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家知道土家族、苗族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插秧整"插秧酒",薅草打"薅草锣鼓",抬东西喊"号子"等习俗。与土家族、苗族不同的是,泰州人不只是抬东西的时候打号子,在田里干活特别是干重活都有打号子的习惯。泰州的劳动号子品类繁多,以秧歌、窑工、车水、耕田、打场、挑担号子等内容为普遍。解放初期,茅山栽秧号子曾经唱进中南海,林湖栽秧号子"格上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地方音乐教材和江苏省小学音乐教材选用。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缺乏机械动力设备,许多工程大多靠体力协作完成。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常常吼出号子,诸如挑抬重物,推车拉磙,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江河摇撸、拉纤、放排,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榨油、榨菜、制盐等劳动,几乎都有不同的劳动号子相伴。我儿时在江苏农村度过,中学毕业插队农村,后又在建筑工地干过小工,亲身经历过不少劳动号子。  相似文献   

3.
打庄廓是建家立业、造福后代的大事。夯歌是打庄廓过程中唱的劳动号子,这种形式在大通农区藏族中流传已久。 藏族的夯歌大致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主人家对前来帮忙的人在生活上照料周到,打墙的领唱人就借此发挥,尽力编出一些颂扬主人家的吉祥词句,从而引发出欢快的劳动气氛。歌词是:  相似文献   

4.
肖依斐 《神州》2014,(7):42-45
<正>"硪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打硪过程中唱的一种节奏性很强的民间歌谣,它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热情。它是一曲曲劳动的号子,是一首首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歌。"一二三四五呀,金木水火土呀。天地分上下呀,日月同古今呀……"这就是眼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中工人们口中的"歌"了。无论是有趣的历史故事、朴素的乡土风情,都可以变为或传承有序或即兴的"黄河大合唱"。近日,我们一起走进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在感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同时,讲述已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音乐类的硪工号子。  相似文献   

5.
打硪号子     
<正>硪,大集体年代,是夯实水库大堤的专用工具,形状像小水磨,称之为石硪。打石硪时,必须唱打硪号子。如今,小小石硪永远封存在历史的底片里,悠扬的石硪号子只能铭刻在美好的回忆中。在那大兴水利的时代,打硪号子可真多呀!打硪人一天唱到晚,要唱几个月,到底唱多少打硪号子,数也数不清。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叙事、抒情、民间小调,其歌词都是以激励劳动热情,鼓舞民工干劲为主题,颂英雄、唱农事、鼓干劲……  相似文献   

6.
洛阳北邙45号空心砖汉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7年4月,我队为配合基建,在洛阳陇海铁路以北,陵园路西侧清理了一座空心砖墓(编号IM45)。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 IM45为竖穴土圹,墓口长3.5、宽1.68、距地表深1.5;墓底长3.4、宽1.6、距地表8米。墓向为5°。墓内填土经夯打,上部夯土较硬,夯层厚15~25厘米;下部夯土较松软,夯层厚30~40厘  相似文献   

7.
该城址位于禹县(今禹州市)老城,北临颍河,西依禁沟河,即两水交汇之东部一带(见故城位置图)。 1958年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曾对比城遗址进行过调查,发现故城垣系夯土筑成,夯层清晰可见,夯层面上有圓形小夯窝痕迹。1982年禹县人民政府公布故城北墙的一段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论劳动号子     
在我国各民族中,无论何地,当两人以上干艰巨体力协同劳动时,几乎都有他们自己的“劳动号子”。 生活於黔、湘、桂接壤之区的侗族,五六十人共抬一根极大的木头,会有一人领唱着抬扛号子,其他人则应声相和: “嗨佐罗啊——嗬,木头过厢靠大家哩! 嗨佐罗啊——嗬,木头上山靠头扛哩! 嗨佐罗,嗨佐罗,大家同心协力干, 翻山越岭保平安哩,嗨佐罗啊——嗬!” 贵州苗族亦有他们的“拉木”劳动号子。黔东南丹寨县的《拉木歌》至为明显。一人领,众人和,三字一顿,气势粗壮,协作性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转台庄子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坝村南5公里的风蚀台地之中。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四角呈圆弧状。东墙长32.3米,南墙长33.5米,西墙长36.3米,北墙长39米。遗址基础部分为夯土筑成,夯层以上墙体内外两侧为土坯垒筑,内外土坯墙中间填充黄土,形成"凹"型夹道墙。墙体外围四周挖设壕沟。该遗址根据地面散落遗物,可初判为是汉—元时期内锁阳城周边的古城址,城址内文化层分布繁杂,历史延续时间长,对研究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及早期  相似文献   

10.
山西临县窑头古城出土铜戈铭文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古城址及其出土文物窑头古城位于临县永红乡窑头村湫水河东岸的山坡上,距县城约17公里。古城残垣断续可见,最高保留有3~4米,宽约3米。城墙夹版夯筑,夯土厚度在10~20厘米之间,均小圆夯窝,夯窝直径约5厘米。古城址因山势而筑,蜿蜒曲折,东窄西宽,平面呈簸箕状,东城墙在山巅,长约1公里,南、北城垣由高到低顺山势向河滨延伸。二城垣之西段和湫水河畔的西城墙大部分已被  相似文献   

11.
纤夫     
梁斌 《文史月刊》2011,(8):63-64
千百年来,巴东的纤夫们生活在峡江上,在三峡停驻了7年时间以期记录历史的摄影师郑云峰先生这样描述他们:“一条船上,有摇桨的、撑篙的、掌舵的,少则十几人,大船多则上百人。100人的大船上70—80人为纤夫,他们的行动以击鼓或号子协调,鼓手和喊号子的在船上由舵手指挥。12—20人留在船上撑篙……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省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淮河入江水道穿腹而过,因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三湖环绕,历史上宝应湖西有"津湖"之称,故用其谐音,定名"金湖",象征资源丰富,日出斗金。金湖是典型的苏北水乡,境内沟河纵横,水域宽广,水面占全县版图近半。金湖水田多,广植水稻。淮河水流过广袤的平原,滋润了农田里的庄稼,养育了金湖人民的生命,润甜了金湖姑娘、小伙的歌喉,劳动的号子、解乏的小调,派生出了金湖秧歌,使一首首盈泪难忘、甜蜜心动的秧歌像河水一样叮咚流淌,  相似文献   

13.
植被·根脉     
汉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码头城市,长江、汉江码头工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地方特色鲜明、节奏强烈、粗犷高亢的码头号子。包括:抽包号子、过跳号子、打包号子、扛货号子、抢货号子、进仓号子等。码头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  相似文献   

14.
《文史月刊》2012,(10):F0002-F0002
澧县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西缘,是湘西北重镇,有"九澧门户"之称。明清时代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的集散中心。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  相似文献   

15.
会议就要结束了。正确地说,会上提出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我想谈四个问题:(一)夯士城墙问题:在参观过程中,曾听到两种议论。一种说,城堡在哪里?另一种说,这下可解决问题了!这两种想法是两个极端。夯士城墙是一个问题,但夯土与城墙则是两个问题,因为夯土未必是城墙。这次来参观,是一个学习机会。河南同志的工作做得很好。参观中已经看到,王城岗遗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甘孜丹巴县中路遗址、阆中县坪上遗址、什邡县城关船棺葬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现将主要收获分述于后。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对东城墙和南城墙进行了发掘,共开探方80个,发掘面积400平方米。东城墙厚约47米,由主城墙,内侧墙和外侧墙三大部分组成。内侧墙和外侧墙和外侧墙又分别由两部分组成。其筑法,除主城墙为平行夯筑外,其它部分均为斜行夯筑。夯层清楚,夯面结实光滑。夯面上能见用园木棒拍打的痕迹。在城墙顶部还发现六  相似文献   

17.
南阳汉代铁工厂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南阳市发掘了一座汉代铁工厂遗址.遗址位于北关外一里许的瓦房庄附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00米.在这12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很多绳纹筒瓦片、板瓦片、耐火砖、磨石、烧土块、烧结铁块、铁渣以及烧土面等等.紧靠遗址的东南部,是一范围广大的汉代人活动地区.仅从地面调查就有烧陶窑、甕棺葬、水道(瓦筒砌成)、券井、窖穴等,以券井的分布最为稠密,不到20米,即有瓦券井四座,井的附近又有水管道遗迹.遗址东北面约2000余米处,为汉宛县故城东北隅,夯土城垣高出地面约10、宽15米,夯打的层次尚清楚可辨.东墙北段长约2000余米,北墙东段长约1000米.城外并有护城河的痕迹.墙两侧经常  相似文献   

18.
<正>在石磨水碾、斗笠蓑衣的老物件里,在乡曲小调、劳动号子的音律里,感悟着一念纯真,用以灌溉自己的心田。"生活在别处"出自于法国诗人兰波,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将此作为自己小说的名字。这是一句跃纸而出的心声呼喊,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这也是当今社会都市人心中的愿望与向往。对于都市人来说,物质条件的满足,让我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城市的喧嚣嘈杂,  相似文献   

19.
余军 《宁夏史志》2007,(2):44-48
四、城垣门址 依据探查情况,能确认该城址有3处门址,大致分布在城中的南北向中轴线上。1、城址北墙中部偏西处门址:高程1892-1895米。由长方形夯土台基和长方形门道组成。时因田地已有青苗等农作物,其中的夯土台基南侧状况尚未探明。  相似文献   

20.
屠旭云 《文史天地》2004,(11):59-60
在都匀市坝固镇的苗寨采风发现,逢年过节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小伙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一种传统的游戏“打鸡”,也称为打板羽球。姑娘们用竹筒插上公鸡色彩斑斓的羽毛制作成球,两人从中分距三五米,各拿一块椭圆形的木拍对打,你打过来我拍过去,羽毛球在空中飞舞,场上欢声笑语。谁接不着球落地为输,于是换人依次轮流上场对打,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