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载钱穆教授于1990年8月31日在台北病逝,享年96岁。钱穆教授是我抗战前在北大史学系学习时的老师,今闻他的谢世,悲痛异常!不禁使我想起他在北大红楼任教时的情况。今将我所了解的他的事迹略述如下: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他还在上中学时,因反对中学开设修身课,被同学们推选为代表,向学校当局交涉,要求取消修身课。学校负责人说,谁反对修身课,可以签名,钱穆挺身而出,首先签名。不意他一人签名后,学校当局便宣布停止签名,结果签名单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学校当局便把他一人开除学籍。时已临毕业考试之际,他既无权参加考试,  相似文献   

2.
胡德平 《炎黄春秋》2008,(10):66-67
我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1983年9月,给我授过课的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送给我他的一本新著——《岳飞传》。他对历史编撰的两种倾向有一评论:官史偏于溢恶,家史偏于溢美。此话用在岳飞身上十分公正。它的普遍意义,则提醒人们书写历史一定要真实客观。  相似文献   

3.
每一想起沈从文先生,伴随往事浮上心头的,是他那令人终生难忘的话:“人既必死,就当于生存时知所以生。” 写作课 早在中学时代就读过沈先生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景色以及他传奇般的生活历程,使我心驰神往,思慕不已,而有缘相识,则是我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在  相似文献   

4.
同桌的他     
正我的同桌是邓宁诚。在我的印象中,他特别调皮,还最爱抄我的作业。还有,他恨透了上课,却爱死了下课。这不,这节课是他最讨厌的数学课。才刚上课,他就不停地抱怨了起来:"这方程怎么那么难,听不懂!什么时候才能下课啊!"我心想:邓宁诚,你就不能耐心点,才上课5分钟呀!自言自语了一会儿,他突然想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哦!对了!这节课下课后,是陀螺决赛耶!我一定要打败周丰!"说着,便拿起自己的陀螺摆弄了起来。要做课堂作业  相似文献   

5.
郑文林 《百年潮》2012,(7):63-66
正任继愈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也是一位策划和组织了《大藏经》等多部学术大著作的学术出版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幸和他交往,多次聆听他关于学术出版的精辟言论和教诲,并在工作中得到他许多帮助,至今难以忘怀。"文化大革命"前我就听过任先生的课,和他开过会,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文化大革命"后,我又和任先生开过会,我们认识了,但并不熟悉。我和他熟悉起来是从1987年召开的第二次中日佛教学术讨论会上开始的。中日佛教学术讨论会是由日本中外日报社  相似文献   

6.
李军是现任南开大学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我和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认识了。那时,他风华正茂,精力弥满。我所在的学院开放教学,经常聘请在各领域有造诣的教师授课。李军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青年教师,他为我们学院开设中国画人物课。虽然,我比他年长几岁,但他是我心目中颇为尊敬的老师之一,也是颇受同学们爱戴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在《我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中描述到:“那个时候的北大,是一个‘自由王国’。蔡元培到北大以后,开课并不是先有一个预订的表,然后拉着教师去讲,而是让教师说出他们的研究题目,就把这个题目作为一门课。对于教师说,功课表真是活了。他所教的课,就是他的研究题目,他可以随时把他研究的新成就充实到课程的内容里去,也可以用在讲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发展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这是渡边淳一《欲情课》第一章的名字。有个男青年告诉我,这句话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醍醐灌顶的作用,他从此扫除一切心理生理障碍,毫无畏惧地泡妞去了:反正注定了,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渡边  相似文献   

9.
我的汪老师     
正假日里,妈妈送我去少年宫学素描。于是,我认识了汪老师。第一次见到他,我还真大吃一惊。他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男老师,却扎着一把马尾辫。一身休闲装,让人感觉汪老师是那样的精神抖擞,浑身上下都流露出艺术的气息。汪老师眼睛不大,像两粒小小的黑豆,他总是自我调侃说:"眼小才能聚光啊",常常说得我们哄堂大笑。汪老师画得素描活灵活现,简直要从画纸上蹦出来似的!他没有我们印象中老师的不苟言笑,他率真、亲切,比起其他老师来,身上更多了几分孩子气。同学们都爱上他的课。我们喜欢他,还因为他是一个极其幽默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正>他说自己是从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确定了人生方向:"所有志愿都指向生物,野生动物。"1984年,郭玉民被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录取,开始了他的"快乐之旅,至今乐此不疲"。当被问及如何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他表示这是始于他的动物生态学老师——朱春来教授的启蒙。郭玉民被推举为这门课的课代表,因而每次上课都会被朱老师提问很多次。一开始"很紧张",到后来,"很轻松",以至于"最后的每次对答都很让我自豪"。在这种对答自如的背后,他"疯狂  相似文献   

11.
<正>他说自己是从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确定了人生方向:"所有志愿都指向生物,野生动物。"1984年,郭玉民被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录取,开始了他的"快乐之旅,至今乐此不疲"。当被问及如何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他表示这是始于他的动物生态学老师——朱春来教授的启蒙。郭玉民被推举为这门课的课代表,因而每次上课都会被朱老师提问很多次。一开始"很紧张",到后来,"很轻松",以至于"最后的每次对答都很让我自豪"。在这种对答自如的背后,他"疯狂  相似文献   

12.
双面同桌     
正人,都是只有一张脸的,但是我的这位同桌却有着"两张脸"。嘻嘻!这当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啦,条件是——上课前和上课后。我想你一定要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前和课后?打住,打住。别问了,快来与我一起认识认识我旁边的这位"高人"吧!NO.1,第一面:下课面。我的同桌是朱宁晨,他可是我们班级里的"男子倒数三大天王"其中之一。不过,他下课玩起来那可叫一个"疯"啊。这可不,现在他又和他的好兄弟朱翔  相似文献   

13.
包立民 《世纪》2020,(2):85-87
我是朱东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学生,屈指算来已有半个世纪,可算老学生了。朱老将书法的笔道比喻成面条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五年求学时,朱老是系主任。每年系里的"迎新"开学典礼,他是必到的。朱老师是一位古典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他在系里开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传记文学》,均是为高年级开的课。  相似文献   

14.
编辑手记     
《山茶》2009,(4):30-30
柴油引擎在一阵轰鸣中开动,我朋友迈克正在给我上一堂速成课,教我驾驶他父亲的推土机。伴着一阵金属摩擦的刺耳哚音,我操控着那些踏板和拉杆,放低铲刀,开始用它推倒树木。这是在俄勒冈州普罗斯佩克特附近,工人们在修建一条伐木公路,我给人家帮忙。我当时体质虽弱,却也干得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感觉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巅。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史学史的重要性,我不敢从理论上去谈。我长期搞教学,深感在教学领域里,史学史取得合法、正规的地位,这是个首要的条件。首先要在历史系站得住脚,就是说,这门课应是必修的。为什么必修,重要性在什么地方?我看有这样几条:一、这门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具体、生动、形象。一方面,好多史书的内容,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再一方面,好多史家本身有爱国主义思想,因为他有爱国主义思想,才  相似文献   

16.
家长信箱     
大连刘女士问: 我的儿子今年刚刚6岁,上一年级,最近我总发现他的作业不能全部完成。每次回到家时,要么说忘了做,要么说少做没关系。请问是不是他很笨?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他? 刘女士: 您儿子的这种表现是很正常的。刚刚上学的孩子,还没有习惯学校正规的学习要求,尤其是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是课上听,课后忘,所以一年级的作业往往不多,而且大多数是口头作业。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我却宁愿把他看作一棵树。开花季节,纷纷扬扬,他拥有满树嫣红,收获的日子,沉甸甸,他迎来了满眼金黄的祝福。三尺讲台,悬河泻水,被揭怀玉,乐此不疲。从黑发到白发,跨越半百人生,不知老之将至。接到他的《散文创作论》(印刷稿),我并不惊讶。问:“这是您的第几本?”答,“另外两本都是基础写作,一本是我主编;那一本,我副主编。”明白了,这位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授先生(写作教研室主任),从打1964年毕业留校一直教授写作课。还有那些数不清的寒暑假日数不清的函授面授,电大业大的写作讲习、讲座…  相似文献   

18.
正【镜头一】晚上一位家长给我打来了电话。她说:"今天上午参加完家长开放日活动我非常生气,我算是知道老师平时是如何对待我们家孩子的了。今天我们家孩子在课堂上举了好几次手,老师竟然一次也没有提到他,也难怪我们家孩子就是不喜欢上那个老师的课。你想想啊,今天我还在场我们家孩子都不能够被提问到,平时他们班级老师是  相似文献   

19.
一、我存心要做一点有意思的事一九三五年九月,我由贵州省立师范学校毕业。还在毕业前一个月,附小主任就给我说好,一出学校,就得去帮帮他的忙,上几节功课。那时,很想离开那颇为闹热的贵阳,一连给他几个“恐怕不能来”,但,课还是排定了。毕业后,带着刚刚受军训而削光了的头到附小去。第一天,我就没有感觉到十分浓厚的趣味。学生们很规矩,课堂秩序很好。上课的事,也给安排得妥妥当当,有进度表,有准备好了的补充材料,等等。总之,不要我化费一丝的力量。我就象一颗螺丝钉;若大的一架机  相似文献   

20.
辛文 《纵横》2014,(6):35-36
我第一次见李井泉同志是在山西临汾。当时他任晋绥分局书记兼党校校长,来党校讲过课,我那时在党校担任教员。他的江西口音很重,不留神还听不大懂。解放军南下时,我随部队到了四川,先是在西康省工作,后来川、康合并,我就来到成都,长期在省计委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