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腔是戏曲演唱中独具特色的声腔,是民间流传的戏曲演唱的剧种形式。将高腔技法用于声乐教学,将高腔技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有待学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金康法 《神州》2014,(2):29+31
<正>一、概述松阳高腔是我国地方戏曲的剧种只一,属高腔系统的一支,是开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大地上的艺苑奇葩,被行家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她就在松阳县玉岩镇的两个村里。据民国十年的《松阳县志》记载是"白沙冈之土调"。其实,松阳高腔是数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松阳山歌、民谣和音乐融合了永嘉杂剧的产物,是历代高腔艺人呕心沥血的精华,她既有松阳山歌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戏的优美清亮,别具一格的松阳高腔正如雍正十三年松阳古市《叶氏宗谱〈修谱编次〉》中写的"括郡之梨,独别之,曰‘娥’,而笛萧之音异于凡乐",概括地总结了松阳高腔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田鹏 《南方文物》2013,(3):180-182
2011年5月23日,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1项已被正式确认,江西省赣剧作为传统戏剧名列其中,成为江西省又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西省赣剧院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和演唱弋阳腔、青阳腔,并擅演汤显祖名剧"临川四梦"的古典戏曲剧院。一赣剧是江西的古典戏剧,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东北一带,其声腔主要由高腔、昆腔和弹腔组成。赣剧的高腔包括中国戏曲史上声名遐迩的弋阳腔和青阳腔,前者产生于江西弋阳,系元杂剧与南戏声腔融合发展而成,至今有500多年历史。赣剧主要是以高腔为基础,吸收昆腔  相似文献   

4.
岳西木偶戏     
正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因位于古南岳之西而得名。境内山清水秀,群峰逶迤,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岳西木偶戏俗称"菩佬戏""扁担戏""木头壳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戏曲故事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岳西县的木偶戏属于傀儡戏里小型杖头木偶类,表演场地一般在农村人家的堂轩、院落、祠堂戏台等处。所演为黄梅戏剧目,所唱  相似文献   

5.
咸丰南剧     
南剧,旧称南戏,又叫“人大戏”,是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鄂西及川湘边境城乡,深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全国现存专业剧团仅有咸丰一家。南剧声腔包括南、北、上路及部分昆曲、高腔曲调,以南北路声腔为主。南北路声腔,源于荆河戏汉调,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昆曲、高腔即辰河系高腔。均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自湘西、川东传入咸丰。三大声腔同台演出,相互容纳,与地方文艺、语言、民乐、土俗相融合,逐渐衍交形成具有咸丰地方特色的剧种。因声腔艺术与宋元南戏有一些“血缘”关系,故沿其名,今称南剧。清嘉庆以后,戏班活动频繁,职业、“玩友”班社兴起。清…  相似文献   

6.
正潮剧与弋阳腔的关系,是潮剧史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逍遥天:"考高腔出于弋阳,潮音班的前身正音戏,也出于弋阳。"~[1]持"出于弋阳"观点的还有王起、流沙、张伯杰,持反对或商榷意见有筱三阳、李平。《潮剧史》则持"潮剧既非来自关戏童,也不是来自弋阳腔或正字戏"。~[2]随着近年戏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这谜一样的难题已经揭开神秘的面纱,惊叹逍遥天40多年前得出这一结论之不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的戏  相似文献   

7.
楚剧漫话     
楚剧是汉口的一个主要戏曲剧种,早在20年代以前,就流行于黄陂、孝感的农村之中,演员均在广场的草地上为观众演唱(故有“草台班”之称).除敲锣打鼓之外,并无胡琴等乐器伴奏.演员在每唱完一句时.由打锣鼓的予以帮腔,情况就和川剧的“高腔”差不多.如《白扇记》一剧中,小生在唱到:“小鱼网坐单房,心中不爽”的“爽”字时,打锣鼓的人就帮唱“尾腔”,人们均称之为“花鼓戏”(即“黄、孝花鼓”).剧中人物多为一男一女.如《玉莲汲水》等戏.因词  相似文献   

8.
正qián jù黔剧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分布地: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dòng xì侗戏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9.
据我们的师傅罗运保、帅师信等相传,黄梅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高腔与昆曲的影响。与我们一江之隔的江西省湖口县,从明朝中期到民国中期,高腔班子经常到黄梅县小池、孔垄、新开、分路、蔡山等地演出。只要戏班一来,采茶戏艺人就去赶台脚,看他们化妆、表演,对我们采茶戏产生了影响。如《戏牡丹})这出戏的路子,就与高腔本子完全相似;最明显的是演唱形式的人声帮腔、锣鼓过门、无弦乐伴奏,都是从高腔中学来的。高腔的服饰、化妆、表演程式及管理制度在采茶戏中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清光绪初年,黄梅县有一位知县(姓名不详)…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11,(6):F0003-F0003
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是土地革命时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在岳西重建,并创建游击根据地;七七事变后,在鄂豫皖边,红二十八军率先举行国共和谈,结束内战。岳西是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核心区域,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青海戏曲音乐是以西宁曲艺"平弦"音乐(亦称"西宁赋子",因"赋子腔"是其主调,并主要流行于西宁及周边而得名)为主基调,其音乐结构属曲牌联套体,它的曲调丰富多彩,素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称,加  相似文献   

12.
冯先思 《文献》2020,(2):171-192
吴梅、王立承皆为戏曲文献收藏大家,其藏品既多且精。国家图书馆藏吴梅致王立承书札五通,于两家所藏戏曲珍本讨论尤多。彼时吴梅刚刚返回南方,在东南大学任教。二人书札南北往还,涉及戏曲文献的评价、收藏之处颇多,可见当时戏曲文献收集之情形,对民国戏曲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于其关涉戏曲版本之处,略为疏释,于其间戏曲版本相关讨论,或纠其误,或补其缺,并梳理其收藏源流。  相似文献   

13.
正戏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山西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享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美誉。戏曲是由人来扮演人物,以人物故事为主线,通过唱念做打表现手法,配以音乐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指出:戏曲"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山西戏曲文明的孕育期  相似文献   

14.
<正>山西是我国戏曲发源地,享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美称。山西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莫过于留在民间或埋在地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众多戏曲文物中墓葬戏曲砖雕就是其中极富特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民宿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得如火如荼。本文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乡村民宿发展现状、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岳西乡村民宿发展新路径,为岳西乡村民宿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戏曲在宋金元时期逐渐形成、发展并成熟。戏曲故事的情节、对白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并作为装饰图案呈现在日常器用之上。受此影响,元明时期的龙泉窑大胆引入戏曲元素作装饰题材,用自身擅长的精美印花及刻划花直观地表现戏曲故事,丰富了装饰纹样,为青瓷的生产注入了新鲜活力,从而为龙泉窑在元代的大发展以及明代前期的继续繁荣提供了助力。将戏曲元素融入青瓷装饰,不见于宋代龙泉窑,是元明时期伴随戏曲艺术繁荣在龙泉青瓷装饰中出现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2006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师徒口传身授、师徒传承,这才形  相似文献   

18.
正皮影戏,是我国绘画、雕镟、文学、音乐、表演、光学等巧妙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也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二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是我国唯一的平面造型戏曲艺术品种,世人称之为"平面傀儡"。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山西戏曲,使其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为代表的四大梆子。由于山西南北气候以及各地方言土语纷杂不同,各地民情风俗各有不同,也逐渐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剧种。如流行于祁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20,(6)
正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与绘画艺术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二者都历经岁月而焕发新生,并因都追求写意传神而意趣相通。水墨戏曲人物画是20世纪中期以来,将中国戏曲与中国水墨画贯通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伴随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潮而生,关良先生开创了中国写意人物"以戏入画"的先河。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不但为戏曲艺术提供宽广的舞台,还致力于延伸舞台艺术的展示空间。戏曲的内核是"以歌舞演故事",绘画则是对"故事"二度创作的过程。画家对于戏画题材的选择不可  相似文献   

20.
正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它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高山流水",而是源于一定地域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产物。戏曲中不少小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著名地方剧种之一。淮海戏流行于苏北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