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友林 《文史春秋》2013,(12):64-64
杨震(59—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少好学,博览群经,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是东汉时著名的廉吏。  相似文献   

2.
正家风是一个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良好传统风气。家风的凝聚,常体现在一些家族的堂号上。旋马堂是李姓的堂号,体现的是廉洁家风,典出北宋名相李沆。李沆为官正直,生活清俭。他在京城封丘门内建宅院时,大厅门前只能让一匹马掉个头,被称作"旋马家声"。李姓后人遂以"旋马"为堂号。廉洁也是杨姓的家风,东汉名士杨震升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怀藏黄金10斤送给杨震。杨震严词  相似文献   

3.
马相伯(1840~1939年),江苏丹阳人,生于丹徒(今镇江)。原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晚号华封老人。 马相伯祖辈自明末起信奉天主教。他11岁时,瞒过父母,独自乘船偷偷来到上海,进入法国人创办的依纳爵公学(后改名徐家汇公学)读书。1862年又入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小修院学习,受  相似文献   

4.
琱生诸器中琱生与召伯虎的人物身份疑问不大,其二者宗属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认。而妇氏与我母、幽姜、召姜为一人,君氏与我考、幽伯、宗君、朕宗君为一人,二者是夫妇关系。至于"止公"、"弋伯氏"二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的出现实为断句与释读出现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5.
安帝末年,安帝兴起废太子之议,遭到部分朝臣的反对。这部分朝臣与已逝的和熹邓后以及早已势败的邓氏外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们实际上是邓氏外戚扶植起来的政治势力,与邓氏外戚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利益关系。安帝崩后,废太子(即后来的顺帝)发动宫廷政变,夺回帝位。顺帝借以发动政变的宫省势力与邓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安顺之际的一系列政治事变,反映出顺帝与邓后以及邓氏外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充分说明,即便邓后崩亡、邓氏外戚势败,邓氏一族仍然保有对当时中枢政治格局很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1926年的云南正逢多事之际。5月,以云南地方实力派罗树昌、刘正伦、杨震寰三人为首,在滇西联合发动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对省长唐继尧的战争。由于当年的干支纪年为丙寅,故史称这次事件为“丙寅事变”。风云一时的西南霸主 民国年间,地处红土高原的云南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唐继尧(1881—1927年)便是其中名噪一时的枭雄。他系云南会泽人,15岁中秀才,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云南军界任  相似文献   

7.
杨锡绂与御制松花石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锡绂,字方来。一字兰畹,江西樟树观上镇门楼里人。清雍正进士。曾任吏部尚书、漕运总督晋加太子太保,为官清廉。他兴水利、平边患、许禁陂塘改垦、治漕最久.漕运通达,政绩卓,百姓建生祠纪念。他平生钦仰汉代杨震“四知”辞金的高风亮节,自署“四知堂”。  相似文献   

8.
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 伯嚭(PT),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起初,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与伍子胥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为吴国出了不少力。但得志后,他利欲熏心,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  相似文献   

9.
冯铨(1595-1672),字振鹭,又字伯衡,号鹿庵,顺天琢州人,身仕两朝,在明朝为闭党,臭名昭著;入清后,阿附满人,打击南党,又为许多南人所切齿。对于这样一位人物,以往学者大都不屑于加以深入研究,以至于对其入清后所做所为的评价,产生较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他入清后罪恶累累,有人认为他并无大过;有人认为他是北党党魁,直接制造了陈名夏“南党案”,有人认为“南党案”是顺治帝、宁完我等主导的,非因冯拴而起;等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冯控本人作更加深入的探讨。兹据有关史料,将有关冯铁入清后的一些问题作简单阐析,以求…  相似文献   

10.
张雨生卒年考——兼谈三件元人作品的辨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雨,元代著名道士,初名泽之,字伯雨,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钱塘人。工诗书,与当时的诗人、书画家、僧道等人多所交往,为一时名士。关于他的生卒年久已成为《疑年录》中的问题。因其与元代文人书画家颇多交往,元人书画作品中多有他的题跋或有涉及到他的题识,所以考订其生卒年,特别是他的卒年,对于著录中的和迄今仍传世的元人书画有着鉴真辨伪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此略作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徵(1571-1644)是晚明中国的一名天主教儒士,字葵心,又字良甫,自号了一道人或了一子、支离叟、景教后学、崇一堂居士,教名斐里伯(Philippe)。明陕西泾阳县鲁桥镇尖担堡人①。自晚明至今,他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塑造成不同的历史形象,先后出现过"忠臣义士"、"科学家"、"天主  相似文献   

12.
一胡宗南出生于1899年,原籍宁波镇海。他7岁时,生母病逝,随父胡镜清来到湖州。胡镜清为人不正,吃喝嫖赌样样干,还抽大烟,根本不顾年幼的胡宗南。胡宗南的伯父母当时也在湖州,他们都很喜欢胡宗南,供养他吃饭读书。他在孝丰读完高小,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州公立吴兴中学,毕业那一年,他与同班同学方阿英相爱了。  相似文献   

13.
爱国教育家出版家陆费伯鸿———并介绍早年中华书局的发展概况□俞筱尧说起陆费伯鸿先生(1886.9—19417),很多人已经有点生疏了。近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辑出版的一套《中国近代教育家论著丛书》,主编者在所列蔡元培、陶行知等24位教育家论著的...  相似文献   

14.
李建中《同年》、《贵宅》二帖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开封)人。太平兴国中进士,历官刺史、金部员外郎、西京(今洛阳)留司御史台、判太府寺等职,有文集三十卷行世。他是北宋早期的代表书家,《宋史》本传说他"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黄庭坚推崇他的  相似文献   

15.
鲜于枢,字伯几,号困学民,虎林隐吏。曾卜居杭州西溪,时人以之称西溪子、西溪翁,晚年被任命为太常寺典簿,后人又称之为鲜于大常、鲜于奉常。他是元代大书法家,诗写得也很好,艺文鉴赏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但是,时至今日,其生平事迹人们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其生卒年、出生地以及其字号都不太清楚准确。比如其名字,很多人、很多书根据枢机并言以喻事物之关键(枢为户枢,机为门阃),便都写作鲜于枢,字伯机,但是,元代同时人与其有交往者都称他为伯几,鲜于枢本  相似文献   

16.
1966年,"文化大革命"突乎其来,国事倥偬之中的周恩来,感到难以理解,他的感受也和刘少奇、邓小平等一样,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他在困惑之中,用邓小平的话说,仍尽力"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  相似文献   

17.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艹发)。”这是《诗经》中歌颂召伯的诗句。在“国风”的160篇诗歌中,“召伯”一词,仅此一见,是个孤证。召伯是谁?史无明文。汉儒都认为召伯就是召公。《诗序》云;“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于召公。”《史记·燕世家》云:“民人思召公之政,……作《甘棠》之诗。”郑氏《笺》云:“召伯,姬姓,名奭,食采于召。……此美其为伯之功,故言,‘伯’也。”意谓先为召伯,后晋为召公,这一说法,千古没有异辞,揆诸铜器的铭辞,却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一、从梁山七器谈起前清道·咸年间,在山东寿张县的梁山(今属梁山县),出土了七件铜器,它们的铭辞是;  相似文献   

18.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游击战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是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也是原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同志的老领导和亲密战友。金日成同志曾回忆说:“他的外貌,很像个大学教授,是个文人型、思索型的人。若不是闹革命,他很可能是为  相似文献   

19.
张懋镕  闫婷婷  王宏 《文博》2011,(1):12-14
本文介绍一件形制特殊的豆形杞伯簋,通过与其它相关陶器、青铜器的对比研究,并结合杞国的历史地理情况,指出这件豆形杞伯簋是杞人的一种创造,对认识青铜簋的演变以及杞国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启功,字元伯,我的大哥和恩师,去世已有一载,特写此文缅怀。 启功的祖爷爷和我的祖爷爷是亲兄弟,所以我们就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启功年轻时就是我爷爷家中的常客。与启功有接触的人都了解他风趣幽默的性格。我爷爷时常念叨:“元伯怎么没来?”就是因为他的风趣常带给一家人很多欢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