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区域,本文所指的甘青地区,其范围大致东起泾水、南抵西汉水流域,东北接河套地区,西越湟水流域,西北基本包括河西走廊的全部。这里地处黄河中上游,属黄土高原的西端,西南和西北分别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相接,六盘山、秦岭、岷山、日月山、祁连山、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青海境内城镇发展区域基本限定在河湟谷地的湟水、大通河流域及黄河九曲的纵深方向,即在湟水中下游形成城镇网络雏形后,向西北连接河西走廊并扩展到青海湖地区,向西南延展至黄河上游两岸。这一分布格局的架构,不仅与清代逐渐完善的官僚设置、府县行政体制相附和,也与自然地理形势、民族集聚的人文环境关联。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3月16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栾丰实教授在"南博讲坛"为公众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课程——环太湖和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栾教授将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燕辽地区、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长江上游的川渝地区"的"5+2"格局,而作为同属史前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海岱地区和环太湖地区,两个文化较为发达、独立并自成体系的  相似文献   

4.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16-21
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汉朝的帝王们用他们超凡的武功确立了今日中国版图的雏形.中国疆域虽然经过后来千载20多个朝代的变迁.但主要农耕地区的变化不大。汉朝夺回河套地区后。又把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并先后设置了河西五郡。从兰州市的黄河西岸直到星星峡.长达1100多公里.宽百余公里的地方被称作河西走廊。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历史上,先后有十几个民族曾入主河西走廊。汉朝控制了这一区域后.使中原文化进入了中亚地区.河西走廊也成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佛教等交流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在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目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 000多处,按其分布的地域和工艺文化特征.可划分为6个大的区域.即辽河流域的燕辽工艺文化区、黄河上游的甘青工艺文化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工艺文化区、黄河下游的山东工艺文化区、长江中游的长江中游工艺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江浙工艺文化区.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0,(10)
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肃北蒙古自治县进行早期玉石之路调查时,发现了马鬃山古玉矿遗址。2008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在开展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时,又对玉矿遗址进行了复查。两次调查共发现矿坑数十处,采集到大量陶、石器。发现的最早遗物属四坝文化时期,此矿自青铜时代晚期开始开采,沿用至东汉,可能晚至魏晋时期。这是甘肃境风目前所发现的唯一处早期玉矿遗址,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矿遗址,为研究河西走廊地区乃至甘青地区早期玉器的矿料来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甘肃河西走廊的红柳沙包张行从兰州市向西到永登县过黄河,即进入河西走廊。绵亘千里、一望无际的光秃石滩和大块的砾石是河西走廊的一大景观,这就是常说的戈壁,沿丝绸之路向西延伸至新疆境内,由于缺水,植物在那里很难生长,气温变化极大,日夜温差可达35~50℃,...  相似文献   

8.
正"河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之中,是由黄河与湟水并称而来,古代这里西去可与西域相通,南下则与西藏、川北相连,北往则是河西走廊,东去则是陇东地区。因属唐蕃古道的必经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加之元明以来作为蒙藏族群的中心连接带,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故而亦有人把处于两大高原中间带的河湟地区称为"河湟民族走廊"。~(1)今河湟多民族走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包括甘肃、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以南大部分地区及湟水流域,  相似文献   

9.
史前时代中国起源的粟黍和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在河西走廊双向传播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和对比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大化石、骨骼碳氮同位素结果和种子碳十四测年结果,探讨距今5000-3000年粟黍西渐和麦类东传的时间和路线,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马家窑文化西进至河西走廊,粟黍农业在距今5000-4400年传播至河西走廊并得以发展,在距今4400-4200年传播至欧亚草原中部哈萨克斯坦地区。另外,距今5000-4500年小麦、大麦已经在欧亚草原中部广泛种植,并向北传播至南西伯利亚等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可能通过南北向河谷传播至河西走廊地区。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汉时期湟中地区的交通陈新海湟中,指湟水谷地,《资治通鉴·汉纪》云:“湟中,湟水左右地也”。由于湟中地处河西走廊之南,黄河谷地之北,特别是对河西走廊具有特殊的意义。西汉时期,匈奴强盛一时,不仅占据着河西走廊,而且,控制着西域诸国和活动在湟中地区的西羌...  相似文献   

11.
元、明、清三代对于甘青多民族地区军政治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导致不同的原因大体可归纳为国力强弱与民族观指导下的民族政策两大方面。就国力强弱而言,元、清两朝的国力远在明朝之上,所以根本不需要将甘青多民族走廊当作屏障。元、清两朝的甘青多民族走廊呈现更多的是一个管理带或文化带。相反,明代国力较弱,只能依托农牧分界线,将甘青多民族走廊建设成为一个军事防御带,借助农业的天然属性打造产业强边体系。就民族观而言,元、清两朝的统治者虽然也存在民族歧视,但并不积极提倡民族同化,而明朝统治者一方面热衷于用汉化手段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所谓"以华化夷";另一方面当无法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直接管理时,又常常用民族隔离带的方式将不同民族人为割裂,造成民族对立,所谓"以华制夷"。  相似文献   

12.
汉唐间河西走廊地区农牧生产述略张泽咸现今甘肃省黄河以西,特别是乌鞘岭以西,有一条位于龙首山、合黎山、北山和阿尔金山、南山(祁连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世称河西走廊。它是汉唐间西域与内地进行往来的交通孔道,本文要讨论的是在汉唐间,它由游牧经济经历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3.
元代北方边地农牧经济的发展及其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甘肃行省及其以西地区 (一) 移民垦殖和农业经济 元代的甘肃行省包括今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湟水谷地以及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甘肃迤西的天山南、北地区则是察合台后王的封地。 宁夏、河西等地原本是西夏的领土。由于战争的原因,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盟、河西走廊和腾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休屠城与武威郡治的关系,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几条沙漠绿洲路线的探讨,说明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古代沙漠绿洲路,是在当时政治形势、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民族迁徙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时期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理想路线,即石羊河流域、额济纳河流域的两条古代沙漠绿洲路和北匈奴与南羌人的联络路线,也就是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三条古代沙漠绿洲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处在南北交接“生态过渡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众多,水源充足,黄土疏松肥沃,这些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孕育起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床。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南庄头遗址、案板遗址,到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直至夏商时代的文化遗迹,都发现有丰富的农业遗存,充分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有利的生态环境背景和丰厚的经济基础,也是该地区文明发祥和早期王朝建都于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跨过黄河,从乌鞘岭往西,是东西长约1000公里、宽十余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的狭长地带,位于南、北两山之间,形如走廊,因在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17.
5世纪前后是我国佛教艺术获得初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域外因素不断引入,另一方面造型的中国化日益加强,并逐渐形成区域性的佛教艺术。在新疆、河西走廊以及中原的北部边地,石窟寺已大规模开凿。但是,在广大的中原腹地和南方地区,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18.
据以往的考古学发现和研究,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长江中一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稻谷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一 绿洲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绿洲是干旱地区通过灌溉而使农牧业发展的地方,是荒漠地带特有的地理现象,也是人类长期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产物。我国绿洲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和河西走廊两个地区,而尤以新疆最为集中和典型,在世界绿洲中很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邵如林  Zhao  Dengming 《丝绸之路》2014,(11):42-53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西部黄河以西。南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接壤,东临黄土高原,西与塔里木盆地交界,北与内蒙古高原南缘隆起的北山山地相连,是一条长1000多公里、宽数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河西走廊重要的历史职能。河西走廊虽然处于峰峦叠嶂的祁连山和主要为戈壁、沙漠的内蒙古高原的夹峙之下,但走廊之上,却是绿洲相连,地下水源充沛,资源丰富,物产富饶,自古以来即为中原通西域的首选之路。自3000多年前起,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国内地通往西域地区的必经通道,神秘的“玉石之路”和周穆王西巡,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自公元前121年开始,成为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主干路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成为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交汇区。正是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会过程中,河西走廊得以长期吸纳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河西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