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相似文献   

2.
我国前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里指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或者说是仰韶时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①)的发现,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②。到20世纪50~60年代,这类文化遗存开始为老一代考古学家所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关于这类文化遗存的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③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④的发现和发掘,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得到确认,以此为契机,我国前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河北徐水南庄头⑤、湖南湾县彭头…  相似文献   

3.
周仁先生等为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开辟了一条新路,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考察实物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方法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在原始社会中,渔猎经济是仅次于农业生产的一种活动。所谓渔猎,实际上包括了除农业生产以外的一切能维持生存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原始社会中,往往以捕捞、狩猎为主,这一活动是原古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一般来说,渔猎代表了一种原始的生产方式,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渔猎经济的历史。不过,根据我国田野考古  相似文献   

5.
新石器时代的炊器是诸类陶器中最富变化的器物群体。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种类较少,往往一器多用,用途上的分工不太明显,器形也不易与其它器类截然区分。但作为炊器,为了耐烧等缘故,一般均为夹砂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陶器种类增多,器物在用途上的分工也愈来愈明显,炊  相似文献   

6.
白燕培 《华夏考古》2019,(5):63-69,101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陶刀在晚期早段以细泥质红陶为主,晚期中段以泥质灰陶为主。陶刀大多为陶片改制而成,晚期早段的部分遗址(石虎山Ⅱ遗址、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白泥窑子K点)出土的陶刀还可见打制痕迹,在晚期中、晚段,不见打制迹象,皆为磨制。陶刀的制作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同时,该地区所发现的陶刀,为陶刀的起源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7.
(一) 前言近年来,有关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划分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瞩目,不少人类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居民在体质特征上相互关系和类型的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发表了各自的见解。韩康信、潘其风在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人骨材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后指出,“至少在陕西境内仰韶文化各组体质上的联系应属同一类型,它们和大汶口文化组群之间虽在某些性状上存在差异,但两者基本上还是同种系的”,并且推测,上述两个组群的居民可能分别与传说中的华夏、东夷两个集团有关,而“时代稍晚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居民在体质上与这两  相似文献   

8.
从仰韶时代中晚期开始,出于土地崇拜的观念,为建筑建造举行奠基祭祀成为黄河流域一种较为普遍的习俗。龙山文化时期,建筑奠基习俗的分布区域不断扩展,但黄河中游的郑洛平原一直是分布中心。仰韶晚期以降,随着史前城址的涌现,黄河流域出现了位于城墙夯土中的奠基遗存,这标志着奠基习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结合考古发现和民族志材料,可以看出,部分位于城墙夯土中、房屋墙体下或居住面下等特殊位置的瓮棺,当不是一般的墓葬,而很可能是奠基仪式或祭祀的产物,其目的无非是借牺牲来慰解鬼神,以求建筑的稳固。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鏊初考张松林在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中,经常见到一种呈覆盘或盘鼎状的陶器,质地多为夹粗砂陶,部分为夹细砂陶或泥质陶,由于这种器形多出土于文化层堆积中,极少见作为陪葬品从墓葬中出土,故考古中所见的多为残片,完整器物极少见。这样,就...  相似文献   

10.
1958年冬和1959年4月,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对元君庙仰韶时期墓地的发掘和老官台遗址的试掘,揭开了研究前仰韶时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序幕。 1976年,河北省文管处等单位在武安县发掘了磁山遗址。 1977年,开封地区文管会等单位发掘了新郑县的裴李岗遗址。 这些考古工作所揭示出来的考古文化遗存,均自具特征,年代上早于仰韶时期。按考古文化命名的惯例,考古学者分别称之为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后期,磁山、裴李岗两个遗址的发掘揭开了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序幕。实际上,类似的遗址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发现,1959年,北大考古专业在陕西华县、渭南调查时发现了老官台遗址,并且在元君庙发现明确早于半坡类型的灰坑,出土陶器同老官台的相似,这从地层上证实了是早于半坡类型的新石器遗址。后来提出了“老官台文化”。近年又有人对此类文化提出其它命名,诸如“大地湾文化”,“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是陶器的肇始阶段,也是陶炊器的产生阶段,这时的夹砂陶炊器均为厚胎直壁,圜底或平底。中期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炊器为陶釜和支架,后一阶段为陶鼎、陶釜和支架继续使用。新石器时代晚期,袋足炊器(鬶、鬲、、甗)普遍出现,陶鼎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黄河流域商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各自性质和相互关系为研究中心。我们在系统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分开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我们认为黄河流域商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器物,早、中商时期商文化的高等级墓葬注重原始瓷器,晚商时期更为注重印纹硬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器形及性质在中、晚商之际都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郭梦  何毓灵  李建西  吴萌蕾 《考古学报》2020,(2):291-308,后插1-后插4
正目次一发现情况二涂层分析三性质与工艺四锡衣意义五锡衣与仿铜陶礼器一发现情况在殷墟文化四期晚段,随葬品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仿铜陶礼器,其形态、纹饰、组合均与铜礼器相同或极近。这类器物基本都是酒器或食器,有鼎、簋、、觚、爵、尊、觯、卣、、、共十一种~([1])。殷墟西区~([2])、大司空村~([3])、苗圃北地~([4])、四盘磨~([5])、小屯西二区~([6])、八里庄东~([7])、梅园庄南地~([8])、郭家庄~([9])、刘家庄南地~([10])等地点都有出土。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把陶器作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资料斯大林说: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体系中,决定社会的面貌,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社会由这一制度发展为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便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谋得方式。……为要有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生产它们,而为要生产它们,就需要有人们所利用来生产……的种种生产工具,就需要善于生产这些工具。「联共党史苏联外文版,一五一页,)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学家托姆辛根据丹麦的古迹,提出三个时代的顺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附注中,对于所谓前历史时期的划分为三个时代表示了同意。」(尼科尔斯基著原始社会史二一页)所以苏联的考古学者和原始社会史学者们,都以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使用为历史分期的标准。我们要想认识中国的历史,也只有以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来作为决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里所说的新石器时代,就是以当时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新石器(由打制石器进步到磨制有刃的石器)而说的。  相似文献   

16.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京北部的主要考古发现有平谷上宅和北埝头遗址。通过与周边相似遗存的比较,在遗址分期的基础上,可梳理出北京北部兴隆洼文化-青池类型-后岗一期文化的发展谱系,显示出了此区域作为黄河流域与东北地区的"中间地带"的文化特性。北京北部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示了过渡地带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模式,即由多种周边强势原生文化共存,到在融合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再到部分文化因素向文化主源地的回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图案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案,我国古代名谓"纹镂",现在一般称为"纹样","花纹"和"模样"。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就已制造出了很多精美的陶器。尤其是彩陶和黑陶,构思、纹饰、技法,都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才能。在彩陶上创作有众多的美丽图案,同时也初创了图案构成的方法。这些纹饰已初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小南山主峰上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一件石材的照片的展示与文字描述,论述了人类前金属时代发明的最高级的石质材料切割技术--绳切技术的两种形式,以及它们各自的技术原理与加工方式和加工对象,提出弧线绳切技术和直线绳切技术概念;通过对弧线绳切技术加工痕迹的深入研究,提出弧线绳切技术加工痕迹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筒形罐系统是新石器时代北中国地区重要的文化系统。新石器时代中期,筒形罐系统一度占据着太行山东麓的广袤区域,使得筒形罐系统的领地从东北地区拓展至冀南豫北地区,并且形成了具有明显过渡类型色彩的磁山文化。此后,随着东方釜鼎系统和西方仰韶系统交替占据黄河流域的主流地位,迫使筒形罐系统的南部前沿从冀南豫北地区向北退缩至燕山—西辽河一带,筒形罐系统此后的空间拓展方向也转向了东北腹地。在此背景下,燕山南北成为筒形罐系统与中原文化频繁接触、融合的新地带,先后产生了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等强势文化支系。可见,黄河流域的文化格局不仅改变了筒形罐系统的空间拓展方向,而且直接加剧了筒形罐系统内部各支系间的分化。  相似文献   

20.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鬲,相对国内其他地区来说,出现时间较晚。从目前已经出土的素面陶鬲位置来看,基本上是沿着古代济水的走势发展的,已有研究显示这或许和大规模的族群迁移有关。在山东地区已经出土的陶鬲中,外形呈素面的占绝大部分,具有浓厚的当地文化特色。在龙山文化后续的岳石文化中,几乎看不到素面陶鬲,这也为年代的推算提供了参考。本文首先阐述山东龙山文化,介绍素面陶鬲的来源和背景,而后就其分布情况进行论述,最后以山东德州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陶鬲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