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屋里很暗,火塘里的木炭灰已经没了余温,矮三脚的铁支架上架着被烟熏得乌黑的锅子,旁边地上摆着几只陶罐,用手一碰,全是黑色的油渍。半碗腌制的青色木姜子和半碗鱼是早上吃剩的饭菜。木墙后面一个腰身粗的竹筒存放着大米,金竹编织的敞口斜筐挂在墙上,里面盛着干净的碗筷艋子。  相似文献   

2.
1977年12月下旬,上海市奉贤县在兴修三团港水利工程中,于四团公社四明大队第五生产队农田里发现800余件瓷器,主要是碗。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员前往调查了解并进行了清理发掘。瓷碗出土时,大部分碗口朝上,集中堆放在一个约60平方米的椭圆形坑内,有些碗底下面发现柳条形的编织物痕迹,原来可能是装碗的箩筐。碗原用稻草捆扎,每扎十件,附着在许多瓷碗的淤土上还保留着稻草捆扎的痕迹(图一)。经初步整理,现将这批出土瓷器简介于下。碗完整和基本完整的有829件。口沿略敞,圈足。灰色瓷胎,施豆青色釉,有的闪黄发亮,有的灰暗。器外半釉,圈足露胎。绝大多数素面无纹,一小部分的外壁饰  相似文献   

3.
一凡 《文史博览》2010,(8):69-69
<正>过去,生活艰辛,一般人家是拿不出十个以上碗的。锅通了,补;碗破了,也补。一个粗瓷蓝边碗补了又补,往往能传几代人。历史上,江西景德镇是出产瓷器的地方,因而,许多挑着工具担子餐风露宿走村串户,  相似文献   

4.
洗碗事件     
正"如果你想上网,就去洗碗。"妈妈对正在上网的我说。"好吧。"我无精打采地说道。然后,就去了厨房洗碗。我从桌上拿起所有的碗筷,找来一块抹布,挤了一些洗洁精,放了半盆水,准备好洗碗了。我先拿起我的碗,这可是最脏最脏的碗,油比放肉的盘子还多,上面还有一些米粒。我拿着抹布在上面用力擦,油是没有了,可米都粘在上面。没办法,只好出杀手锏了——钢丝球。我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钢丝球用力刷,结果搞得水花四溅,碗差一点就被我刷坏了。我的碗终于刷好  相似文献   

5.
董锦花 《文史月刊》2008,(10):78-79
1978年春,我复员回乡,在阳城县润城公社干“十大员”中的通讯报道员,后来又兼了理论教员、经营管理员。当时二十几岁的我,每天无忧无虑,就是吃不饱肚子。公社食堂晚饭是一人两碗清汤面,头碗是有汤有面,二碗就成了有汤无面,我常常半夜里被饿醒。一个长我两岁的同事告诉我,用膝盖顶住小肚睡,就能一觉睡到天亮。  相似文献   

6.
大碗花     
在广袤的大地上,生长着万物,绿草中绽放的各种花儿,千姿百态,把大地编织成美丽的画卷。而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种特别引人喜爱,且不由地联想到小时打破碗之事的花,叫大碗花。大碗花生长在田间地边路边草地里,开着小小的花朵,花形似碗,人们把它叫作打碗花。它的花,淡粉色,小小的,  相似文献   

7.
乡村刻字碗     
<正>春节回乡下过年,在母亲的厨房内,又看到了刻字的碗。那天,孙女看到后就拉着我问道":爷爷,爷爷,这只碗的碗底怎么有个字呀?是什么意思呀?"这一问,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着大人买来新碗后,叫工匠刻字的情景。碗底刻字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为啥要在碗底刻字呢?主要是过去一个村庄上的人家办红白喜事,没有那么多的碗。一办事,就得跟左邻右舍借。如果不  相似文献   

8.
一粒一香     
<正>不是“一粒香”,不是“每一粒都香”,是“一粒一香”!初见这四个字,是在一次好友聚餐时。欢饮至微醺,一碗碗米饭冒着热气摆至桌前。捧碗起筷,突然看见那青花瓷碗上印着四个精巧的艺术字:一粒一香。怔怔间,惶恐地将饭碗放回摆正。来不及喜悦和赞叹,便有朋友夸张做陶醉状:“刚才喝酒没醉,现在看到饭碗上的这四个字,也真是醉了!”  相似文献   

9.
孟连傣族中,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节节和鱼原来都生长在水里,是一对好朋友。傣家人常常把它们配在一起,做一碗汤,那可真是一碗美味的鲜汤呵。可是,有一天,它们吵嘴了。鱼骄傲地摇着尾巴,张开大嘴说:“你  相似文献   

10.
驼背老妈妈,朝着树林跑; 跑来又跑去,树林成片倒。 (镰刀) 黑脸老奶奶,坐在火塘边。嘀咕老半天,做出半碗汤。 (茶罐)  相似文献   

11.
外公和外婆     
我对外公一点印象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他在我妈15岁时就死了,胃癌。我总听到隔壁阿婆回忆外公一碗一碗喝烧酒的情景。她说:"那样一大碗烧酒哟,一口灌下去,什么都不就着点,唉,命歹啊!"这我是知道的,外婆很凶,是稍有不顺就操棍子乱挥的人。她不允许外公喝酒,外公只能偷着喝,隔三两天到小店里  相似文献   

12.
正"白色的瓷碗里盛着白色的牛奶,若要问我的心地怎样,请往这碗里看。"这首民歌里,唱出的是藏族人对牛奶的喜爱和推崇。牛奶对我们来说不仅是美味,而且它代表着纯洁和高尚。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牛奶和母亲是连在一起的。在每个平凡日子的一早一晚,母亲都会拎着半桶刚挤的牛奶,乳白色的奶面上冒着热气,身上带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是属于善良、温顺和付出的气息。每次回想起来,我都困惑,那种我必将一生都会铭记在心的味道是母亲传给奶牛的,还是奶牛传给母  相似文献   

13.
揣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人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木碗的用法,很有讲究。光景好的人家顿顿喝的是酥油茶,贫寒人家向来靠清茶打发日子。但是有钱汉也好,穷光蛋也罢,喝茶却都用木碗。即使有了玉碗和瓷碗,人们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用它,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居家过日子,没有不出门的人。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木碗虽小,其俗颇丰。藏家人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同样的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一般人家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  相似文献   

14.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三件青花大碗,不论造型、釉面还是纹饰都很有特色。本文试从型、胎、釉、口沿、底足、底款、绘画等方面对其进行鉴赏、考证。 碗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器皿,其造型随着时代与人们的喜好不断地变化着,但大口、深腹、实用等最基本的特征不曾改变。从元青花瓷盛行至今,清爽宜人的青花碗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青花碗的生产、使用、流通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5.
话碗     
丁山 《收藏家》2007,(3):31-36
碗,通常是吃饭用的,还是民间通行的计量单位,不论碗大碗小,反正两碗米饭、一碗面条,谁听了都不会误会。辞书上的书面语言大体会如下描述:一种敞口的日用器皿。  相似文献   

16.
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联主办的《叶星生西藏民间艺术珍藏展览》,展出了一件合二为一的珍藏——十七世纪“碗套”。叶先生告诉记者:“碗是汉地的古瓷碗,套是藏区制作的牛皮套;碗深深放进套里,套紧紧裹着碗身,碗离开套容易破碎,套离开碗就失去意义。只有合成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才相得益彰,坚不  相似文献   

17.
“补锅——锔碗——“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小炉匠有节奏的吆喝声。小炉匠进镇入村后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风箱和煤灶一上一下颠  相似文献   

18.
"补锅——锔碗——"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小炉匠有节奏的吆喝声。小炉匠进镇入村后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风箱和煤灶一上一下颠  相似文献   

19.
1969年4月珠海县南水公社渔业大队民兵,在蚊洲岛沙滩冲积层的一个凹槽中发现几件元代瓷碗半露地面,当即进行清理,发掘出青、灰、黄釉碗、碟212件。6月,驻珠海县人民解放军某部,将其中碗、碟7件送交广东省博物馆。7月,省博物馆派人会同渔业大队民兵和公安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和探掘,将出土的全部瓷器带回博物馆保存。1971年初,汕头市阀门厂工人,在市郊金沙农机厂前面的沙丘中挖运细沙时,又在沙层中发掘出64件明代青花瓷器,有碗、碟、杯、  相似文献   

20.
正值午餐时分,邻里中心的餐厅内人来人往。服务员给与我同桌的祖孙俩端来了两碗排骨面,那十来岁的小孙子望着这碗色、香、味样样诱人的面条,立马举起了筷子。一边的祖母看小孙子大口咬着排骨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样,就把自己碗里的那块排骨挟到了孙子的面碗里。小男孩抬起头冲奶奶笑了笑,乐滋滋地继续大口大口地吃着,显然孩子已经习惯了奶奶的这种“割爱”。“小朋友,您奶奶怎么不吃排骨啊?”我试探着问孩子。“喔,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