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沙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占据湖湘文化的核心地位。长沙文化精髓与人文风格集中体现在崇尚经世致用,济世力求“里手”;崇尚尚武精神,处世敢于“霸蛮”;崇尚敢为人先,行事作风“泼辣”。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2,(3):95-95
关于诸葛先生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从政前的诸葛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诸葛亮的家世与荆州学派的师承关系、从政前的狂傲性格和名士习尚以及广泛的名士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揭示出诸葛亮从名士转变为一个优秀政治家过程中的艰苦努力,对诸葛亮精神的内涵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五丈原依然神秘———古原如旧,庙宇森立。有所变化的是多出了一条盘山公路,几道拾步路阶,以及些许水泥抹面的广场。现代化的建筑无可挑剔的洒脱,然而,游人的心境似乎并不为这个,而在于落叶秋风中感受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精神。三国时期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幕———五丈原诸葛禳星,便在这里上演。牵强附会的枝蔓显然是文学家罗贯中的夸大。但54岁的诸葛亮被司马懿拖死此地,却是不争的事实。蜀不及魏,亦不及吴,无可否认。可诸葛孔明乃至刘备、关羽、张飞明知不可为,却躬身为之,崇尚一个忠字,追求一个义字,似乎才是后人尊崇他们的原因。在中国历…  相似文献   

5.
李佳 《黑龙江史志》2012,(14):54-55
储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然而一次又一次的进兵,是什么力量使得他这样做?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还是要自己晋爵称王,这些都不是,而是他对蜀国的忠心,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刘备的知遏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一次又一次的诠释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6.
梁珊珊 《神州》2011,(18):96-97
诸葛亮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动人心魄的悲剧,其悲剧根源颇值得探究。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终因积劳成疾,在距长安只有百多里的五丈原,诸葛亮怀着"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无限哀叹病死在军中,未能实现北伐曹魏、统一全国的夙愿。这种深沉的悲剧情怀曾经激起后代多少人同声一哭。难怪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千古感叹!  相似文献   

7.
相传曹操死后,在河北临漳县有七十二疑冢,为防后人掘其真墓。无独有偶,没想到与曹操为敌的诸葛亮,也有一座疑冢。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18l-234年),字孔明,东汉瑯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躬耕陇亩,不出隆中而知天下三分,人称“伏龙”先生。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辅佐刘备父子开创了蜀汉王朝。他的忠诚、机智、情操,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倍受后人敬仰。千百年来,他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善于治国治军的良臣贤相,他治国治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严刑峻法,赏罚分明。诸葛亮认为军国统帅应“明赏罚之理”,操“赏罚之政”,做到“赏善罚恶”;只要“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如果“赏罚不正,则忠臣死于非罪,而邪恶起于非功”。由于认识清晰与措施严密,在他治理蜀国期间,做到了“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终于邦域之内成畏而爱之”。但是,有一个人,即刘备的结义兄弟,被后世统治者推为尊神供奉于武庙中享受殊荣的关羽,对诸葛亮并不“敬而爱之”,而是…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政治才能,可以说是第一流的。以此第一流的政治才能,辅佐刘备父子,建立蜀汉政权,奇功盖世、彪炳千秋;同样,以此第一流的政治才能,连年劳师动众、五出歧山,不能克敌制胜,而卒死军中,让后人扼腕常叹。对诸葛亮一生的成败得失,后人多从用人。处事、军事等方面进行褒贬评价,而少有人从他的政治思想中探求影响其成败的本质因素。本文试图从诸葛亮政治思想的形成、特征等方面来探求其一生的成败得失,以就教于方家。一、诸葛亮政治思想的形成对于诸葛亮的政治思想的来源。形成、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朱明勋 《沧桑》2008,(4):1-2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从历史学家陈寿开始就存在不少争论。本文通过对诸葛亮用兵的实际及历史上的一些战争现象的分析,认为诸葛亮有较为杰出的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13.
地处浙江中西部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兰溪市诸葛镇。家族体系至今非常完整,族人的家族观念十分浓厚,族中世代相袭、长期进行的各类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研究、探讨诸葛亮后裔家族文化现象,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的故事之一。它这样写道:街亭败后,马谡主动去见诸葛亮,且是与王平、魏延、高翔同至。孔明唤其入帐,马谡便“自缚跪于帐前”。听诸葛亮诉其罪,宣布要将其“明正军律”之后,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也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在这里,不仅见诸葛亮执法如山,“形象高大”;马谡也很令人赞叹:明知要砍头,却毫不畏怯,主动上门请罪,决不做贪生怕死之辈。  相似文献   

15.
白木 《丝绸之路》2004,(11):56-57
渚葛亮是哪里人?一般人马上会想到隆中——湖北襄樊;渚葛亮的后裔在何处?大家首先会想到成都一带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南征路线,历来众说纷经。《三国志·诸葛亮传》仅用二十字记述南征始末,即‘位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对进军路线及所到何地均未详述。有关南征的记述,还散见于《三国志》其他人物的列传,但需对照研读,才能有所了解。《华阳国志》记述南征,增加“由水路自安上入越离”九字。有的学者以此为据,结合《汉晋春秋》、《三国演义》七擒孟获的故事,片面地将诸葛亮南征视为单纯的率军平叛。凡发生叛乱之地,亮必亲往讨之。基于此论,描绘出一幅南征路线图:成都──越离(西昌)一渡沪水(金沙江)…  相似文献   

17.
昔日,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玄德公慨然叹日“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随后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魏,诡辩保荆州,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后诸葛亮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进巴蜀,庞统为谋,出兵汉中,法正在侧,而诸葛亮也只能在刘备贸然伐吴的意气用事面前无奈的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足可见诸葛亮已然失去了刘备昔日的言听计从。虽有丞相之名,可未开府治事,这一切昭示着君臣间蜜月期的终结,折射到政治上就是对诸葛亮权力的极大限制,永安托孤,便可略见一二。  相似文献   

18.
19.
<正>一、诸葛亮的人才观概述诸葛亮一直是治理蜀汉的主要人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历代的人臣。没有他的蜀汉是不可想象的。诸葛亮用人佳则蜀汉强,诸葛亮用人误则蜀汉衰。诸葛亮的识人、选人、用人,自成体系,他有自己独特的人才观。诸葛亮用人,其出发点是为维护大汉的统治。具体到当时就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定中  相似文献   

20.
边吉 《文史精华》2013,(3):10-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际上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战略预言家”,他准确预言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被时人誉为二战时期的“诸葛亮”。这人就是当时已离职的中国将军陈孝威。1941年2月,陈孝威在香港《天文台》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希特勒德国不会再与苏联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