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六八年,川端康成的以《雪国》为中心的作品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由此步入世界文坛,他的代表作《雪国》也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读者。对于《雪国》的评价,目前尚众说纷纭,分歧主要集中在主题方面。大凡一部平庸之作,是不会在评论家中引起见仁见智的评说的,而一部长期争论不休的作品,则往往不是那种艺术上的廉价物。寻到《雪国》的“其中味”,对于衡量这部作品艺术价值的关系极大。别林斯基在论及莎士比亚时曾说:“如果欣赏他的无与伦比的精确和逼真表现一切的本领,而不惊奇于创作理性所赋予他的幻想形象的价值和意义,那将是很奇怪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总是相依为命的,即便对于川端康成这样的资产阶级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之一,也仍在于从他的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雪国》表层故事的禅佛意识和虚无主义情调具有明显的消极颓废色彩,只有当表层故事之后潜故事投射到表层,大大改变了表层故事的形态,所谓虚无和死亡之美的审美形态才臻于完整。在驹子潜在视角与形式叙述者、岛村的视角对抗中,潜故事逐渐浮现;此时由于驹子潜在视角是价值独立的,故《雪国》叙事结构又有复调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已成为二十世纪世界名著的中篇小说,字数虽尚不足十万,写作时间却长达十二年之久,跨越了日本战前与战后两个时代。因此,考明这部小说完成的具体过程,及其版本的沿革情况,对于加深理解这部作品,是不无必要的。“《雪国》的地点是越后的汤泽温泉”①,“那里是面对内日本的北国,即现在的新泻县,寒风从西伯利亚越过日本海刮来”②,上述两段话,均出自作家川端康成之口,这便为我们了解作品故事发生的地点,提供了可资凭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吴娟 《沧桑》2014,(6):230-232
"物哀"这一审美范畴是对日本审美思想中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态的概括和总结,日本学者本居宣长在解释"物哀论"时说:"‘物哀’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心灵的事。"[1]这说明,"物哀"这一范畴的内涵不仅止于悲哀,而是人生中多种的普遍的情感体验,即"真情"或"同情"。这一范畴深厚地渗透在日本文学作品当中,本文将以《源氏物语》和《伊豆的舞女》为例来说明此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呼丹华 《丝绸之路》2013,(16):64-66
日本文学是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瑰宝。通过整体把握可以发现雪意象较高频率地出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本文以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川端康成的《雪国》、渡边淳一的《一片雪》等作品为考察中心,探析雪意象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最重要的作品——《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都表现了涉及艺术的主题,强烈地体现了作家关于艺术同生活、现代与古典的关系的理念。这类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更在于其中包含的艺术理想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生活本身有很多产生意义的来源,艺术无疑是使生活产生最重要意义的高贵而艰难的来源,因为艺术不是虚幻的审美,而是富于深刻的意义、重大的价值、伟大的作用的人类活动。它的发生与成长需要生活为它提供不可或缺的土壤。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生活捉’乓模仿的对象和追求的理想。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相似文献   

7.
马波 《黑龙江史志》2013,(15):124+126
京都是川端康成的心灵故乡,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摇篮。川端康成以京都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古都》,以其成熟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古都》中,川端康成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引领读者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京都的四季美景,去体味京都之美,日本之美。小说好似京都的一首抒情诗,又似京都的一幅风景画,诗情画意处处体现了川端康成难以割舍的京都情结。  相似文献   

8.
李安一 《神州》2012,(33):27-27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巨蓍。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创立了对后世日本民族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物哀”文学传统,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崛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系统阐述《源氏物语》“物哀”精神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创作都体现出对“艳情”这一边缘化言说视角的选择。川端康成以“哀”和“艳”的审关情调把写作视为私人宗教,在虚构和幻想中疗救自我的非常态心理。大江健三郎则以凝重怪异的笔触剥露出社会病态的人格,积极地探究与人类自由健康相关的诸多命题。这种差异和两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哲学观念等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千只鹤》的主题与日本传统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中,《千只鹤》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这部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同时,《千只鹤》也是一部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一《千只鹤》和《雪国》一样,是曾长期在报纸上连载的作品。这部小说共五章:《千只鹤》发表于1949年5月《时事读物》别册,《森林的夕阳》发表于1949年8月《文艺春秋》别册,《志野彩陶》发表于1950年《小说公园》,《母亲的口红》发表于1950年11~12月的《小说公园》,《二重星》发表于1951年《文艺…  相似文献   

11.
胡文文 《沧桑》2008,(1):211-212
鲍照以乐府诗闻名于世,但他的咏物诗作在刘宋时期也处于领先地位。鲍照的咏物诗主要表现了他积极仕进的理想和沉寂下僚的愤怒与苦闷,所咏之物是他人格精神的体现。鲍照咏物诗重寄托、善于借物喻人,这是对《诗经》《楚辞》比兴咏物传统的继承,从而有别于齐梁咏物诗。鲍照为数不多的咏物诗奠定了他在我国咏物诗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晚年的代表作《山音》仍然表现出“处女性”崇拜这一主题。信吾精神饥渴和委顿,内心充溢着怅惘、空虚、失落、孤独和死亡的哀怨与恐惧,他希望获得解脱,希望得到精神的救赎。他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寻找一种救赎的精神力量。信吾潜意识中所期待的能使之获得救赎的力量是通过女性来体现的,他探寻的目标也具体化为女性,尤其是女性美。以信吾为代表的男性形象在这种“处女”的爱中汲取无限的生命力量。川端康成作品中对“处女性”的崇拜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憧憬。对“处女性”的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作者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与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中的向杲都是人异化为物的故事,但两者却有着深刻的差异:《变形记》体现的是外在的物的世界和异己的环境对人的挤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向杲》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善有善报"的良好愿望,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文章从思想意蕴角度对《变形记》与《向杲》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明照先生《抱朴子外篇校笺·嘉遯》:"草土,鄙夷之辞。""‘粪土’与此文之‘草土’,字虽有异,含义固不殊也。"庞月光先生《抱朴子外篇全译·嘉遯》注释:"草土,犹言粪土,鄙夷轻贱之辞也。"译文:"将宝玉绫罗视如粪土。"按,两位先生所言,皆与"玉帛""草土"内涵无涉。"玉帛"乃朝廷礼聘之物,"草土"乃居亲丧所用之物。"草土"指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句谓:把朝廷用"玉帛"礼聘自己为高官这种喜庆事视为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的悲伤事。  相似文献   

15.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依然为其奔波忙碌,陈丹青的中国教育情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已经到了"人格分裂"的地步。但这种"人格分裂"不仅仅体现在对教育的态度上。艺术家的清高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不同的领域折磨着他。面对  相似文献   

16.
谈高锋 《丝绸之路》2010,(10):57-58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哀江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在《哀江南赋》中作者以史诗之笔深切描写了梁朝由盛而衰以至灭亡的全过程,抒发了个人亡国之恨、乡关之思、身世之悲。这种寓时代乱离于个人哀怨的情感内容是对赋体的一次重大开拓,史诗性和自传性是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6日,由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北京市总工会承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协办的"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开幕。最早是看到相关领导针对复建阿房宫的批示,并建议举办"秦亡于奢"为主题的展览开始进行策划工作的。历史上的阿房宫建而未成,是秦二世灭亡教训的见证。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传至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相似文献   

18.
梁俊红 《神州》2012,(21):98
一、在读中领悟语言的音韵美。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有人豪情满怀,有人郁郁满腹,有人喜悦非常,有人愁绪万丈。作者的这些感情我们首先要通过"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的节奏快一点,语调高昂一点;有哀有愁的,朗读就要缓慢低沉。《金色花》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的嬉戏,体现了对妈妈最挚朴的关心;《纸船》表达了一个离家的游子在泪眼婆婆中对母亲的思念。我们读《金色花》就要读的欢快,读《纸船》就要读的哀婉。不同的课文,在语调、语速上的要求不同。一般的诗词,句子短小,  相似文献   

19.
赵倡文 《文史月刊》2012,(10):47-48
心死和身死,哪个更可怕?孔夫子给出了答案,他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相似文献   

20.
张兰  鲁钟思 《神州》2012,(20):192+194
日本民族总能带给我古典和唯美的视觉享受,如樱花般纷纷扬扬飘落,不求永恒,但求生命的绚烂多姿。从《源氏物语》中娉娉缓步的古典浪漫到川端康成《雪国》中女子的柔情温顺,从电影《八月物语》、《情书》到《导盲犬小Q》、《恋空》,日本民族似乎总能在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的缓缓叙述中呈现出一个个更具东方情怀和真挚唯美的故事。2009年2月23日,日本电影《入殓师》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外语片奖,这也是日本在时隔54年之后再次荣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影片改编自青本新门的《纳棺夫日记》,作者青本新门曾用20年的时间亲自做纳棺夫。但电影中的故事其实和不同于小说的纳棺夫,身为主演的本木雅弘也亲力亲为找来了导演泷田阳二郎完成了这部意蕴丰富,感人肺腑的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