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滩坡位于武威市西南约12公里处。墓葬分布于祁连山北的山间冲积扇土,北0.5公里处为松树乡三畦村,西0.5公里处为松树乡林管站,地表为砾石覆盖。部份墓葬顶部残存有70至80厘米高的封土,封土顶部置石数块。1985年7至8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共清理西晋至五凉时期的墓葬二十八座。其中以十九号墓保存最为完整,这是一座前凉时期的双人合葬墓,墓中出土了一批较为精致的、颇具研究价值的文物。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件文物。 1.毛笔及笔筒(见图一)(M19:59) 毛笔套于笔筒内,出在男尸头部左侧,完整无损。笔杆用松木制成,长25、口径2厘米,笔杆从笔端向笔尾逐渐收分,笔端中空笔头长4.9厘米,用狼毫制成,先将狼毫理顺,用丝线扎紧并髹漆,剪理整齐,纳入笔杆前端中空处,用胶粘合,笔用  相似文献   

2.
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9年8月11日,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武威柏树乡下五畦大队的旱滩坡墓群普查时,发现1座汉墓,这座汉墓坐落在一个小山丘下,墓道与墓门已经暴露,普查队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墓葬揭开时,里面淤土厚约80厘米。墓葬为土圹单室墓,墓门方向正东,墓门前有斜坡墓道(未做清理,长度不明)。墓室东西长3.7、南北宽1.54、高1.4米,墓门用大砾石砌封。高1.3、宽0.8米,墓门距地表深1.4米。墓门和墓室均为平顶。墓室内东西向并列柏木棺二具,相距16厘米。棺为长方形,以榫卯结合。均长190、宽54、高约56  相似文献   

3.
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3,(12)
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贫下中农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现将具体情况,分述于后。一、墓葬位置和墓葬结构此墓位于武威县南二十华里之旱滩坡,紧依祁连山北麓。由此东南方向绵延五十里即为磨咀子,在这一带山坡和台地上,保留着许多汉代墓葬。1957年和1959年、1973年先后在这一带发掘了四十余座汉代墓葬,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日写了一篇关于甘肃墓葬出土简牍的短文,主要是探讨甘肃墓葬出土简牍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经过对出土简牍的排比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甘肃墓葬出土的简牍大体以汉代为界,汉代以前(包括汉代)出土的简牍文书以死者生前用品为主,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死后作为随葬品一并埋入墓中;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简牍文书多是为了陪葬而做成的简牍,或称“遣策”、或称“衣物疏”。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发现古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小寨湾大队在旱滩坡东汉墓内发现大批医药简牍之后,1974年1月,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第五生产队开挖金塔河干渠,又发现一座东汉墓,从中出土了一批东汉古纸。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广大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武威地区和武威县文化馆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清理。清理结果简报如下。此墓位于祁连山北麓、武威县南十公里的旱滩坡东部。基向正东,为带斜坡墓道的  相似文献   

6.
谈旱滩坡东汉墓出土的麻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4年1月8日,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第五生产队开挖金塔河干渠,在旱滩坡附近发现一座古墓。出土器物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辆木牛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考古工作者根据对墓葬及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断定该墓属于东汉晚期,即公元二世纪后半叶。因此,墓中出土的古纸当是东汉晚期的文书用纸。我们将它定名为"旱滩坡纸"。旱滩坡位于武威县南、祁连山北麓,东汉时曾是墓葬地。1972年11月底,在这一  相似文献   

7.
1984年3月,在武威城东关街修地下水道时,发现了一批窖藏货币,这批货币装在陶罐内,距地表2米多深。发现之后,陶罐破碎,部分铜钱散失,剩余部分由市博物馆收回。这批货币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可辨,经整理得知:有秦汉半两、两汉五铢、王莽货泉、大泉五十、魏晋五铢、丰货、直百和凉造新泉等。以秦“半两”为最早,后赵石勒(319—351年)的“丰货”为最晚。因此,当视为东晋十六  相似文献   

8.
一、“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一九六九年十月武威县新鲜公社社员在城北二里村的雷台下发现了一座古墓。此墓出土器物中,有一件稀世的珍宝,那就是现以“铜奔马”名之的铜铸马俑。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之《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称: 奔马,亦可称之为飞马。此马为一罕见的古代艺术品,造型异常矫健精美,做昂首嘶鸣、飞跃奔驰状。头微左扬,长尾飘举,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  相似文献   

9.
梁铸公式女钱考述──兼论南京出土的公式女钱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先后或并立出现过20多个政权,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族矛盾加剧,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相对而言,由于南方统治政权的更嬗大都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完成的,所以并没有给南方社会经济带来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确实比北方有着更为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北方在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过程中,人口、财富乃至先进生产技术的大量南移,也使我国广素富沃的南方地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开发,以至出现了“良田美朽,畦欧相望,连字高落,好陌如绣”①的治世盛景。政治上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六年八月八日,高平县永录乡铺上村张胜保同志在村东南砖瓦窑取土时发现青铜戟一件。九月上旬,晋城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普查时得知这一情况,动员其捐献给高平县文博馆。戟为戈、矛分铸,保存甚好(图一);戈内一面刻有铭文十七字,极为珍贵(图二)。  相似文献   

11.
弩,汉代五兵之一,作为杀伤力极强的远射武器.历来是农耕步兵对抗游牧骑兵的尖锐利器。金属弩机利用机械联动的原理,在将弓弦后拉的储备势能向推动矢箭飞行的前进动能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枢机作用。前人结合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对汉代弩机进行了充分细致的研究,但笔者在学习之余依然感到尚有课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一人们常说汉族或中华民族均为“炎黄子孙”并自豪,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文化发达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的象征性代表性远祖;他们既是远古的传说人物,同时也是人类所有共同体社会心态的普遍反映。从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开始,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较详的描写了黄帝的史迹,虽然他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但他基本上肯定了作为华夏共同体远祖之一——黄帝,  相似文献   

13.
彭信威先生在论两宋金银和金银钱时,引《宝货辨》说:“献中还提到马蹄金、沙金、橄榄金、瓜子金、麸子金、胯子金、叶子金等。”并解释:“叶子金应当就是金叶子”。①迄今为止,有关金叶子的论述几乎未见。即便发现实物,也多被解释为饰物用的金箔。本汇集二十多年来的出土资料,结合献,对新见金叶子的品名、年代和铭进行考述。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匡正。  相似文献   

14.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印花绢袋",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因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参照修复方案中相关专业仪器检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寻找线索,研究推断出了绢袋形制。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现代面料作为背衬,表面应用绉丝纱加固技术,对绢袋实施了保护修复,并对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作了总结归纳。修复后的绢袋形制明确,纹理清晰,光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观展效果增强,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考古发现在隋唐墓葬中有随葬隋唐以前铜镜的现象,结合唐代文献可知,这些早于唐代铸造的铜镜应是唐人所言的"古镜"。"古镜"不仅神异、珍贵,在社会活动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影响了隋唐时期铜镜的花纹设计。从隋唐墓出土的"古镜"几乎都为汉镜的事实可知,魏晋南北朝留下来可资唐人借鉴的铜镜资源较少,所以隋唐时期复古风格的铜镜绝大多数是针对汉镜的仿制和创新,并且这一过程从隋至初唐起至晚唐从未中断。但是,唐人对"古镜"的年代、铭文及花纹认识皆不明确,这也造成了唐代工匠及道教术士假托古镜创造新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菊坡学派"是岭南学术流派的重要源头。它由南宋崔与之开创,李昴英振之及大兴,其影响延及近代岭南。"菊坡学派"学术思想丰富,广涉哲学、政治、军事、事功等方  相似文献   

17.
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攻守器具,先秦时代已经出现,文献如<诗经>、<墨子>以及后世兵书多有记载.古代之冲可分两种,一种是作为攻城器具之冲,即冲车;一种是作为守城器具之冲,秦汉以前文献称作"飞冲".两种冲之功用都是凭借冲槌的冲击力撞击敌方城墙、城门或者其它设施,故有的文献又称其为"撞车"[1].  相似文献   

18.
顾篔 《东南文化》2007,(5):77-79
根据扬州出土的"妾莫书"印和"舒宴"印,对西汉时期的女官印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并对西汉时期诸侯国的女官制度和女官用印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霍华 《东南文化》2011,(1):86-95
南京地区分布有明初功臣墓及其后代墓葬区,出土了不少重要洪武瓷.研究表明,家族墓中出土瓷器的品种与墓主的经历有关,贵族墓的瓷质随葬品种类依时间从梅瓶变化至罐,明代早期龙泉窑和磁州窑在全国瓷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贵族墓出土的瓷器一般都是民窑器.  相似文献   

20.
居延新简所出"毋嫁娶过令"文书,是两汉之交据守河西地区的窦融集团颁布实施的一项专门整治婚嫁奢靡问题的法令。其中的吏民婚嫁消费标准源自元始三年的"吏民嫁娶之品",是窦融集团汲取西汉中后期严禁婚嫁奢靡之风的一种延续。该法令有效遏制了当时的奢侈陋习,对两汉之交河西地区民风转变、经济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是窦融治理河西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