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游醉翁亭     
滁州城外西六公里许,便是“峰峦密郁泉声上,楼阁参差树色中”的醉翁亭。 醉翁亭在琅琊山中的酿泉旁,是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文学家欧阳修因“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被贬为滁州太守的第二年,琅琊山开化禅寺住持智仙特为供其饮酒赋诗而建。因欧阳修常登亭饮酒,“饮  相似文献   

2.
正从学《醉翁亭记》的那天起,我就对安徽滁州的琅琊山开始了迢迢的向往。不解琅琊山到底秀美成什么样,能让欧阳修忘记宦海的失意、贬谪的不快,吟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亦不解琅琊山究竟有怎样的灵气,能让醉翁亭坐拥不同的“四时之景”,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首。这成了萦绕我心底多年的谜。以前猜谜,我总是无数次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四大名亭,是我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的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陶然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  相似文献   

4.
扬州名堂     
<正>平山堂绕过廊院,我又来到古风流溢的平山堂前。平山堂在扬州瘦西湖畔蜀冈中峰上。欧阳修在史称"庆历新政"的改良运动中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一边,因而受到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击。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醉翁亭记》,表达了寄情山水诗酒、与民同乐的思想。庆历八年(1048)二月,欧阳修调任扬州。瘦西湖的秀丽清瘦,大明寺的雄浑壮伟,特别是登上蜀冈中峰,远眺江南,真(今江苏仪征)、润(今江苏镇  相似文献   

5.
解读欧阳修在滁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平 《江淮文史》2007,(5):174-176
近几年,每一次到琅琊山醉翁亭,我都不由得思问,为什么欧阳修离开我们已经近千年了,但他的名字依然时刻与滁州紧紧地相连着?为什么欧阳修在滁仅三年,滁州却与欧阳修一生结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简约志书语言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人向来注重语言的简洁.欧阳修在安徽滁州当太守的时候,写过一篇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头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接下去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原来初稿开头一段是:"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来他把文章念给当地的老百姓听,一个老大爷听后说,文章开头写了那么多山的名字,听起来有点啰唆,"西南诸峰",没有写那么多山的名字,不是也很好吗?欧阳修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前面几句统统删掉,提炼成一句"环滁皆山也".结果气势显现,语言又简练.  相似文献   

7.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写道:"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便是琅琊山。琅琊山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5公里处。这一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  相似文献   

8.
黔灵山记     
<正>题记:获悉"黔灵山文化"征稿,找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范本,凑成此篇《黔灵山记》,为"三创一办"聊尽绵薄,一哂耳!环筑皆山也。其西北诸峰,云遮雾绕,望之莾苍如翠蓋者,黔灵也。步行林荫道,仰见峭壁悬阁,而两溪相汇成巨潭者,檀  相似文献   

9.
一方水土     
金志伟 《江淮文史》2021,(1):131-136
一 庐江城四面环山,有锅底地之称. 上中学时,语文老师要求大家背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学们在背诵时,常常故意将"环滁皆山也"改成"环庐皆山也".喜欢掉书袋的语文老师不但不批评这种斗胆篡改名家名作的行为,还喜欢从庐江城这种"环庐皆山也"的独特地形地貌谈起,一直到推演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为止.  相似文献   

10.
今冬的中原是暖冬,无雪。2004年新年的第二天,我在新郑市博物馆杜平安副馆长的陪同下到欧阳修陵园去拜谒欧阳修墓。“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句子跳入我的脑海。而新郑市的四周却只南面有山,其他三面皆为平原与起伏不大的丘陵。车子平稳行驶在郊区公路上,两侧起伏不高的旷野立着一棵棵叫不上名的树,望不到边的麦田铺着一层绿色,散发出一丝暖暖的“春”意,长势喜人。心里正默想着,车子已停在了欧阳修陵园门前。下车的一刹那,我猛地感到我的心已与这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紧紧地靠在了一起。我又向陵园走近一些,试图拉近与他的距…  相似文献   

11.
冯维 《收藏家》2022,(7):36-40
大字行书《醉翁亭记》手卷收藏于沈阳故宫,是文徵明在嘉靖十六年(1537)所作,全卷古意盎然,色相俱足,笔法清劲飘逸,刚利有致,书风习黄庭坚而又俱自身特色。文徵明曾多次书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字里行间体现的是其学而不怠的坚韧性格,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文中蕴含的乐于自然、乐于同乐的情感与文徵明晚年时期悠然自适、追慕前贤的生活状态不谋而合,也表达了文氏对高尚雅致的隐逸情结的向往和憧憬。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9月21日的《答文艺新闻社问》,直至1936年他逝世前的《半夏小集》《"立此存照"(七)》,历时五年多,贯穿于《二心集》的九一八事变以后部分和此后的《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七本文集中,即除《三闲集》之外的《鲁迅全集》第4卷、第5卷和第6卷。从《"友邦惊诧"论》《文章与题目》《"有名无实"的反驳》到部分内容涉及抗日的各类文章,总数不下60余篇。这些文章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欧阳家族至少出了两位名人,两人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他们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在封建官场的污浊中透出一缕清风,他们对贫苦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其实,国人早已通过那篇《醉翁亭记》熟悉了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这里,笔者再记述一位欧阳修家族的后人——中国元朝时期的为官清正廉洁且卓有建树的欧阳玄。欧阳玄(1274—1358年),字元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后举家迁至湖北荆州。为北宋历史名人欧阳修之后裔,欧阳玄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81年第4期《端砚浅谈》一文中有云:"欧阳永叔、苏易简、李东谷合撰《砚谱》。"按苏易简生于公元958年,卒于996年。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卒子1072年。可见苏易简卒时欧阳修尚未出生,二人不可能"合撰《砚谱》"。查清人计楠所著的《石隐砚谈》里有"欧苏李俱作谱"一句  相似文献   

15.
宗室博尔都的诗集先以选集《白燕栖诗草》1卷见选于清人所选清诗集中,后结集为《问亭诗集》刻行。博尔都晚年又曾手订该集,是为钞本《问亭诗集》。扣除重复诗作,刻本与钞本《问亭诗集》收诗千余首,集外逸诗可辑得十余首,其诗在满族诗歌(尤其是宗室诗歌)史上皆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浦源究竟何時入閩?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浦源與林鴻的唱和。《浦舍人集》卷五《林七員外園亭夜集,得河字》:"都亭分袂嘆蹉跎,此夕相逢奈若何。""鞍馬朝來又成別,且傾尊酒一狂歌。"卷一《林子羽園亭,分得峰字》:"城南多勝概,我來卻未逢。""兹晨得良友,因以尋幽踪。"林鴻贈詩,《鳴盛集》收録五首,俱見卷三。《秋夜浦舍人見宿園亭,分得天字》:"南宮飲散動經年,此會羈魂各黯然。霄漢故人誰更在?江潭逐客自堪憐。"《呈浦舍人源》:"平蕪一騎經吴苑,積雨孤舟夢晉宮。明日又從江上別,曲闌愁倚送飛鴻。"《賦得無諸  相似文献   

17.
白雪华  湛庐 《文献》2006,(4):151-158
莫友芝(1811-1871)是晚清贵州著名的学者、宋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郑珍皆被人目为西南巨儒,在文学史、艺术史、学术史上都很有贡献.他生平著述繁富,除已刊刻行世的《郘亭诗钞》、《郘亭遗诗》、《影山词》、《郘亭遗文》、《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遵义府志》(与郑珍合著)、《黔诗纪略》、《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樗茧注》(郑珍著,莫友芝注)、《韵学源流》、《古今集联》、《持静斋藏书记要》等十数种外,散佚人间的重要未刊手稿还有很多,如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善本室的《甲辰家规》(甲辰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收在莫友芝手稿《郘亭文集》中.其封面有庸斋题记:  相似文献   

18.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江淮文史》2002,(2):174-174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作亭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似文献   

19.
屈斌 《文史天地》2014,(6):61-65
正《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重要的作品之一,内容涉及北宋前期的人物轶事、社会风情和官场轶闻等,情节生动,文字练达,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归田录》成书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该书以"归田"为名,寓其归隐之意。欧阳修在自序中即阐明了其创作宗旨:"《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士大夫谈笑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欧阳修为官四十余年,官至参知政事。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天下之治必与  相似文献   

20.
李先耕 《文献》2002,(3):266-273
《郘亭知见书目》即《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一般都标为清人莫友芝著.1934年《北平图书馆书目·目录类》则标为"清莫友芝撰,子莫绳孙编",这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