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澄湖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刻划符号一直被当作文字来释读,解说各异。第一个符号代表先民心中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第二个符号代表王这一阶层,第三个符号代表巫觋阶层,第四个符号代表族这一阶层,四个符号表达了良渚先民的社会分层观念。综合考察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刻划符号,龙山时代应是文字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2.
试论仰韶陶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称“仰韶陶符”,系指仰韶文化遗址中陶器上所见的刻划符号。目前发现的陶符不止见于仰韶文化遗存,其他如老官台、大汶口、龙山、马家窑、大溪、良诸、崧泽、小河沿、西樵山等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及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都有陶符(或陶文)发现①。自这些符号发现以来,学者中不乏研究讨论者,但因局限于这些符号绝大多数都只单见于陶器上,故讨论多集中于这些符号是否文字及其与汉字的渊源关系等问题上②。我们认为,这些符号究竟能否算作文字,它们与汉字的关系究竟如何,必须因时、因地、因字而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陶…  相似文献   

3.
1991年5月,笔者在赤峰市文化市场收集到在松山区大庙出乡土的古笄壹套,共计5件,材质象牙.其中鱼形1件、鸟形2件、蛙形1件、刀形1件.在刀形笄的一面,发现刻划文字符号一组20余个.刻划符号由刀柄开始,其顺序为由上及下,由右及左.该文字符号可能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符号.它对于研究和探讨以"刻木为信"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又增加了新的佐证材料.文字符号的释读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4.
史前人类在生产、生活、宗教和交往等活动中,为帮助记忆、表达意愿和传递信息,很早以来,就出现了多种记事的方法.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最多的是一种具有单元形体的符号.系刻划或绘写而成,绝大多数见于陶器,一般是在未烧之前的陶坯上完成的.其中,有的笔划结构比较规则、定型,有的两三个符号布列于一器,当有确切的涵义,再与后世甲骨文金文相对照,也可窥见某种联系的踪影,因此,在为数众多的目前统称为符号者之中,不能完全排除有的已属于文字.迄今发现最早的契刻符号,是在裴李岗文化舞阳贾湖出土的龟甲片和一件石柄形饰上的,年代约公元前6500-5550年(经校正,下同).仰韶文化中成批出土陶器刻符的著名地点,是半坡类型(公元前4800-4000年)的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分别发现有27种113件和38种129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青海柳湾墓地,在679件随葬陶器上画有144种符号,淮河中游新石器文化蚌埠双墩发现陶器刻符59种146件其他在大汶口文化的莒县陵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良渚文化的余杭良渚,上海马桥,吴县澄湖等地,也都有重要  相似文献   

5.
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可能与数字卦有关的符号类型,对探索文字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符号的释读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1979年春至1980年春,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发掘清理岐山凤雏村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和扶风召陈村西周建筑基址时,发现了有刻划符号和文字的陶器残片和瓦片,计八十四片(件)。这里对这批陶文加以分类归纳,并谈些粗浅的认识。一、陶器残片上的符号和文字有刻划符号或文字的陶器残片,共三十一片(件),出土于QFF1T4、T5、T6探方和扶风召陈村西周建筑遗址。 1、"田",即周字。《说文解字》:"周,密"这里的周当指岐周,其写法与周原甲骨文相同。周甲H11:31的周作  相似文献   

7.
青海柳湾墓地发现的彩绘符号,是目前考古发掘中集中在同一地点所发现的原始符号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次。《青海柳湾》收录了各种符号144种、679件,分别出土于235座墓葬之中。①最近几年,在整理柳湾文物库房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对这里出土的部分彩陶器上的符号进行了一些统计,本文仅就这些符号自身的特点和一些相关的问题谈一些看法。柳湾的彩绘符号都与陶器上的彩绘纹饰一样,是在陶器未经入窑烧制之前绘制的。从这些符号所在器物的种类和部位来看,绝大多数符号都绘于彩陶壶下腹部的无彩处,个别的绘于彩陶壶或彩陶罐的底部。大部分符号都以黑彩绘出,极个别的用红彩。绘制符号所用的颜料和绘制彩陶纹饰所用的颜料相同。在一般情况下,一件彩陶器上只绘一件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20世纪末在淮河流域发现和发掘了蚌埠双墩遗址、定远县侯家寨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以及龙虬庄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刻划符号,一些学者把它作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这些刻划在碗、盘、豆等器物上的刻划符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有关远古先民们的经济、生活、信仰等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史前考古,近年来有着重大的突破,主要的有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发现有50多平方公里,规模巨大的坛、庙、冢礼制建筑遗迹,并且还发现了铜器和炼铜遗址。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大墓都埋葬在面积有数千平方米的土筑高台上,还可能有一定规律的礼制性建筑和刻划在陶器上的象形符号或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10.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11.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 ”,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 ”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12.
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试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试解张文自从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刻划符号问世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已属文字,并参证甲骨文、金文进行了考释①.以汪宁生先生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能够表明其已属文字,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原...  相似文献   

13.
再论大汶口文化的陶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从 60年代首次发现于大汶口文化遗址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刻划符号出土的背景资料,阐明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并非具有文字的意义,应该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双墩碗底刻文与大汶口陶尊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墩遗址出土的许多碗底刻划文字类符号,多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写实性图像类刻划文字,说明我国的古代文字最初是因人们生产活动的直接需求而创造的,并不是因为某种宗教信仰所需而为。而较双墩遗址年代晚的刻划文字则已经脱离了写实性阶段,进入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文字的使用权已被掌握在少数上层统治人物的手中,文字已经走上了神坛。双墩遗址碗底刻划文字类符号的发现为研究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氏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良渚文化继承与迁移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的研究,考证了良渚文化去向有两个:一个是向西到达宁镇地区,所以宁镇地区的有些遗址,如南京太岗寺句容城头山江宁咎庙、高淳朝墩头遗址,普遍出现崧泽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的遗存;另一个方向是向北,如在花厅1987年发掘的M4、M18,部分陶器形制组合显然具有良渚早期特点。以此为基础,对良渚文化和蚩尤关系进一步考证,涉及蚩尤的形象和身份、蚩尤与饕餮、饕餮形象的实质、良渚部族族徽的主体兽面、良渚文化和蚩尤五个方面,论证了蚩尤就是良诸部族这一观点,对今后探究良渚文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相似文献   

17.
良渚文化经过六十余年的研究,在中国远古文化中已绽放出神异的光彩,尤其是以玉器为代表的文化特质,更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也正是在惊叹和欣喜中,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相继显露,并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的深人——“良诸文化的范围”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由于考古新发现的增多,使得原本似乎清晰的良诸文化时空框架重又变得模糊,继而引发出更多的问题。因此,正确认识良港文化的范围显得颇为重要。以往谈及良港文化范围的文论并不鲜见,但多定论性质的片言只语,唯新近黄宣佩(良诸文化分布范围的探讨》①…  相似文献   

18.
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湖位于余杭镇西南500米,东汉蓄天目万山之水成湖.近代因苔溪的疏浚,南湖遂渐干涸.1985年镇水产队在这里专营挖砂副业.1986年和1987年,在挖砂中陆续出土了1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积砂厚约1.5米,器物均在砂底发现,难以分清文化层次.根据遗物分析,较早的有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夹砂腰沿釜、牛鼻耳罐,还有少量骨角器,也有腹部附加一周堆纹的罐和鼎,数量较多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器皿及石器.在60多件黑陶器中,刻有较明显陶文和符号的有5件.1、黑陶豆1件(86C3—347),豆盘呈椭圆形,侈口,豆柄,竹节状,有镂孔,喇叭形圈足,通高16.8、盘径19.3×12.3、圈足径11.7厘米,烧成后在盘面两端刻有复线“山”字形符号各一,盘中心刻有4个同心圆,似一个太阳外围带有一圈光环(见图一).这一符号与上海青浦西漾淀水井所出鸟纹尊上的图案基本一致,与山东莒县凌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文字也有相似之处.盘面刻有文字的同类陶豆在1937年何天行先生所著《杭县良渚镇石器与黑陶》一书中曾有述及,何先生还记录了其中8个文字,有7个字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其中3个与金文中同类字可以相对应,何氏认为黑陶文字为初期象形文,为古代越族文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简讯     
《收藏家》2005,(5)
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于8月20日至11月20日主办“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展览将集中展示浙江省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良渚文化文物二百余件,其中,许多器物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良渚文化以磨制精细的石器、种类繁多的黑陶器、雕琢精巧的玉礼器而著称。良渚文化的发现虽已超过半个世纪,但近二十年的考古工作成果十分显著,浙江省的瑶山、反山、汇观山、莫角山等墓葬遗址的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陶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杨桂梅)  相似文献   

20.
秦都雍城新出陶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九八一年春至一九八三年秋,我们在秦都雍城的马家庄发掘春秋时期的秦国宗庙遗址时,在大量建筑用瓦中发现一部分陶瓦在烧制之前刻划有文字和符号。对于这些人为的刻划符号,起初我们尚不明自它的含意,后经反复琢磨,排比分析,始有一些想法。这些想法虽然很不成熟,但对解决其带来的谜惘,也许有所裨益,故择要诠释如下。以求正于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