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2015,(9)
<正>一即将出版的《岳麓书院藏秦简(肆)》共收录竹简391枚,内容为秦律令,由于这些内容仅仅是岳麓秦简中律令的一部分,故该卷又定名为"秦律令(壹)"。我们根据竹简的内容、字体特征、简背划线和反印文等信息,将这391枚简分为三组。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意和存留笔画,尝试对《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的一些残字进行辨识,以期进一步复原简册文本,疏通文义。先后讨论凡九字,即简57"頫"、简114"片"或"■(析)"、简174"诇"、简265"乏"(原释"之")、简267"吏"、简294"官"(原释"宫")、简300以及简165的"囚"(原均释"日")、简307"床"、简311"购"(原释"赎")。  相似文献   

3.
《文献》2020,(1)
本文对肩水金关汉简"通道厩谷出入簿"的编连展开研究,认为简册至少有七十八枚简,时间上至少是分布在连续两年里的七个月份的记录,并借鉴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的编连,对"通道厩谷出入簿"进行初步的编联。还讨论了过客、传马、当食者、误书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简帛古书书名存在"单篇流传之书的书名""统摄众篇之书的书名"与"无书名"三种情况。其题写各有特点:单篇流传之书若抄于简册,受编绳数量、载体材质、收卷方式等因素影响,将书名题于简册前端、简背的上半段是其标准形式;若此类典籍被书于缣帛,则受载体材质、抄书程式等因素限制,书名大多题于正文篇末。统摄众篇之书,受装帧方式的制约,书名一般不题于正文载体之上,口耳相传或题于书帙、目录、牙签等处是其可能存在的方式。由于时代久远,此类信息或缺或残,书名亦随之亡佚,给今人造成"古书多无大题"的错觉。另外,简帛古书发展初期,很多典籍存在无书名的现象,书名自然在载体上得不到体现,这是受抄写时代因素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9,(12)
<正>云梦睡虎地汉简《算术》中有一类关于田地面积计算的简册,共20余枚,包括简30~36的"田"及"里田",简37~39的"径田",简40~47与简125、126的"周田""员(圆)田"及"圜田",简48的"柧田",简49的"冢田"及"阮(宛)田",简122、123的"扁帚田",简124的"箕田",简157、158的"弓田"。大部分算题编联在一起,少数几枚分散,可能与抄本不同有关。简125、126的"圜田"与简40~47"周田""员(圆)田"就可能来自不同抄本。这些内容与《九章算术·方田》类似,我们统称为"田"类算题。这些算题类型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王杖简册中记载的"逆不道"即"大逆不道"罪省称,但是汉代"逆不道"罪应是独立存在的罪名,并不同于"大逆不道"罪。从刑罚适用角度看,汉代"大逆不道"主犯受腰斩刑,同时亲族因连坐被判处死刑,不因身份不同而存在减刑的可能。而王杖简册中的侵犯王杖老人的罪犯以"逆不道"罪论处,主犯被处弃市刑,不连坐亲族。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9,(4)
《文物》1978年1期我执笔的《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一文中6页倒九行,由于一时的疏忽,将简(EJ:601)的档案记录文字:"画,一吏一马,横幅",误作该简的墨书文字,混淆失真,特此改正错误,并向读者深致歉意!  相似文献   

8.
秦简"柀"字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出现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柀"字,除《日书》甲简一四正壹等通"破"外,绝大多数应读为"颇"。并讨论了《秦律十八种》一七四、《效律》三五、《日书》甲二五背一中的"彼"字及《诘》篇四六背贰中的"女笔"。  相似文献   

9.
1993年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六号汉墓出土一批西汉成帝时期简牍 ,其中被整理者题名为《元延二年日记》 (以下简称《日记》)的简册 (简 1— 76) ,记事文字内容除记录墓主何时出发、何地住宿及其它公私事务外 ,还载有成帝元延二年 (前 1 1年 )一年的四季始止、天气暖热、阴晴风雨等气象资料① ,这是迄今所见有关黄河下游汉代气象与气候变迁的第一份实际记载 ,对于了解西汉晚期黄河下游地区 ,尤其是汉代东海郡、楚王国两地的气候 ,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该简册图版、释文自公布后无人研究涉及 ,今不揣浅陋 ,姑妄言之。为了研…  相似文献   

10.
一最近接到的《西北师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载有一篇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组编著《<永始三年诏书>简册》和一篇伍德煦著《新发现的一份西汉诏书——<永始三年诏书简册>考释和有关问题》。诏书的照片尚未发表,因此简的状态和文字的模样都不得其详。但因伍德煦先生的解释有些问题,因此我想在介绍该诏书册的同时,顺便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李松儒 《江汉考古》2015,(2):110-115
本文对"上博七"《武王践阼》的字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武王践阼》简1~9、简10(16~25字)、简11、简12(1~19字)是字迹A;《武王践阼》简12(20字~简末)、简13~15是字迹B;简10的最末的3个字"知之毋"是字迹C。并把简1至简10划分为Ⅰ部分,把简11至简15划分为Ⅱ部分,认为Ⅱ部分是Ⅰ部分的异文,被当时人同Ⅰ部分合编在一起,是求存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4,(12)
<正>《殷高宗问于三寿》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之一,原由28支竹简编联而成,今缺第三简,见存27支。其中第25简上部缺大半,第8简上、下及第9简下端亦稍残。完整简长约45、宽0.6~0.7厘米,设三道编绳。满简书写28~34个字符不等。简背有次序编号"一"至"廿八",今  相似文献   

13.
居延汉简“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1)
1978年《文物》第一期发表了《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一文,择要介绍了三个发掘遗址的建筑结构以及所获得的简册与实物。这一批居延汉简共有两万余支,是研究汉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仅将其中的《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作一简介。 "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探方57,即坞东灰堆区的最东区域(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点Ⅱ)。地层堆积为砂砾、杂草、烧灰三层。这一探方内清理出木简共一百零八枚,此檄出土于下层。同出的有纪年木简共十五枚,最早为本始元年,次为地节三、四、五年,元康元年至三年;最晚的是王莽天凤二年,属上层遗存。根据共存的纪年简,此檄当为宣帝元康三年以前的  相似文献   

14.
杨耀文 《江汉考古》2019,(4):133-136,140
本文在诸家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简封检六正面第六行的"所"字、木牍二二正面的"故事"、简三一正面的"主事"、木牍五五背面的"直(值)"、简七六正面的"顷"和牍八六背面的习字"诺"等六处释文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5.
赵平安 《文物》2020,(9):72-76+97
<正>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辑中,将收入一篇拟题为《四告》的文献。这篇文献原应有50支简,简长45.6、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从"一"至"五十",连续编排,一贯而下。根据简文内容,可分为四组:"一"至"十四"为一组,"十六"至"廿四"为一组,"廿六"至"卅七"为一组,"卅八"至"五十"为一组,各成独立单元,内容完整。第"卅四""卅五"简有残缺,第"十五""廿五""卅九""四十一"简佚失。"十五""廿五"简处于三组简之间,原应为空白简。这种情况表明,这一整组竹简是先编联后书写的。  相似文献   

16.
<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收有一篇与先秦法律制度相关的文献,共30支简,简长约45.2厘米,文字保存基本完好,唯简10最末一字残半。满简书写27~33字(多为30字),全篇共计896字(重文、合文均以两字计)。简上未见次序编号,背面有刻划痕迹,其中简1~19的划痕呈倒序排列,较为特别。今简序是据文义并参考简背划痕、污痕等形制信息综合排定。本篇原无题记,全文主体为"成人"针对"王"问所作的四段言辞,故试拟篇名为《成人》。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8年第1期发表的《居延汉代遗址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一文,认为甲渠侯官等三个地点出土的(?)形木器"或许就是简文里常见的‘转射’或‘深目’",其后初师宾先生又在《汉代边塞守御器备考略》中断定它"决为转射无疑",并指出"其特点是承受弩长臂转动发射,故称转射",还说"通过斜下的射孔,可向坞下的有效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新资料为突破口,对楚国■陵君铜器铭文所记■陵地望、器物年代与器主身份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封地■陵即《水陆里程简册》的"莪陵(津)",位于今湖北宜城市汉水之滨,同名异地及新置"■陵"的可能性较微。铜器的制作时代约在楚灭越至公元前223年楚覆亡之间,制作时代最可能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以前。综合制器年代与器主的"王子"称谓可知,■陵君应是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中某位楚王之子。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4,(12)
<正>清华简《厚父》一篇,共13支简。第一支上下两端残缺,其他各支皆为完简。简背标有序号,依次为"一"至"十三"。最后一支背面有"厚父"2字,系篇题(封三∶1、2)。《厚父》通篇为"王"和"厚父"的对话。"王"首先通过追溯夏代历史,指出勤政、用人、敬畏天命、谨慎祭祀对于"永保夏邑(或邦)"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甲骨文中的"典""册"二字像简册还是龟册尚有争议,这关系到对我国文献的起源和简牍文献出现时代的认定,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撰文讨论。本文以出土实物和出土文献材料为据,对前贤的主要意见进行了述评,认为甲骨文"册"字的竖笔是竹简或龟版侧影的象形,因此典册可指竹简,也可指龟版。殷商时期甲骨、金石、竹木等都是文献的载体,甲骨文中的"典册"主要指祭祀文书和册命文书,而金文中的"典册"已经成为各种文书的通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