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夏晶  李则斌 《东南文化》2022,(2):51-60+197-198+206
2018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完成对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汉墓M75的发掘工作。M75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保存完整。墓中出土大量铜器、漆木器、陶器等,大部分保存较好。墓中出土的漆瑟器形较完整,在对瑟材质进行检测后发现其“桐底梓面”的制作方式较为少见。漆瑟的发现对于研究江浙地区汉代音乐文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筠  何琨 《文物春秋》2012,(5):57-59,67
满城汉墓随葬车马的耳室中出土了6件铜锯齿形器,发掘报告称其可能是弩臂后端的铜饰。笔者在考察了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弩臂形制后,认为此说不确,而秦始皇陵铜车马为观察认识其用途提供了直接的实物例证,通过对照研究可以确认,锯齿形器是当时安装于马车上的盛箭器口沿部位的装饰物。  相似文献   

3.
刘松林 《文博》2023,(4):54-62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相似文献   

4.
夏晶  马照武 《大众考古》2022,(10):59-61+96
<正>仪征联营墓群位于江苏仪征刘集镇联营村谢庄组、赵营组及联合组一带的高地上,庙山汉墓西北1公里处,是一处西汉早期墓葬的密集埋葬区,与庙山汉墓关系密切。2018—201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该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西汉墓M59出土了一件形制比较特殊的西汉彩绘虎首形柄漆盒,为研究西汉时期漆器的纹饰、形制、工艺等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1984午11月,仪征县古井公社利民村(盘古山)利民砖瓦厂在挖土时发现汉墓四座。 盘古山位于扬州市西北14公里的仪征县境,与邗江县交界。墓葬所在地为蜀岗西部,该处是一汉代墓葬区,已暴露的四座汉墓相距较近,其中M_1、M_2平行排列,M_3在M_1南,M_4在M_1北。M_1、M_3均被破坏,M_1中发现铜印一方。M_4未清理。墓葬皆为长方形  相似文献   

6.
满城刘胜墓出土的一套由三足器、平底皿、承盘、龙柄勺组成的铜器,在汉代墓葬中尚属首见,对其用途有药用冷却器、灯具、温酒器等不同的说法。本文通过对其器型、结构、保存状况等的考察分析,认为这几种说法都显牵强,但在没有更多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印证下,对其定名和用途尚难下定论。  相似文献   

7.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出土的鎏金铜当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经1999年夏和2000年的两次抢救性发掘,共在墓室周围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33座,出土物达3000余件,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中.第9号陪葬坑为出行仪仗类,共发现7匹真马和10只大犬,在两匹马的头部各发现1件鎏金当卢,甚是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正> 满城汉墓出土封泥两种,共五件。即一号墓(刘胜墓)出土的“中山御丞”封泥一件;二号墓(窦绾墓)出土的“中山祠祀”封泥四件。这两种封泥的内容和作用都很不相同。 “中山御丞”封泥 “御丞”是“御府令丞”的略称,是“少府”的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属于宫廷内部服务官的性质,所谓“少府以养天子也。”宫廷服务内容庞杂,故属官也较多,如“中山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等,各司其事。其中“御府”的职责据颜师古的注是“主天子衣服也。”  相似文献   

9.
陶灶是汉墓中最常见的模型明器之一,常与案、盘、耳杯、勺等配套使用。西安地区汉墓出土的陶灶主要有长方形、马蹄形和圆形等,由灶体、灶面、火眼、釜、甑等各部分构成。文章根据陶灶的火眼数目和灶体装饰的差异,对西安地区出土陶灶进行了型式划分和年代、装饰分析。  相似文献   

10.
洛庄汉墓出土乐器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洛庄汉墓第14号祭祀陪葬坑是一个乐器坑。经发掘者初步统计,出土的乐器达149件之多,超过了曾侯乙墓。乐器的品种十分丰富,有编钟、编磐、(钅享)于、钲、铃、串铃、瑟、建鼓、小扁鼓、悬鼓和笙(未确定)等十余种,与曾侯乙墓相近。它不仅是出土汉代乐器最多的一次,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考古史上发现乐器数量最多的一次。填补了汉代音乐考古发掘史上的一项空白。其所隐含的汉初音乐制度和礼仪制度,两汉的有关文献资料均未有较多的记载。故这一考古发现,将会对汉代音乐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墓出土金灶寓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汉代以黄金制造的灶仅见于陕西西安市沙坡和山东莒县双合村汉墓出土.沙坡汉墓出土金灶平面呈椭圆形.灶门呈长方形,周围饰以金丝和金珠,下带长舌形承灰盘.灶面上放一釜,釜内盛满金珠,粒粒可见.灶台四周饰以掐丝工艺制成的盘绕状带纹和弧形纹.炉膛中空.灶台右上角有一烟囱.灶门正上方和釜的四角嵌桃形红、紫、绿诸色宝石.灶底有篆书"日利"2字铭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百余面铜镜,其中绝大多数出自两汉墓葬中,现将这批铜镜中的部分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3.
位于河北省满城县西南三华里处的陵山,海拔仅为200余米却独成一体,即便它是由三座山峰组成,依然有别于巍峨连绵的太行山。现在它已经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陵山虽小,名声却非同凡响。山下树木葱茏、流水潺潺,山上祥云缭绕、紫气升腾,西观似卧龟,南览犹落凤,两座侧峰如左辅右弼,而三峰相连又像是一把座西朝东的"太师椅",甚为奇特壮观。当然,陵山之所以有"陵山"之名,自然是因为它有帝陵之象,更有帝陵之实,那就是西汉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陵墓就建造在这山体坚硬的石灰岩层中。本文将从现代参观的角度出发,对满城汉墓的出土文物做一系列的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14.
197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溶江公社莲圹大队的社员在村北石马坪挖土时,挖出了一座汉墓,并出土一批文物。兴安县文化馆闻讯后,当即派人到现场了解。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溶江公社石马坪,在兴安县城南面二十二公里,西靠漓江上游的大溶江,东临秦始皇时开凿的灵渠。它的西南二公里,即湘桂铁路的大溶江火车站;南面和秦始皇戍五岭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91年第1期所刊李强《仪征汉墓出土铜圭表属于道家用器》,引《抱朴子》一段文字作为旁证,显系误用。引文出自《抱朴子·内篇》卷10(李文误注为卷15) 《明本》,云:"夫得仙者,……出携松羡于倒景之表,入宴常阳于瑶房之中,曷为当侣狐貉而偶猿狖(李文引作"穴")乎?"按"倒景(影)"为道家语,指天上最高处。《汉书·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中旬,我们在旬阳县城北佑圣宫后坪,清理了一座被扰乱了的汉墓。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分析,大约葬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随葬物中有一件附有研石的石砚颇引人注目。石砚为长方形细沙石片。素面。正面磨光,形制规整。通体呈灰黑色。长8.5、厚0.4厘米。研石,状如柱础。质地与砚相同,亦呈黑灰色。下部为正方形,边长2.6、高0.7厘米,上部为圆柱形,直径2.5、高0.2、通高0.9厘米。(如图)砚、研的形制与近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一一五号西汉晚期墓所出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7.
正目次一典型器的类型学考察二文化因素分析三分布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长江中游处于南北和东西文化的交通枢纽,历来是多种文化汇集之地。随着瓷器的发展,两汉时期该地墓葬出现了多种器类、不同器形共存的情况。本文拟从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入手,研究这些器类的来源和变化。长江中游为一文化地理概念,相对于江东(今苏南、浙江和上海)和岭南地区(今两广)而言,其范围包括今湖南、湖北和江西全境。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0,(7)
正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上发掘了两座汉代墓葬,经过对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铭文、造型、工艺的反复研究,最终确定墓主人是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其中一号墓为刘胜墓,二号墓为窦绾墓,两墓均凿山而成,规模宏大,共出土文物一万多件,再现了西汉贵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谈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货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半两钱三十五枚,三铢钱一枚。二号汉墓出土半两钱三十八枚。其中半两钱可分四种类型:一、穿孔较大,一般在1—1.1厘米,重1.8—2.1克,文字较狭长突起,不失小篆气韵,即《汉书》所载的"荚钱"型(图一:1—4)。二、穿孔较小,一般在0.8—0.9厘米,重2.1—2.8克,文字虽为小篆,而字短方折,  相似文献   

20.
漆器上浅色花纹的绘制须采用油画工艺。汉代油画漆器数量较多,以马王堆汉墓出土者为代表,多为梳妆用具、家具和葬具,纻胎或木胎,图案以云气纹为主,基本在器物外表施加,多为黑地彩绘,色彩丰富,包括红、绿、灰、褐、白、黄等色,纹饰风格粗犷,使用者身份等级很高。这些油画漆器中有一部分是五彩画漆器,器形主要有屏风、奁和笥。漆器油画工艺的起源或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寺文化,其后不断发展,至隋唐时期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