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年八卦是敦煌占卜文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为现存各种游年八卦占卜方法的可考前身,不仅涉及到占卜人事,也涉及到占卜住宅。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福德”“游魂”之词的含义,以及这些文书中的变卦方法等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古代占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藏东一些边远山区,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原始本教占卜遗俗。那些职业卦师有化的称为“阿乌贡巴”,不用字的称为“什巴”,父传子,口耳代代相传,这些人物在村寨中很受尊重。他们的法力大的可以呼风雨,避冰雹,小的可以手指一挥,恶狗吓得尿滴,  相似文献   

3.
占卜相命古已有之,认真起来,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典籍载,周文王被囚狱中,演“文王课”,也就是占卜给自己测吉凶。而后,估计这“文王课”理论化系统化且有“学术性”了,就被编成了《周易》,再而后,《周易》又被后世奉为经典而称之为《易经》了。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刻在甲骨上占卜记事的文字。甲是龟腹甲(也有少量的龟背甲),骨是牛肩胛骨(也有极少量的虎骨、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等)。殷王十分迷信,经常占卜以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止,占卜完毕后把所问之事用刀契刻在甲骨之上,所以有学者又称之为“契文”,或叫做“卜辞”。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作为具有鲜明社会标志的文化群体,崛起于神州大地,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释史》中指出,“士”源于“史”,其遥远的祖型,即是原始氏族社会从事占卜记事的人员。这是非常精辟的。笔者认为:“‘巫、史’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原始形态,在他们身上潜藏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某些基本品质,对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他们毕竟还算不上真正的、成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还揉杂着相当浓厚的虚妄成分,他们还缺乏自由从事文化创造的身分和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具备了真正成熟的知识分子特征的,当推春秋战国时代的“士”阶层。  相似文献   

6.
梅山文化是中国古老的巫术文化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相碰撞而产生的山地文化,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湖南洞口瑶区人们的猎、渔活动中表现为敬梅山、神灵等各种习俗。这些习俗主要是:(一)占卜习俗。打猎前一天,猎人要敬各路梅山和师父,要在梅山和师父面前占卜。占卜时用竹  相似文献   

7.
《文史博览》2013,(1):42-42
中国人历来尊崇泛神论思想,“跳大神”、“做道场”为人“祛病去灾”,这些民间活动都是泛神论的表现,是一种巫术。直到现在,有很多民间仪式和讲究,简直和原始巫术没什么两样。女巫在我国北方叫做“神婆”.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就是一例。男巫叫做“觋”,在道教中有不少传人,“天师道”的道士中尤其多,在南方则称之为“师公子”。  相似文献   

8.
在璀璨的湖湘文化中,有一条脉络源古至今,绵延千年,古老而又神秘.它自成一派,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糅着人类渔猎、农耕及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近代学者称之为“梅山文化”,而其腹地就是位于湘中娄底西部的新化一带.  相似文献   

9.
满族称之为“嘎拉啥”的动物距骨,笔者在《嘎拉哈之谜》、《嘎拉哈与东北‘骨卜’》等文中,探讨了其历史上的职能之一“卜骨”问题。从人类的野蛮时代,牲畜就是财富,特别是在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氏族或部落,牲畜的多寡是财富的标志,并且随着原始先民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与某种或几种动物的密不可分,产生了亲切感、神秘感,从而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形成了动物图腾崇拜,甚至以为某种动物的骨骼是可以避凶驱邪的。如《易经》上说的“豶豕之牙吉”,即猪的牙齿是可以得善除邪的,从而演变为“灵骨”崇拜。嘎拉哈,作为卜骨而有占卜的职能作用,同本文要讨论的,我国北方几个古老民族存在的神化为生前和死后的一些重要习俗,都是原始宗教观念下的活化石,即“灵骨”意识的事象。一、祭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居住着百余户近千人的古老民族——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人每  相似文献   

10.
青墩遗址发现的奇字及其对易学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振声《易经入门》新版“出版说明”中指出:“《易》的占卜方式的起源现在尚不清楚,最早者见于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中的骨角和鹿角枝上。”“近年来的《易》学考古成果有二,即原始画卦符号的认读和马王堆帛书《易》的出土。在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的骨角和鹿角枝,殷墟甲骨、周原甲骨、西周青铜器、湖北江陵天星观楚简上,有一种由6个数字组成的符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识别的‘奇字’,1980年张政先生指出这些符号是原始的卦爻形式……”①该书提及青墩遗址发现的奇字及其在《易》学上的价值,可惜在内容上却没有反映。现对青墩遗址在考古…  相似文献   

11.
儒商现象,堪称当今世界华文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海内外人土中,有一批人属于“全取商人,业余写作者”,我称之为“儒商作家”,或称之为“双才(财)作家”。他们各自为国家的华文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现象在东南亚诸国,如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最为显著。人们称这些有文化素养、热衷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商人为,儒商”。他们中大多数自动接受儒学文化的灌输,从商之后,长袖善舞,成了富翁,便格外热心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利用商余时间,潇洒做文章,佳作迭出,誉满南洋;或出钱出…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中的行为决定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敦煌写本解梦“书和相面书主要的矛盾是占辞预兆与人事实现之间不统一,各种占卜、方法如数量标准法等只能部分解决了其中的矛盾,因此敦煌占卜文书中提出了“行为决定论”,这是敦煌写本占卜书对占卜活动的贡献。所谓行为决定论就是好相好梦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自己行为的好坏。“人好自疑,勿为恶行”,“妖祥不胜善政,怪梦不胜善行。”这样就把梦书里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存在的矛盾全部变通。  相似文献   

13.
不晚于12世纪中叶,党项人原始的占卜术被中原传统的占卜学所取代。存世的西夏占卜文献全部译自汉文,其中对一些专门术语的译法表明西夏人对中原卦名有自己的理解。以干支为依据的"术数"占卜在西夏的流行程度超过了以八卦为依据的"易经"占卜,其对西夏生活的影响比此前估计的要大。  相似文献   

14.
慧超 《华夏考古》2006,(1):48-55
20世纪,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成为探讨华夏文明传统文化渊源的前沿窗口。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甲骨占卜研究仍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本文旨在对甲骨占卜发展历程及卜骨的特点进行有益的梳理,以便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 关于初期王朝社会结构的讨论 20世纪末以来,中国以及海外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两千年纪至一千年纪黄河中游流域相继兴起的国家群问题。中国学者称之为“三代”或“夏商周”问题,日本则自1990年以来称之为“初期王朝”问题。近年来,对于这些国家群,特别就其成立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的结构进行讨论的论著,在中国大陆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16.
卜辞释序分析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对一块多卜辞的甲骨正确地作出释文,合理地归附卜辞的序数,并恰当地处理正面、反面卜辞及占、验等辞的关系;怎样辨别甲骨中卜辞的先后顺序,特别是同一天,同一事个中各条卜辞的先后顺序;怎样通过卜辞的相承关系,从继卜卜辞中找出前卜卜辞的占卜结论……。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破晓省略型卜辞的内容,加深对卜辞的理解,以及完整占卜的事件,从而对甲骨文中四个重要部分“字”、“辞”、“事”、  相似文献   

17.
卜卦与看相     
卜卦是古代人预测吉凶祸福的重要手段。卜,即占卜,源于对两种物体的崇拜。一为龟,一为蓍草,这是用来占卜的两种方式。用龟甲占卜称为“卜”;用蓍草占卜称为“筮”。在科学尚不发达、人们思想尚不开化的时代,凡事都要用卜卦的方式来问一问吉凶情况,例如卜居,卜邻,卜世,卜老等等。  相似文献   

18.
趙益 《中华文史论丛》2023,(1):323-368+407-408
早期中國和古希臘一樣,都具有“數爲萬物之原”的觀念。此一觀念所基於的“數”及其具體内容早已不是原始文化的數字崇拜,也不屬於密契式的領悟,而是對度量衡及具體計算、樂律學、占卜和天文曆法中發展出來的“數”及數學知識,進一步加以總結而得到的抽象認識。“數”作爲知識系統的核心,是早期中國關聯式宇宙論、自然宇宙論及各種形而上學思想的重要基礎。思想史研究如果忽略對知識史的探討,不僅易流於空疏,而且會發生謬誤。  相似文献   

19.
吴浩坤、潘悠先生在所著《中国甲骨学史》中写到:“根据《大龟四版》、《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等,几个贞人在同版占卜,证明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称之为真人集团。”我以为如此释疑,有些余言未尽之感。仅限于同版占卜、殷契之内容,未免有些狭隘,有些偏执。何谓贞人集团:先秦国家以藉鼎、龟甲、蓍草占卜或卜筮为手段,掌握国家命运的最高统治集统治。是由帝王、国君、史官等组成。它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成熟于早商时期,兴盛于商周时期,衰败于春秋战国之际。贞人集团的发展轨迹贯穿了我国古代的先秦历史,直接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不以区域性为局限地融合到中国古代的国民意识之中,是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贞人集团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与佛教在内容、形式、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上进行着对话交融,彼此间的交融互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互补:佛教戒律、因果报应等观念通过占卜的运用在客观上很容易达到其普世化的效果;占卜对佛教诸因子的兼容,扩展了占卜内容和占卜种类,各式佛教理论的融入特别是佛教因果报应、轮回观念进一步完善了占卜理论,增强了占卜的变通能力。三教融合的文化特征与佛卜共信的宗教意识构成了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与佛教文化互动的多元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