表明,四个方孔并没有在鋬的表面形成镂空。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泥芯头与外范之间存在缝隙,未形成镂空的方孔。方孔的作用一是镂空装饰,二是可作鋬部泥芯定位的工艺孔,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件爵底部的外缘,与腹壁的分界处有一处凸起,可能是浇口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说爵     
西周及其前的青铜器中常见的三足爵在当今普遍被认为是饮酒器或温酒器,而《说文》中载其为礼器。本文就三足爵流长不便就饮、容量小的形制特征,以及当时饮冷酒的习俗,判断其非日常使用;又根据出土爵底部有烟炱和某些爵的结构拢火以及内盛祭神的鬯酒等判断,其实为祭祀中用于歆、的礼器,流行时限可至西周晚期。除三足爵外,另有瓒形爵,用于祭礼;以及稍后出现的雀形爵,因"爵""雀"同音,而进一步强调雀的形象;还有至南宋以后发展出便于使用的杯形爵。此外,爵还作为酒器的通称使用。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殷墟出土铜爵的铸造痕迹以及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爵范、爵芯等实物资料为依据,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殷墟铜爵的铸造工艺,基本揭示了殷墟铜爵的铸型分范、鋬及鋬上兽头的制作、柱帽的制作、范与芯的组装、浇口的位置等铸造工艺。文章对前人的研究做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并有新的发现,推进了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商戉鬲     
解放后,在考古发掘中清理出了一些商代早期的铜器。如河南郑州白家庄、杨庄,辉县琉璃阁和湖北黄陂县盘土城等地出土的商代铜斝、铜爵、铜觚、铜尊、铜鼎、铜鬲等,它们大都具有下列几个特征:器形比较原始,近似陶器,质地单薄粗糙,花纹简陋草率。如斝、爵等器多呈平底尖足。无论在形制和花纹上,都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器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1958年购得一商代早期的铜鬲,花纹极简单朴素,器身仅有弧纹数道,三个袋形锐足中空,上部双耳甚小,兜向里方,唇沿有一象形"戉"字(即岁字)铭文,直内曲刃,形颇原始,疑是氏族徽号。这个鬲的形状、铜质、花纹和  相似文献   

5.
格栏兽面纹爵出现于商末,流行于西周早期,主体形制及纹饰风格基本一致。出土铜爵的早晚关系、纹饰特征及安阳辛店遗址出土的格栏兽面纹爵范等证据表明:这类爵的生产地由安阳向洛阳、关中转移,并从这三处产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其产地转移应与辛店铸铜工匠随戈族贵族的西迁有关。此类爵的使用者多为殷遗民。  相似文献   

6.
铜爵是二里头文化至西周文化时期最重要的铜礼器之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出土的铜爵在铸造过程中所采用的的铸型分范技术既一脉相承,又各具地方特色。使用者的个人需求影响了工匠的技术选择,铸造技术的发展及不同技术的选择决定了铜爵最终的器物形态。  相似文献   

7.
鐎斗是汉唐时期墓葬中常见的一种器具,其为盆身、长柄、下附三足,已有学对其定名和用途进行了初步考证。鉴于铜鐎斗使用的时间长,数量最多,形态变化也大,而且目前尚无其发展谱系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拟就汉唐时期铜鐎斗的形制变化做一探讨,并就其用途等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裴李岗文化陶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陶鼎的形成时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是陶鼎的发展和繁荣阶段,陶鼎形制丰富,种类和数量增加.考古材料表明,陶鼎可能源于乳钉三足器,器底的乳钉不断加长,最终形成陶鼎.  相似文献   

9.
《儀禮·士虞禮》中出現了廢爵、足爵、繶爵等飲酒器,被用於祭祀"三獻"。宋人把足爵、繶爵説成三足爵。今人或云三種爵都是雙耳杯,或云足爵是三足爵、廢爵是斗形爵。本文徵諸《禮記》、《儀禮》中的獻尸禮文,圍繞"尸酢夫人執柄,夫人受尸執足"這條記載,推測廢爵、足爵、繶爵三者都是斗形爵。足爵之"足"指的是斗形爵之圓足,廢爵則是斗形爵去掉圓足的形狀。繶爵也是有柄有圓足的斗形爵。在禮器等級上,"五爵"爵、觚、觶、角、散最高,次廢爵,次足爵,次繶爵。  相似文献   

10.
2004年3月,浙江省安吉县高禹镇中学基建工地发现一件铜铙。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后赶赴出土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铜铙出土点进行了发掘清理,证明铜铙出土于距地表4米多深的一座墓葬。此铜铙为合范浇铸,器壁留有较多的沙眼,通体褐色泛有绿色锈斑。钲部两面各有3排枚,每面18个,甬与身内腔相通,铣侧至舞和甬部各有一条明显的范痕,但内腔平整。钲部饰有云雷纹。通高32,甬高13、径55,铣长22,钲高19,舞广11,舞修16,枚高12,壁厚07厘米。重57千克(图一、二)。安吉铜铙的形制同1993年6月湖南省宁乡老粮仓出土的Ⅱ式7号铜铙相似[1],再结合与铜铙一起…  相似文献   

11.
洛阳市宜阳县文化馆收藏有一件自铭为铍的剑形兵器。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铜铍的起源、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资料。一铜铍的形制、铭文和年代这件铜铍由身、格和茎(柄)组成。身扁平  相似文献   

12.
1978年8月,湖南辰溪县城郊公社东风大队修边流水大桥时出土剑形铜器一件。此器制作精细,形制特殊(图一)。宽格扁茎,茎上有二圆穿。器身与茎分二次铸,身插入格内,中脊起棱。格、茎两面均有纹饰,格一面为窃曲纹,一面为云雷纹;茎一面为水波纹,一面为云雷纹(图二)。身残长16厘米,格长3、宽4.4、厚2.4厘米,茎残长4厘米。根据形制、纹饰判断,此器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  相似文献   

13.
这件青铜残器,是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废铜中检选出来的,现归上海博物馆保存.上海博物馆根据器上残存的痕迹复原了器口和鋬的部份,但圈足下面,尚有分布均匀的三点瘢痕.而且其中瘢痕和鋬在同一直线上,显然是由于残失了的三足所形成.由于三个瘢痕不太大,可知下垂的三足不能太粗,也不能与周代簋圈足上的短足那样扁宽,而应当是细小的.三足因已全部残失,无法推知其确实形式和大小,所以没有进行复原.这件残器制作很粗糙,细腰、平底、宽鋬,口缘里有一道宽边,腰部有三道弦纹间隔着两道点纹装饰.总的看来,它和商代迁都安阳以前的早期青铜器风格一致.残器的口部向外翻转,形成了前后两个尖角.后面的尖角低一点,大一点;前面的尖角小一点,高一点;在它的下面还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整体形状略如早期铜器中变形的爵.但爵有一个用以吸饮的槽形流,此器却在前面口下带有一个筒形流,筒形流在商周时代,往往附在盉上,它的主要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6,(12)
妇好墓出土有28件"铜尺形器",关于其功用,研究者莫衷一是。本文以妇好墓出土的"铜尺形器"为切入点,对商周时期的"铜尺形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与断代,指出其时代主要集中于商代晚期。文章认为,"铜尺形器"就是铜柶,是专门的礼仪用具。文章还依据铜柶在墓葬中的原始位置,分析了其与其他器物的组合关系,认为铜柶的功用与铜爵、觚有关,并从爵、觚的形制、功用及当时酒的种类,分析了商周时期青铜爵、觚与柶的搭配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么彬 《文物》2022,(1):62-64+2
铜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也有学者认为铜爵属于温酒器。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出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通行至西周时期。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常见、最典型的酒器,是当时作为身份等级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物。淄博市博物馆收藏有四件带有铭文的铜爵,现介绍如下。爵1件。1984年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居民捐赠,具体出土地点不详。  相似文献   

16.
孙静 《收藏家》2022,(6):75-82
<正>范匏器即范制葫芦器,葫芦果实幼小时施以阴刻花纹的木范或陶范,待葫芦成熟后自范中取出,范上花纹翻印于其上。范匏技艺自清代传入宫廷,以其浑然天成、古朴典雅,深受康熙帝喜爱。康熙命内务府管理园囿的奉宸苑内监在丰泽园培育,并将所得佳器赐予王孙和大臣。1曾获赠范匏器的乾隆帝深受“皇祖”影响,认为范匏器“俨若天造”“形制浑朴”,可胜金玉,遂命御园内监学习康熙朝范制技术制作范匏器。  相似文献   

17.
钱范:我国古代的金属铸币采用“范铸法”铸造,铸钱用的范、模,钱币学上统称为钱范。目前,我国遗存最早的钱范是春秋战国时期布化、刀化的范。大概到隋唐时期,开始采用失蜡法,翻砂法等先进技术铸造钱币,因此,隋唐以后,不再见有钱范遗存,取而代之的是样钱、祖钱、母钱及其它模具。钱范,从效用上分,有祖范、母范、子范;从材质上分,有泥范、石范、铜范,铁范;从形制上分,有铲形、盘形、片形、以及长方形、方形、多边形、椭圆形、圆形等。  相似文献   

18.
江苏武进县淹城农业社在1958年4月下旬,因积肥运动,結合开辟魚塘,在內城河里的草苔(泥炭)下面挖出独木船和一批銅器及几何印紋陶罐等(参看本刊1958年11期80頁报导)。出土銅器有尊三(图4)、三足盘一(图5)、三輪銅盘一(图1)、牺(匚也)一(图2),出土时牺(匚也)叠置于三足盘中,三輪銅盘复在牺(匚也)的口上(图3)。此外还有句鑃一組七件(图6),器身毫无銹痕,如初出范的器物一样。除句鑃素无紋飾外,其它銅器上花紋則已較工整精細,正如郭沫若先生在"两周  相似文献   

19.
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陈列着一件通体镶嵌珠宝的金质三足爵杯。此杯通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杯以立夔龙为耳,夔龙头各安珍珠一颗;三象头顶立、卷算为足,金丝象牙围抱足两边;杯身錾宝  相似文献   

20.
梅瓶源流考     
梅瓶是我国古代瓷器中一种独特的器型,其主要特征是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本文试图从名称、功用、形制的演变等方面去阐明梅瓶自唐末出现以来的发展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个时期梅瓶的形制特点、主要功能及梅瓶在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