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朝署禁地。法国作家雨果说,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相似文献   

2.
米兰 《风景名胜》2010,(12):40-41
"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这个具有佛学意涵的名字,在经历150年无休止的营造之后,最后成为东西长2415米、南北大概1890米广大空间的代称,同时,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彰显国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要砾闵 《世界遗产》2012,(4):117-119
2009年10月与2012年7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对圆明园遗址公园游客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游客支持圆明园申报世界遗产,反映了公众对圆明园遗址保护的态度(本刊今年秋季号已刊出)。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刘庆柱提交了"圆明园遗址亟待加强保护、管理,积极进行申遗"的提案。2012年10月18日,为纪念圆明园罹劫152周年,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北京举办"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圆明园遗址"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逾80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再次发出应尽快启动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呼吁。现发表部分学者的发言摘要,通过他们对圆明园历史人文价值的解读,对遗址保护与管理的建议,对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分析,以冀引起社会各界对圆明园遗址未来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4.
记忆圆明园     
周旭 《世界遗产》2010,(3):10-21
<正>(圆明园)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清乾隆帝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特侬神殿是理念艺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8,(2):35
火劫:联军、土匪1860年,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和焚毁,其间还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木劫:圆明园变成木炭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人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不出数月,火劫后的残余建筑,连同满园古树杂木,便荡然无存,这被后人称为"木劫"。  相似文献   

6.
金鉴 《文史月刊》2009,(12):31-31
圆明园是我国清代盛时最大的皇家宫苑之一,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六朝,兴建历时150年之久,是我国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圆明园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相互辉映,是东西方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典范,在世界上享有“万园之园”的盛誉。然而,它却历尽了磨难——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相似文献   

7.
近日,热心市民康睦先生向圆明园管理处捐赠了家藏的1933年版《实测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遗址形势图》(以下简称实测图)。该实测图首次采用现代科学测绘手段,保留了圆明园最准确的地理信息,图中所绘山形水系、桥涵位置等分布格局最接近原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幅图将为整理圆明园山形水系、再现盛世风貌、开展圆明园遗址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提供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8.
雪涌  志刚 《世界遗产》2010,(3):38-59
<正>曾任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杨振铎先生曾对圆明园沦为"遗址",列举了九方面的原因,依次是:英法联军的劫掠焚毁;清同治重修的破坏;莠民乘乱洗劫性的破坏;清室管理间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日落圆明园     
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一座独一无二的皇家禁地。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帝王的快乐和悲伤,皇家的痛苦和荣耀,民族的光辉和耻辱,都铭刻在这块独一无二的土地上。在暑去秋来之际,随着电影《圆明园》摄制组再次走近圆明园,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利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重温历史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10.
叶芷 《收藏家》2010,(12):87-89
2010年,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860年的10月7日至9日,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华丽的宫殿式园林,曾经的辉煌,成为一片乱石堆砌的断壁残垣、瓦砾废墟,这座皇家园林一百多年来镌刻、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掠走了12座青铜兽首,致使国宝流失海外140多年。虽然目前已有5座铜像经各种渠道回到祖国,但圆明园和这12座青铜兽首像,已经成为我们民族那段屈辱历史的代表,因此,出现在今年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掠走了12座青铜兽首,致使国宝流失海外140多年。虽然目前已有5座铜像经各种渠道回到祖国,但圆明园和这12座青铜兽首像,已经成为我们民族那段屈辱历史的代表,因此,出现在今年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邓妮 《神州》2010,(12):24-26
1707年,康熙帝决定将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园林赏赐给胤禛,亲题圆额"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后占领圆明园,并把园内财务抢劫一空。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最后下令烧毁圆明园。在大火连烧三个昼夜之后,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1904年,清政府裁撤了圆明园总管机构,圆明园从此无人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东艺 《中华遗产》2007,(6):23-23
圆明园,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铭记的名字,它既让国人感到骄傲,却又带给国人难以磨灭的伤痛。这座清代五朝皇帝在一百五十余年里倾心营造的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的大型皇家宫苑,在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的焚掠。  相似文献   

15.
许承宁 《神州》2010,(12):14-19
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座园林,与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它诗情画意,它中西合璧,它集建筑、园林、文化、收藏于一体,它是万园之园,同时又是政治中枢。毋庸置疑,它是大清帝国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然而,150年前,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使这座皇家园林终成劫灰,那些断壁残垣的建  相似文献   

16.
王金昌 《百年潮》2010,(11):77-79
我手上有一册1864年法国出版的法文书籍《环游世界》,其中收录一篇题为《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1862年,作者是法国汉学家M.G.保蒂埃,文章图文并茂,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美景有详细记载。今年10月是圆明园被毁150周年,现将这篇文章做些介绍,作为对被毁圆明园的祭奠。  相似文献   

17.
4月2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首次访华,随之同行的是“整整一飞机”的法国商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集团PPR集团掌门人弗朗索瓦-亨利·皮诺是其中一员。离开时,奥朗德带走了60架空客飞机的订单。而皮诺留下一个承诺:将向中方归还长期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相似文献   

18.
宋明焱 《神州》2010,(12):20-23
Preface俗话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150年前,英法联军洗劫之后放下的熊熊烈火正在圆明园内日夜燃烧。一把大火将这个曾经承载康乾盛世政治、文化和艺术理想的旷世杰作烧成了一片废墟,留下的只是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和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带走的,却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奇珍异宝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9.
《中华遗产》2014,(10):74-81
夏宫,是外国人对圆明园的称呼。1873年,这座夏宫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尽管一直有士兵把守,但早已力不从心。这一年,在大清海关工作的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与朋友一起从守卫稀松的东北角进入夏宫,用相机记录下了那时的圆明园。这座辉煌不再的皇家园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建筑是中西结合的“最极致的样本”,还因为其中使用了大量他喜爱的琉璃做装饰。  相似文献   

20.
颐和园养云轩未罹火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兵临京都,“三山五园”同罹火难,清漪园内一片瓦砾。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光绪帝正式下谕在清漪园废墟上营建颐和园。但颐和园内究竟是否还留存有清漪园时期的古建筑,这一问题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识,笔者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颐和园内养云轩当属清漪园幸存的古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