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小片树林,草原和树林间有一定的水域,周围有沙漠的环境.经济类型是半农半牧形式,家养动物是石峁人的主要肉食来源,野生动物仅起着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7,(6)
石器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尤其在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主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石制品为中心,通过对其石材获取方式、石制品加工技术体系、使用方式和使用功能等几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石制品组合所体现的技术内涵,可能为后来的人类的定居,并开启全新的生活模式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古界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12个属种,包括蚌类、喜鹊、鹤、草兔、狗、貉、狗獾、黄鼬、猪、鹿科、狍、绵羊等。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疏林、灌丛,草原、疏林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家养动物猪和狗占的比例较少,主要以捕猎野生动物野兔和狍子为肉食来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5.
宋艳花  石金鸣 《考古》2016,(4):3-15,2
柿子滩遗址第五地点是距今2~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该地点于2010年进行了发掘,四个文化层均埋藏于河流相阶地堆积中,出土有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多以用火遗迹为中心集中分布。其中原生埋藏的人类化石为该遗址的首次发现,为研究晚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演化提供了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6.
金寨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动物遗存1570件,全部为哺乳动物,可鉴定属种包括猪、梅花鹿、狗、牛和兔。猪和狗是先民饲养的家畜。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构成都显示出猪是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遗址猪群以家猪为主,死亡年龄结构显示出家猪饲养水平较高。家猪除了可以为先民提供肉食外,可能还具有其他特殊意义。先民依靠饲养家猪来获取主要的肉食资源,同时也狩猎少量野生动物来补充肉食资源。  相似文献   

7.
开庄遗址2018-2019年的发掘工作中收获了丰富的动物遗存,包含龟科、大雁、狗、熊、猪、梅花鹿、水鹿、麂、獐、麋鹿、水牛等,尤其以麋鹿等野生动物种类占优.对H13性质的分析及麇鹿各部位出现频率的讨论显示出开庄遗址和其他遗址之间可能存在搬运行为或其他联系.生业经济方面,开庄遗址良渚晚期是以饲养家猪和狞猎野生动物相结合的模式,而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则迅速转变为大量采集狩猎的资源获取模式.  相似文献   

8.
综合鲁南地区四个龙山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情况来看,动物种属具有一致性的特征,除了本地区常见的动物外,还有一些属于现在南方地区的种属,表明在龙山时期本地区的气候条件要比现在温暖湿润;先民主要依靠饲养家畜尤其是家猪来获取肉食,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狩猎野生动物,捕捞水生动物来补充肉食;遗址出土的野生动物遗存数量较多,且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说明先民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的环境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一般都会随葬完整幼年猪的下颌骨,显示了特殊的葬俗。  相似文献   

9.
我们就元上都西关厢遗址2016年度发掘出土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为元代牧区畜牧业的研究提供了考古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出土动物种属包括脉红螺、鲢鱼、鸟、狗、马、驴、猪、骆驼、鹿、黄牛、绵羊、山羊、羚羊、兔、鼠兔、鼢鼠等16种,构成了西关厢地区古代先民获取和利用动物资源的种类清单,其中家养动物包括绵羊、山羊、黄牛、马、驴、狗、猪、骆驼等8种。西关厢地区畜牧业以游牧方式为主,定居饲养和狩猎方式所占比重很低。西关厢古代先民对动物资源进行了多样性的开发和利用,以肉食为主,还包括次级产品开发、游牧助手、骨料来源、交通运输、祭祀用牲等多个方面。结合该遗址植物考古学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西关厢地区古代先民采取了农牧兼营的方式,牧业经济甚至比农作物种植更为重要,呈现了一种较之于燕家梁遗址而言更为典型的一种牧区畜牧业方式,证实了历史文献,为深入探讨元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高邮龙虬庄遗址史前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生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哺乳动物(如家猪、家犬、麋鹿、獐、梅花鹿等)和水生动物(如龟、鳖、鲤鱼、青鱼、丽蚌、裂齿蚌、田螺等)的残骸、炭化稻米和文化堆积层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存环境为芦苇丛生、水草茂盛、水网发达的河湖沼泽湿地平原环境,气候温暖湿润,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左右;史前人类居住在河边湖滨的平地上,从事捕捞狩猎、家畜饲养和水稻种植,并且从早期到晚期,完成了水稻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转化,稻种已从原始栽培稻突变为栽培稻,水稻的种类为粳稻。  相似文献   

11.
张之恒 《四川文物》2007,(1):50-53,95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多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基本消失,贝丘、台地、沙丘、山岗遗址增多。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多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北方沙漠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猎上,又有利于农业的河流沿岸。  相似文献   

12.
柳州白莲洞遗址发现有人类牙齿化石、数量较多的石器和动物化石,石器中有燧石、石片、刮削器等。相距及10公里的鲤鱼嘴遗址也发现有数量较多的石器。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石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白燕培 《华夏考古》2019,(5):63-69,101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陶刀在晚期早段以细泥质红陶为主,晚期中段以泥质灰陶为主。陶刀大多为陶片改制而成,晚期早段的部分遗址(石虎山Ⅱ遗址、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白泥窑子K点)出土的陶刀还可见打制痕迹,在晚期中、晚段,不见打制迹象,皆为磨制。陶刀的制作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同时,该地区所发现的陶刀,为陶刀的起源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4.
基于岭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这一地区有关猪属动物研究的现状,并对该时空范围内家猪饲养业的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从距今12000年以来,所有出土动物骨骼的遗址中都发现相当数量的野猪遗存,野猪分布广泛,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之一。至距今6000年左右,广西革新桥遗址发现了少量的家猪,至距今4400年左右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银洲、河宕和村头遗址都发现了家猪的骨骼,家猪饲养业已有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由于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兴建,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镇赉县文物管理所对镇赉白沙滩遗址局部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石制品一件和动物化石若干。本文对此次发掘出土的旧石器作出详细介绍,并对动物化石进行鉴定、测量和描述,为吉林省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古生物、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与马家浜文化早期相比,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各遗址的脊椎动物构成无明显变化,说明在千年的时间内遗址所在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不大。软体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相比早期大大增加,显示出先民对软体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逐步增强。家畜饲养方面,先民仍然饲养狗和家猪,并未驯化其他动物,不同遗址之间的家猪饲养水平存在差异。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狩猎野生哺乳动物(鹿类动物)和捕捞鱼类(乌鳢和鲤鱼),不同遗址之间动物种属和数量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遗址中可能存在定期性规模较大的鱼类捕捞现象。  相似文献   

17.
钱霞 《丝绸之路》2010,(18):24-26
本文对黑龙江汤原县振丰村遗址出土的162件金代窖藏文物作了全面介绍。这批出土文物中以铁农具出土最为完整,它们的出土证明金代铁器生产在当时达到了相当规模,并应用于农、渔和狩猎等行业,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汉考古》2021,(1):112-119
西河遗址2008年出土动物包括圆田螺、纹沼螺、鲤鱼、草鱼、青鱼、乌鳢、鳡鱼、鳖科、鸟纲、梅花鹿、麋鹿、猪和竹鼠科等;除猪可能为家养动物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西河以及其它后李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数量较多的鱼类遗存,且多为淡水种属;结合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各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我们推断后李文化先民能够采用不同的工具捕捞不同的鱼类;多数遗址中发现的鱼骨大量集中出土于单个遗迹的现象,可能与聚落中部分先民对鱼类食物的特殊喜好有关。  相似文献   

19.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农作物炭化种子占全部发现的70%,指示了当时农业技术水平;另外,遗址C区F7的一个灶坑中出土的炭化猪毛菜种子可能表明先民将其作为燃料使用。  相似文献   

20.
2011~2012年统万城西城遗址,共出土动物种类10种,均为家养哺乳动物。从出土动物的种类来看,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马、驴、牛、羊等各种食草动物,不远处有沙漠分布的自然景观。从人们对动物的利用情况来看,该遗址农业相对滞后,而以饲养家畜的畜牧业为主,这和其所处的农牧交错带及明长城外缘特殊地理位置相吻合。统万城人赖依生存的肉食来源主要是兽类中的羊和黄牛。饲养羊除了获取肉食资源外,开发其副产品羊皮、羊毛和奶也是古人饲养羊的另一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