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文史资料》第37辑(1985年1月出版)刊载了李志敏和李慰合写的《山西公学始末》,《山西日报》1987年9月9日发表了王大任写的《回忆山西公学》,11月18日又发表了李志敏写的《也谈山西公学》.这些文章基本上介绍了山西公学的性质,肯定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干部学校.山西公学的创办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对每个学员都是一生难忘的.我当时虽已参加革命,但很年轻,在这里是首次接受党的系统教育.学习期间参加了校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奠定了我一生的工作方向.近50年过去了,每每念及,都有一种表达不尽的情感在心中流淌.本刊编者邀我给山西公学的资料作些补充,使其较完整地献给尚健在的当事人和广大读者.我知道这“补充”不是易事,难度更大,却欣然接受.现根据有关材料和部分同志的回忆,不加修饰,拟就此文,也算圆了我一个心愿.一、学习机构的设置和校址1948年冬,准备接收太原的中共太原市委,为了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急需,在榆次成立了山西公学,拟设三个部,第一部为学生部,第二部为职工部,第三部为公教人员部.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州的县志编纂工作,由于领导重视,编纂人员的努力,进展比较迅速。继1989年《黎平县志》出版发行以后,1992年又有《麻江县志》、《镇远县志》、《雷山县志》三部县志先后问世。由于本人在黔东南州工作期间,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负责过志书编纂方面的工作,参加过这四部书中的三部志书的审稿会。因此,黔东南州志办负责同志专程约我对四部县志作点评。盛情难却,只能遵其所嘱,勉为其难,见笑于各位修志的行家里手。《序》写在卷首,但是,往往是最后才写就。一篇好的序会对全书添色不少。为什么有人写了一本书,编了一本书,要请闻…  相似文献   

3.
梅绍武 《百年潮》2003,(3):63-65
《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天女英国汉学家施高德教授(A.C.Scott)1956年曾由香港来京考察中国戏剧并访问我的父亲梅兰芳。父亲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接待了他,跟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施高德当时是研究中日两国戏剧的专家,已发表《中国古典戏剧》和《日本歌舞伎》两部著作。他返回香港后,在1959年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梨园魁首梅兰芳》,这大概是西方人士所写的第一部梅兰芳传,全书132页,内容尚属详实。最近我从书架上取下他当年赠送的这本书,重读一遍,发现其中记载了父亲当年访美演出时的不少情况,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些事我未曾在拙作《我的父亲梅兰芳》(1984)第  相似文献   

4.
历经三年多时间的苦心设计、精心编纂、细心打磨,一部体例完备、分类科学、结构合理、资料翔实、文字规范、通顺流畅、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110万字的《奔牛镇志》已于2011年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常州市武进区继《横山桥镇志》之后,出版的又一部镇志。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5.
从1949年5月至1983年离休,我在全国政协工作了35年。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关于政协礼堂的历史还很有意义。 1949年底,全国政协机关成立,我们从中南海搬到王府井大街南口路东的三层小楼国际饭店办公,这是政协机关成立后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在国际饭店办公不到两个月,由于人员增多,搬到南河沿南口路西的怡园饭店。不到三个月,又搬到中南海东花厅办公。1950年9月中旬,全国政协机关与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互换办公地点,又由中南海搬到现在的办公地点,当时叫赵登禹路32号,后改为太平桥大街23号。这里原是清代顺承郡王府,建于清顺治初  相似文献   

6.
俞子徽 《神州》2012,(10):99-101
祥鸿同志同我交往几十年,意笃情深,可说是神交已久的知心老友了。他资质聪慧勤奋好学,不但工作出色,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喜获丰收!已连续地创作出版了《初梦录》、《人生记忆》、《再梦录》、《梦国心路》四部文集,我都先后读过;最近,他又托文友给我送来了这部新出版的作品集《和谐吟唱》,我用三天时间认真阅读了其中的每一篇作品及其序  相似文献   

7.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评《中国学案史》吴怀祺陈祖武著《中国学案史》,1994年4月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史林中又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作。我以为这部作品在实际上是一本局部的中国学术史。从南宋的《伊洛渊源录》到《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1997年在北京举行全国地方志评奖。我忝为评委,有机会在北京读到许多参评的志书。这中间有通志,也有专志。时间不长而佳志如林,评委们都有应接不暇之感。其中有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志》是《河北省志》之一。我清楚地记得,在初评推荐的180部志书中,以《哲学社会科学志》为名的,仅此一部,说明这种志书修纂的不易。我当时对这部志书引起注意,不仅是作为一部专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绝无前例,  相似文献   

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发生了天津事件,《大公报》由天津日租界搬到法租界新址。那年年底,胡政之派我去汉口当特派记者。在此以前,《大公报》只有南京、北平、上海三个办事处,我去汉口。也成立了办事处,成为四大办事处之一。我名为办事处主任,实际还是单干。另外,请陶菊隐先生担任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0.
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编纂,始于明代弘治年间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继而有万历间何乔远《闽书》。清代则编有多部闽省通志:康熙间郑开极等人、雍正间谢道承等人,皆纂有《福建通志》,乾隆间沈廷芳等则纂《福建续志》,道光间有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福建最后一部旧式省志是民国五年至二十六年,由陈衍主纂的《福建新通志》,该书也简称《福建通志》。  相似文献   

11.
我读到《洪泽湖志》,喜不自禁,这是我早就期盼能够读到的志书! 我对名山大川志有一种偏爱,想读的自然首先是家乡的山水志.离我家最近的名山是云台山,最近的名水是洪泽湖.但在旧志书中,只有《云台山志》《云台新志》,洪泽湖没有志,这使我感到十分遗憾.在再度兴起的新中国首轮修志接近尾声、第二轮修志工作陆续展开之际,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终于填补了志林中这一空白,推出了第一部《洪泽湖志》.拜读了荀德麟主编的洋洋137万多字的《洪泽湖志》之后,我为志苑中又增添一部精品力作兴奋不已,对《洪泽湖志》取得的成功表示由衷的祝贺! 下面我谈点读后感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电影控,其实对日系影片并没有太多的热爱,但《金色梦乡》却是我格外喜欢的一部,倒不是说雅人叔长得喜感,演技超群,而是此片透露出类似星爷式的“无厘头”和对于人性的揭示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一个小人物突然成为了国民英雄,又突然被冤枉成杀害首相的凶手,这一路的追命逃亡堪称精彩.说是日本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或许言之有过,但究其剪辑的绝妙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也足够经典了.  相似文献   

13.
蒋鹏举 《文献》2004,(4):193-198
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作年谱,始于清朝.清人作有两部,一是王瑞国编《瑯玡凤麟两公年谱合编》一万余字,相当简略;一是钱大昕编《弇州山人年谱》,不足一万字,简明而有法度,但仅叙述了谱主行踪的大略.现代人又作有两部,一部是徐朔方先生著录在《39种晚明曲家年谱》中的《王世贞年谱》(以下简称徐谱);另一部是郑利华先生著的《王世贞年谱》(以下简称郑谱),两书均于1993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14.
《金史》,135卷.是元末脱脱主编的三史之一,是二十五史中的第二十二部“正史”.其书起于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止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为记载金政权一百二十年兴亡始末的一部史书.金政权存在的一百二十年间,原有的历史文献绝大部分早已散佚,幸赖《金史》一书为我们直接或间接留下了古代女真人活动的轨迹及其珍贵资料,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金同辽、宋、夏、元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交往比较频繁,所以《金史》其书既是治金史者的一部重要基础书,同时也是治辽、宋、夏、元史者的重要参考书.为其要研习《金史》,就不能不对《金史》的优点、特点及其不足作一番研究和探讨,以供后我学者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启成先生是我国名的诗经研究专家,在《诗经》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潜心研究《诗经》数十年,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发表了有关《诗经》的论80余篇,出版专两部,即《诗经人门》和《诗经风雅项研究论稿》,这些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张先生知识渊博,观察敏锐,既有很好的理论修养,又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他的作见解深刻,论证缜密,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16.
张宇 《神州》2011,(22):98-100
爱上印度电影,源于阿米尔·汗的一部《三个傻瓜》。此后的《未知死亡》和《风筝》令我对印度电影有了耳目一新之感。而他的另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更是将我对印度电影及其导演本人的喜爱推向了一个顶峰。影片讲述了一个8岁患有"阅读障碍症"的小男孩从不被理解、受人排挤,到重拾自信、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17.
秦怡  吴建初 《世纪》2022,(6):20-23
<正>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上海闸北激战,我和几位同学臂戴红十字会袖标,不惧危险,在第一线参加救护“四行仓库”爱国将领谢晋元部的伤员们。在抗战的洪流中,我于1941年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组建的中华剧艺社的筹备工作,并有幸成为中华剧艺社的一名基本演员。在党组织和进步文艺界的革命老前辈关怀下成长,尤为难忘的是,我第一次见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周恩来书记,他和邓颖超大姐的谆谆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在重庆、成都等地,我参与演出了《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等20多部话剧。1949年7月,我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筹备工作。上影厂于同年11月成立后,我作为一名演员,遵循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8.
王立诚 《百年潮》2003,(9):73-74
我的父亲王统照,作为一位五四时代的老作家,他从1935年7月起,在上海《文学》月刊上连续发表一部长篇小说《春花》。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实》的上半部,但是后来没有再写下半部。这半部长篇《春花》,后改名《春华》,由良友  相似文献   

19.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继《档房论史文编》和《明清史辨析》以后,韦庆远教授又于近期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史学论文集《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新析”)。与前两部论集侧重点稍有不同的是,《档房论史文编》和《明清史辨析》主...  相似文献   

20.
1937年我从苏联考察回来,到北平的当晚(7月7日)即发生芦沟桥事变。我回国原想在科学上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但此愿望随着平津的相继失守而落空。我到南京后,临时参加了军事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任专员。随着上海、南京告急,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农产调整委员会先搬到武汉,不久又搬往重庆。那时有许多共产党员、进步人士集中在武汉,我和一些朋友商量打游击,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打。我既痛心,又焦虑,怕亡国。恰在这时,我碰到族妹杨刚(解放后任过周恩来同志的主任秘书,《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她当时是《大公报》记者。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