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正>诸葛计先生认为:所谓志书续修,实际上就是在前志基础上的续、补、纠、创。即续记前志下限后的史事;补上前志所当有而实际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文物》1972年2期《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一文中报道出土的一件铜鬲,铭文“佳黄□□用吉金乍(?)”。原文(?)作隶作鬲,然细审(?)字与鬲字不合,应隶为缶。乃宝字之省。《说文》:“宝,珍也,从它玉贝,缶声。”金文中宝字缶即作(?),如康侯鼎、服尊、效父毁、师(?)(皀殳)等。容庚《金文编》陶字云:“(?)父盉假(?)为宝”。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相似文献   

3.
燕刀币面文形态多样,对其释读方式分歧严重。"妟"字说自提出至今,已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应为正确的释读方式。文章在梳理该学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妟"字说进行补证,指出燕刀币面文应释读为"妟"。  相似文献   

4.
说“卐”字     
,通常认为是佛教的专用符号,常见于释迦牟尼的胸前,是释迦牟尼的八十种好之一。梵文读作“室利蹉洛刹”,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或“包罗万象”。中国佛教界称之为“吉祥海云相”。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中译为“万”,鸠摩罗什、玄奘译为“德”字。武则天...  相似文献   

5.
传世文献中,关于“羊车”有7种解释.其中, “辇车”的说法得到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遣策的证实,而“驾羊之车”不仅见于《说文解字》,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实物出土.包山楚简中的“羊车”尚难定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胡厚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卜辞和铜器铭文的考察,重新探讨了商代卜辞中的“”字,指出它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异体形式,加“王”符以别于复数“我”所表示的殷商集体,是一个用于特定场合的异体专用字。  相似文献   

7.
安大《诗经》简"苂"字,金文与已公布的楚简文字材料中皆未见,但上承甲骨文,应释为"焚",读作"汾",表明安大简具有早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文博》八九年五期上,发有一篇短文,题为《“实中”考》。文中说“实中”一词,《水经注》“凡七见”,乃笔者疏漏。经查全书,应为九见,遗漏的两处是: 卷五: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享,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许步,状邱斩城也。……正南有躔陛陟,上方轨是由。西南侧城有神马寺,树木修整。卷十:今其城(指敬武公主汤沐邑,敬武县故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从以上两则有关“实中”的记载来看,  相似文献   

9.
甲骨“■”字补释王正书卜辞有""字。人形,四肢完备.其头部戴有尖顶高冠,面部透雕方形眼孔、两侧有对称附耳.耳下置坠饰.可见这是一个表意明朗的象征文字①(图一)。前人曾作注释.孙治让谓其头;叶玉森释"鬼"字;郭沫若也认为"系象人戴面具之形,当是之初文"...  相似文献   

10.
史密簋“”字说张世超安康出土的史密簋铭文曰:"率族人、白、周伐长必。"其中的"白"诸家读为"菜伯",已无异议字,张懋等据郭沫若师震簋铭文的考释释为,①师震簋铭曰:"今余肇令女齐币(师)、左右虎臣正(征)淮尸(夷)",将史密、师震二器铭文读,是同一字...  相似文献   

11.
王宝红 《民俗研究》2008,(2):183-188
关于“养瘦马”,潘洪钢先生之《清代扬州的“养瘦马”风俗》(载《民俗研劾2005年第2期)一文曾做专门分析,指出其得名之由,并推测此风俗“似又不仅存在于清代”。其实,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养瘦马”的资料。本文拟在潘文的基础上,依据这些文献的记载,对“养瘦马”风俗,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 ,志书续修就是在前志基础上的续、补、纠、创。因此 ,认真总结上届修志对于即将开始的志书续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回顾古人续志的做法后 ,重点列述了上届志书中存在的需要纠正的若干方面的事例 ,并提出了续志中如何来做这个“纠”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汉字中,“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字,《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辞典》对“郫”字都只有一种解释:“郫县,地名,在四川省。”难道“郫”字就只有这一种用途?是唯一用作地名的汉字?  相似文献   

14.
卜辞中的“”为由字说张玉金卜辞有"'字,唐兰先生释为"由"认为即字①,于省吾先生也把此字释为"由"②,饶宗颐则释为"古".③晁福林释为④甲骨文中有"古"字,写作字从“口"从“母"。“母"就是盾牌,"古"是"固"的初文,盾牌的特点是坚固,因之,古人就...  相似文献   

15.
去年到古城涿州采访,一路直觉得兴味渐浓。且不说 尤冢遗址和燕太子丹送荆柯的华阳台旧丘,据传都在涿州城近处,只就北魏学者、《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初唐“四杰”之一、诗人卢照邻,北宋周易学家邵雍,以及汉昭烈帝刘备、桓侯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等历史名人,均自古涿一地出而言,就兴味盎然。 不过,这里要说的一件往事,却只可从刘备先祖刘邦的早年经历上开头。 刘邦故里远在沛县。他平民出身,曾任“泗水亭长”,不过一名地方小吏。同村有个名叫卢绾的人,与刘邦自幼交好。除乡谊之外,另有一层原因,即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每到二人生辰,乡里都送…  相似文献   

16.
《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独断》之说同。但清朝的学者对这一说法並不完全相信。邵晋涵《尔雅正义》说,"《尧典》言成岁,是唐虞亦称岁。《商颂·殷武》云,岁事来辟,是商亦称岁也。" 郝懿行《尔雅义疏》说,"《尚书大传》引《书》曰,三岁考绩,是唐虞亦曰岁。《禹贡》云,作十有三载,是夏亦曰载。《洪范五行传》云,维王后元祀,郑注,王谓禹也,是夏亦曰祀。《大传》又引《书》曰,高宗梁闇,三年不言,是商亦曰年。  相似文献   

17.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二年扁壶,其器铭中的"■"字多家释为"师",这既不符合战国时期的用字习惯,从文例来看亦不当。根据该字形体和文例分析,此处是作为偏旁的"邑"字,应当是制造者"工"之私名。  相似文献   

18.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史记》的《纪》、《表》、《世家》等部分时 ,常能看到诸如“秦伐我”、“魏败我于……”之类的句子。我们都知道“我”字是代表的某一诸侯国 ,但称“我”应是春秋战国当时人的语气 ,司马迁作为后人写《史记》 ,理应直呼国名 ,但他用“我”字 ,显然不合逻辑。不少学者以“我”字为司马迁作书时所依据的旧史原文来解释这一现象 ,其实这一说法很难成立。本文即是对此现象作出另一种解释 ,并进而对《史记》的部分资料来源作出一种推测  相似文献   

20.
<正> 古代中原汉地作战常用火攻战法,《孙子兵法》专有《火攻篇》,其中述及火攻之术即有五种。而内地政权对付塞北游牧民族则有所谓烧荒战术,每至秋冬草枯之时,出塞纵火,使其马无所牧。这种战术大约在战国时即已出现(《战国策》卷四《秦二·义渠君之魏》,以后历代多有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