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植根于乡土,见证了乡村发展历程,是乡村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文章以河北省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带动产业融合,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植根于乡土,见证了乡村发展历程,是乡村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文章以河北省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带动产业融合,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崭露头角,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乡村旅游的全域化,乡村需依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通过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会展示,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本文以吉林省长白山草编文化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长白山草编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构建“一乡一品”发展模式,以乡村、学校、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5.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色旅游形式,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旅游仍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充分、社区参与度不高和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创新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社区融合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探讨社区融合策略和创新利用途径,力求为红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期实现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促进乡村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凯翔;张旭;张莉;周颖 《旅游纵览》2024,(3):8-11
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途径。非遗文化作为乡土的珍贵产物,对于激发乡村活力、凝聚乡土情感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以肃南县裕固族非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传承路径,并提出整合优势资源,加速非遗数字化进程与传播、农耕为基,人本为魂,乡村振兴助推“文旅”深度融合以及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驱动非遗文化转型升级等建议,旨在为裕固族非遗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尤其对移民安置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如何有效完成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性项目值得每一个社工机构思考.齐悦作为一家专业社工机构,积极承接政府购买的移民安置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并在项目实施中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即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寻找项目切入点,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核... 相似文献
8.
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价值,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进一步挖掘农业的价值,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有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本文简要介绍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概念,分析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三维坐标的方式,从耦合协调支持力、需求驱动力与内生吸引力3个变量角...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促进国计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提升农业经济建设水平,同时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更好的发展.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简单的介绍,阐述了二者融合的意义,就当前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既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文章以国家宏观战略指导为核心,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各指标指数进行测算。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水平呈逐年提升态势,由轻度失调等级提升至初级协调等级。以2020年为时间截面分析发现,各省份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且多集中于濒临失调等级。 相似文献
11.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13,54(2):200-214
An American specialist on Russia's agrarian sector and two collaborators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stance to nearby urban markets on the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income of Russian rural households.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that have largely tested such effects on the basis of household distance from relatively large oblast administrative centers, the authors adopt a micro-level scale of analysis, focusing on distance from smaller rayon centers. Comparison of two sample populations (near vs. remote from rayon center) from a larger survey population of 900 households in nine representative regions of Russia reveals marked differences in household incomes, commodity output, and real holdings of land that are statistically verified by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O18, P32, Q15, Q18. 4 tables, 46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12.
国外乡村旅舍开发与经营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国外研究乡村旅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从乡村旅舍的发展、开发特点、经营管理、客源结构、营销宣传、资金支持和政府管理几个方面对国外乡村旅舍的开发和经营状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希望以此为我国乡村旅舍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出台与推行,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这种关注不仅表现在《公约》缔约国数量的增加与各国相关实践的深入,也展现在《公约》及其相关国际文书中所强调的多边对话、相互尊重、以社区为中心等一系列由理念构成的工作原则在各缔约国保护实践中的逐步内化。只是在内化过程中,上述国际理念与缔约国复杂的文化事实磋磨出各种"水土不服"的现象。检省这些现象所展露的困境与经验,探讨其背后的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有助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模式寻求更多的可能性,让上述理念不至变为囿束,转而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以乡镇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不但促使了农户对劳力分配的调整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存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而且也影响农户收入的变动。农村工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农村及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确可由农村工业化之发展来达成。中国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总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来源于农村工业化 ,即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相关农业的发展。在目前状态下 ,要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要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乡镇企业内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Diane E. Lyon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2007,14(2):179-207
In Tigray, Ethiopia highland farmers and noblemen used a comm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to build place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power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of Ethiopia's feudal economy.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perspective that domestic houses
are active political locales integrated into the larger political landscape. In addition, it is argued that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style generates hierarchical power in part by manipulating building strategies usually attributed to monumental construction.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s actively engaged in rendering a political aesthetic that reproduces state
authority in rural hinterlands. 相似文献
17.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17,(1):1-31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ors of rural society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specifically research made through fieldwork on the Gowned Brothers (or,Paoge) in 1940s Sichuan.It takes up one such investigator,Shen Baoyuan—a student at Yenching University;her youthful work never became published or recognized.The present study reveals how the pioneers of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who called themselves "rural activists," tried to understand rural China.It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s in those fields in China of the 1920s and 1940s made it possible for us today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rural problems.The investigato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Education Movements in Republican China.They show us how Western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were localized in order to answer "Chinese questions" and to solve "Chinese problems." As source material,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given us rich records,which in turn have become precious sources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of rural China's past. 相似文献
18.
乡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民众生活秩序的建构——以豫西李村宗族、庙会与乡村基督教的互动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主要是从哈贝马斯而来的一个学术概念,而对中国公共空间的研究尚有开拓之余地。公共空间,从内涵上讲,可分为物质的、可见的、有形空间和不可见的、无形的、社会与心理空间。谈论中国的公共空间,必须区分城市与乡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与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而关于中国乡村公共空间之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的旅游态度和出游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作者对湖南省浏阳市、华容县、新宁县和凤凰县四个代表样地的农村居民共1200人(户),进行了闲暇旅游特征调查,详细分析了1077份有效样本。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旅游存在一般特征和地区的差异性。一方面,农村居民出游率不高,在旅游的动机上则表现为出游欲望普遍较高,但出游目的和旅游行为层次仍较低;另一方面,各地旅游特征存在差异,旅游认知和出游程度与当地旅游开发程度和经济水平成一定的正相关。文章最后对深入培育农村旅游市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宗族自20世纪70年代末复兴以来,发展衍变迄今已近30年。学界关于农村宗族复兴原因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从30年来皖中地区的一个山区村落——牌坊村的宗族发展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宗族复兴与衍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为传统宗族功能的短暂复归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为宗族观念、行为及组织的变革时期。从两个阶段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宗族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现象,并且随着新的宗族组合形式——网络宗族的出现,宗族在现代化大潮中不会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