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婉霞 《神州》2013,(33):241-243
南音属广东民间歌谣体之一,约产生于清道光年间,清末民初在珠三角十分流行,在省港澳等地备受欢迎。象其他广东民歌一样,南音有一个产生、传承和发展的过程,民国年间经历了较大的变异,并在"地水南音"的基础上派生出"粤曲南音"和"戏台南音"。  相似文献   

2.
林艳 《福建史志》2001,(1):67-69
“孟郎君”(又称孟府郎君)是福建南音界广为崇拜的“先师”。他在福建南音界的地位非同寻常。从事福建南音的人及南音爱好者都自称是“郎君子弟”。每年春三、四月,秋九、十月间,闽南各南音社阁都会分别择取吉日举行“郎君祭”大典,即按一  相似文献   

3.
正南音,也称"泉州弦管",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闽南人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瑰宝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遗产,许多著名音乐家、文化学者,欣喜地听了南音后,不由慨叹,感知到了华夏正  相似文献   

4.
过去在粤曲清唱中,有一首长调“南音”《客途秋恨》,流传甚广,远近驰名。  相似文献   

5.
《神州民俗》2007,(8):26-26
龙舟说唱与南音、木鱼书一起,在广府地区广为流行。演唱时只需简单的小锣小鼓,一个人便可以边打边唱。过去一些失明艺人,多以此作为谋生工具,长篇龙舟可以一连演唱多个夜晚。[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以木鱼、龙舟、南音等为代表的岭南民间说唱文学,流行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曾风靡一时。以五桂堂为主专门刊行上述民间说唱文学的私人出版家,一百多年来,曾红遍广东城乡,家喻户晓。它们对广东粤剧、粤曲和出版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6、17世纪,中国社会进入朝代更替之际。其间,福建闽南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出现多重矛盾和冲突,成为高甲戏出现的社会根源。高甲戏以泉腔闽南话为基础,充分吸收了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民间曲艺的音乐声腔和表演艺术,是民俗节庆、游艺活动和艺术表演的高度结合的一种地方戏剧。  相似文献   

8.
南音     
《文史月刊》2012,(12):2-F0002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大乐种,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吸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  相似文献   

9.
广西艺术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在桂林建立的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后来经历了私立桂林榕门美专阶段,1946年成立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直至解放。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把广西艺专的美术科并人中南美专,音乐科并人中南音专,使广西的艺术教育呈现一段空白。这段空白造成的损失至为可惜。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为了发展广西经济文化事业,经地方党政领导极力争取,  相似文献   

10.
泉州味道     
宋慧明 《旅游》2008,(5):90-93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在几次探访泉州之后,泉州让我迷恋的除了大街小巷未必显山露水的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民俗外,更有各式各样地道的闽南风味小吃:面线糊、蚵仔煎、石花膏、四果汤、绿豆饼、圆子、肉粽等。这些小吃大都采用传统的手工做法,古色古香的独特味道试过一次之后就再也难以忘记,犹如袅袅的南音,又像是酽酽的功夫茶。  相似文献   

11.
粤方言区推广普通话 粤方言在走向成熟丰富的同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体系越来越大的差距,使得粤方言与普通话之间不仅不可能同化,而且成为广东人学普通话的严重障碍。在北方还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的谣谚。这对南北社会文化交流也带来一定的障碍。明代南海人霍韬颇有文才,但在朝任职时,就曾以自已口音为“南音”之故,力辞经筵侍讲之重任。  相似文献   

12.
<河伯>的祭主是黄河之神,作品描述的是以女妻河的场面.起源于夏代的<九歌>,为夏启依据楚地音乐制作而成,后成为夏朝乐舞,其或有祭河之歌.夏桀被流放后至"苍梧之野",使本为南音的<九歌>更广泛地流播于民间.楚庄王曾祭黄河,必用乐舞,<河伯>当是祭河之乐,此不必列入楚祀典,当流传于楚.屈原整理民歌,将之收入<九歌>.  相似文献   

13.
南音非常古典,正装的阳春白雪,与当代生活节奏、生活理念相距甚远,它不但没有被时代的演进发展碾作尘泥,反而植根在民间土壤中生生不息开花结果,凡流行闽南语的地区就有它的地位,人们为它痴狂, 闽南港澳台有它忠实的传播者和众多社团组织,它还风靡到东南亚,连纯正的欧洲人都为它叫好,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被国家列入申报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进入泉州的中小学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4.
楚礼乐     
在通过考古学来探讨复杂的楚乐之前,我觉得还是谈一谈我自己对汉学研究的看法为好。1.南音与“南”在古代中国的史书中,涉及到“南”音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它们确切的意义尚难确定。首先,“南”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音乐术语,比方说,它最初就出现在《诗经》中的“鼓钟”这首诗里:(诗经: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古诗集)。  相似文献   

15.
泉州传统梨园戏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并曾在闽南语系地区广泛流播.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以泉腔闽南话为标准音.以古乐南音指谱为基础.从唐代参军戏演出形式的传人.承袭五代的歌舞及其化妆表演.结合宋代的百戏与杂剧,萌生了地域声腔的道白、唱腔与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并且在近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下南”、“上路”和“七子班”三个流派。  相似文献   

16.
青春是什么?有人在想,有人在问。青春的规则是不定的。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只是有人将有,有人曾有,有人正有。  相似文献   

17.
夺命蜱虫     
一种并非罕见的小虫,一种本有成熟疗法的疾病,却在大别山下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商城县变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有人因虫咬而得病,还有人因此死亡。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应归罪于基层疾病防控体系,有人认为根源在于脆弱的乡村医疗体系,还有人提议应该分析当地人的公共卫生意识  相似文献   

18.
2009年青阳旧街区改造时,晋江市政府特地留下青阳山麓一片占地126亩、拥有120余座传统建筑的街市作为民俗文化保护区,规划整修。笔者认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保护的意义,尚不止于发展旅游,更重要的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对一批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使闽南建筑工艺得以展示和延续;通过对其区域内一批著名祠庙的保护,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侨、台的情缘更加巩固;可以作为展示南音、高甲戏、掌中木偶、灵源药茶等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正>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11月的泉州,依旧炎热。夜幕下的老城区街头巷尾,人们聚集在一起听南音,看木偶戏、高甲戏、歌仔戏,  相似文献   

20.
两个弟子要去云游,前来告别禅师。按照规矩,弟子们可以问禅师一个问题,由禅师作答。大弟子毕恭毕敬地问:有人追求荣华富贵,有人追求闲庭信步,有人愿意万人追捧,有人愿意独守平凡,人的一生究竟要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