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只黑狐狸,掉进了猎人设下的陷井。它想让猎人不捉杀它,摇身变成了个身穿黑衣的人。猎人来查看猎物了,黑狐狸大声呼救:“好心的猎人,快救我啊!”猎人见他的陷井里竟有个人,忙把它搭救出来,并嘱咐它:“以后走路得小心点,这里是我专捉狐狸的陷井。”说罢,猎人把那“人”领到自己家里,热情地招待了它一顿饭。黑狐狸怕再次掉进陷井里被猎人捉杀了,就想出了个自以为能永远保住性命的妙计,便对猎人说:“好心的猎人,以后若有  相似文献   

2.
《南方人物周刊》2014,(11):48-51
卡尔·伊坎打着“维护股东权益”的大旗,如同“狐狸闯入鸡舍”一般,运用合法金融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优雅的洗劫”。近30年来,美国商界几乎每一件大事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华尔街“最危险的人”  相似文献   

3.
狮子是兽中之王。一次,它生病了,除狐狸外,所有走兽都带着东西来看望它。狼在狮子面前陷害狐狸说:“大王,狐狸太高傲自大了,您生了病,它都不来看你。”狮子听了很气愤,下令把狐狸捆来见它。狐狸知道是狼陷害自己,就对狮子说:“大王,我知道陛下身体欠安后,就忙着四处求医。一位名医告诉我,说大王的病要吃狼的前脚一只,才能治好。”狮子听了,下令把狼的一只前脚砍下做药。事后狼对狐狸说:  相似文献   

4.
一天,一只狡猾的狐狸从森林里窜出来,恰巧碰见一只兔子在一棵大树底下吃青草。狐狸心一动,便打起兔子的主意,走拢兔子说;“喂!兔子,我俩做个朋友,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兔子知道狐狸不安好心,不理睬它。但想到自己力气小,要跟它硬拼是拼不过的,便寻思着战胜狐狸的办法。狐狸气呼呼地说:“这支山是我的,你在这支山上,你也是我的。”兔子灵机一动,回答说;“这地方有十架山,十架山上有十只兔,我怎么会是你的呢?”  相似文献   

5.
乌鸦与狐狸     
从前,有一只狐狸很想吃树上的果子,可它怎样跳也吃不到。这时,一只乌鸦飞到了果树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果子来。狐狸一看,马上心生一计。它先是赞美乌鸦如何得行,然后就和乌鸦攀起亲戚来。乌鸦高兴地把果子丢给了狐狸吃。狐狸吃完以后,就对乌鸦说:“今晚请你到我家吃晚饭吧!”乌鸦同意了。狐狸回到家后,只做了一锅肉汤。等乌鸦来了,狐狸就把肉汤盛进盆子里摆在桌上,然后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肉汤已  相似文献   

6.
张纲的故事     
在评论贪官李铁成担任吉林省靖宇县县委书记期间全县科级以上干部无一人未向他行贿的文章,我引述了《后汉书》上“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的典故。这句话并非张纲的发明,乃前汉“京兆督邮侯文之辞”。这表明,“豺狼当道”古已有之,认识“豺狼”与“狐狸”的共生关系亦毋须过人的智慧。关键是在“豺狼当道”时,有无勇气说出这个道理。张纲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顺帝时期。朝廷特别选任了八位钦差大臣,分道巡视各州郡,考察民情政风,授权他们一旦发现有贪赃枉法者,对“二千石”即州郡长官可以驿传快马奏报中央;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则先收审再上报。这…  相似文献   

7.
王朝鼎革时期的开国之君多为具有“卡里斯玛”品质的人,司马懿虽受儒学之风的熏染,却具备“卡里斯玛”的气质,他的身上兼有狮子和狐狸两种习性。曹操去世后,谁来统一三国,历史最终选择了司马懿。司马父子最主要的功绩就是“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使天下归于一统。虽然司马父子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但从汉魏时代民众的呼声,时代的主旋律来看,司马懿又是“曹操事业的继承人”。近来有人把曹魏灭亡的原因归诸司马懿长寿,但司马懿绝非是靠长寿代魏成晋的。  相似文献   

8.
一天晚上,有一只大公鸡飞到一棵树上去过夜。刚刚飞上树,就有一只狐狸为寻找食物来到了树下。它有气无力的样子,好象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发现了树上的大公鸡,立即抖擞精神,禁不住口水直往外流,自言自语地说:“今天的晚餐又有了。”狐狸抬头看了看树上的大公鸡,装出很亲热的样子,客客气气地说:“公鸡大哥,您好。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有什么好消息,请直说。”公鸡警惕地,一本正经地说。“您知道现在的动物都是好朋友吗?”狐狸眉飞色舞地说。“昨天晚上,大家在一  相似文献   

9.
张容生 《旅游》2000,(9):14-15
西部草原深处栖有两种狐狸,即赤狐和沙狐,秋日,蒙古族牧民想作一顶狐狸皮帽,便兜一些干马粪骑马找狐狸洞。狐狸洞在草原上并不难找。找到狐狸洞,看狐狸爪印,断定狐狸在洞里,就近拾一块合适的石头,塞人距洞口半尺的洞内。接着把马粪堆于洞口点燃,  相似文献   

10.
在电影《狐狸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小狐狸刚一长大,老狐狸就把他咬出南去。曾经很护子的狐狸妈妈忽然变了脸,又咬又追,非要把小狐狸们一个个都从家里赶走,直到小狐狸一步三回头地远远地离开了家。狐狸母亲的行为看似残酷实则是明智之举。看来,狐狸母亲对自然界“弱肉强食”的道理已深谙于心。这是让其后代自立自强、繁衍发展的必由之路啊。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人类也希望自己的后代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具体应该怎样操作呢?老外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在韩国,流行一种“狮子型”教子法,这种教子理念缘于狮子育儿的方式:森林中百般  相似文献   

11.
一天,狐狸约兔子去偷人家的蜂蜜吃。它们一同来到蜂窝旁,狐狸吩咐兔子:“我去蜂窝里掏蜜,掏出来你拿着,等我掏完了一起吃。你要好好放哨,要是有人来就连忙告诉我,我们一起逃跑。”狐狸一边掏蜜一边递给兔子,兔子因忙着接蜜,没有发现人来。养蜂人见它们偷蜜,就悄悄地赶来,把它们两个都逮住了:“好家伙,在光天化日之下,你们竟敢来偷我的蜜,  相似文献   

12.
气气他     
一木松从大顶寨出来,刚从小路走上公路,便传来了最后一遍鸡啼声,天快亮了。他走在公路上,一路自言自语:“那狐狸!早在他开始当生产队长的时候,就变着法儿专揩社员的油。他家劳动力最少,可是他家的工分挺多!队上分牛肉,分芋头,分谷子,他家要挑最好的分。如今好啦,实行生产责任制,他那狐狸该吃不开了吧?”天亮开了,露宿的野鸟活跃起来。有一只鸟在路边的灌木丛上跳着叫着:“气气他!气气化……”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晚年家中成员庞杂,除了元配夫人张云珠于1922年去世外,他还有5位妻妾和6个未婚子女。日常侍候这些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的有10个女仆、30多个男仆、厨师等。有两个看门的印度人,以卷起来的白布包头,满脸络腮胡子。另外还有川流不息的前来寄居的门生故旧和食客,少则10余人,多则30余人,一概款待如宾,模仿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的古风,叫做“养士”。  相似文献   

14.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36年秋,家父由香港到广西梧州,经朋友介绍,住在料神村李济深将军家中。在李的鼓励和支持下,父亲返回桂林,在湘桂边区之瓜里,化名刘兴汉,成立了“抗日救国义勇军”,组织了300多人的抗日队伍,他任“湖南湘西抗日.救国义勇军司令”。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1,(4):33-33
据说“狐狸精”这个名称始于唐初。《太平广记》中“狐狸”条云:“唐初以来,百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魅”字,《说文解字》释为“老物精也”。“狐魅”即“狐狸精”。  相似文献   

16.
狐狸的下场     
一只金鹿和一只黄羽鸟是森林中的一对好朋友,它们找到食物都分着吃,一个帮助一个,团结友爱,生活得很快活。一天,有只狐狸闯进它们的住处,装着很可怜的样子对金鹿和黄羽鸟说:“我无亲无戚,一身是病,孤单死了,好心的金鹿和黄羽乌啊,让我同你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做好朋友吧。”金鹿和黄羽乌想:狐狸是一个又狡猾又狠毒的家伙,同它做朋友是没有好处的,不愿和狐狸交朋友,因此对狐狸十分冷淡。  相似文献   

17.
石东岳   《纵横》2021,(1):44-48
100多年前的北京,虽然有不少饭庄酒楼,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在家中请客,菜品不够就去叫外送服务,不过那时没有“叫外卖”的说法,而是称“叫盒子”。这是因为当年的“外卖”都是店家伙计提着食盒送到点餐人家里的。  相似文献   

18.
北京八旗的娱乐,在清代中期连京剧也不是经常去听的(京剧,北京讲究“听”,没有说“看”的)因为“戏园子”(今称“剧场”)当时多在外城,有种种不便,例如那时围绕天安门、地安门的皇城城墙还有,必须绕着走。前门门洞,因为出入人数多,车也多,当时又没有上下行之分,经常碴车。东、西、北三城居住的人,若到外城听一次戏,实在不容易。这指一般京旗人员来说。至于王公世家,家中有戏楼或戏台的另当别论。但那究竟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19.
瞧,这一家子     
首先介绍这一家子里的“三剑客”。老大,自称“独领天下”,是一家之主,儿子的爸爸。老二,自称“仁者无敌”,是家中的实权派,儿子的妈妈。老三,是属虎的,自称“虎气冲天”,家中的“三少爷”,典型的“唯吃主义者”,只捞到了最小的辈份——儿子。这“三剑客”  相似文献   

20.
狐魅堪称中国人观念中各类精怪的代表,在早期它往往被称作"魅"、"狐魅"、"妖魅"等。狐狸能从百物中脱颖而出成为精魅,除了与秦汉时期盛行的"物老成精"的观念和求仙思想有关外,更与狐狸自身的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有很大关联。狐狸昼伏夜出、性格多疑、机智多诈等颇具灵性的特点,正是它被赋予各种神秘功能的生长点。狐狸介于家畜和野兽之间,生活在人们的周遭,与人类若即若离,暧昧不明,既不能为人们所驯服,又不时侵扰人类,这种不可捉摸的特性让人们很自然地将其视为能带来祸害、迷惑、疾病、灾难、烦扰的"妖魅"。此后,狐狸又逐步被人们从妖魅视为狐神、狐仙,文化内涵不断叠加、丰富和充实,最终形成中国历史上这一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