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9-13世纪山会平原水环境与水利系统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山会平原东部的东江塘构建改变了平原内河东出水流环境,平原积水向北部汇聚,后凿玉山置朱储斗门以泄水;北宋将斗门扩建为玉山闸,使北部灌溉能力极大提升,平原对鉴湖蓄水灌溉依赖减弱。南宋山阴北海塘最终构筑,西小江东出河道逐步固定,平原北部形成新的积水区,一些范围较大的积水区后期发育成湖泊,也分担鉴湖灌溉功能。北宋以后湖田化最终导致以鉴湖为中心的斗门水利系统废弃,湖水排入内河,原鉴湖低地积水,则通过堰来维持湖田区的农田灌溉及航运。唐宋海塘构建引起的水文生态变化推动着水利系统演变。  相似文献   

2.
赵倩  岳永逸 《民俗研究》2014,(6):108-114
在华北,千年流传的女神三皇姑传说盛行不衰。这位女神的身份,以隋文帝女、南阳公主、千手千眼佛三说最具代表。在碑志等地方文献中,隋文帝女和南阳公主说居于主流;在民众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千手佛的传说流传更广。这揭示出文人士绅重"教化"与民众求"灵验"的迥异心态。近代以来,三皇姑传说被再次整合,南阳公主身份与千手佛故事主体层累、叠加一处。如今,化约、趋同的三皇姑传说是旅游经济驱动和传统文化定性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禹生石纽"的传说广为流传,但传说不等于信史。古代文献中所载禹的故事的发生地多集中在河南省西部的洛阳盆地,这一地区分布着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四川岷江上游地区分布着时代较早的营盘山文化,稍晚一些的沙乌都遗存。成都平原上分布着宝墩文化、鱼凫村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三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各不相同。禹生石纽的故事是随着治水工程而流传到古代的蜀地。  相似文献   

4.
传说是先民记录古老历史的一种载体。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对某一历史事件演变加以记录,虽有荒诞无稽的成分,但同样蕴含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水牛化龙"是流传于苏北地区的一则志怪传说,文章通过对历代有关文献的梳理,以解释该传说在流布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地理与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5.
辽代永州调查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永州,是文献记载地理位置较为明确的一座辽代州城;它所在的潢河和土河汇合处,是契丹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在契丹民族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这个传说反映了在氏族社会时期,契丹族迁移到两河汇合处的  相似文献   

6.
如姬 《中华遗产》2020,(4):144-151
《封神演义》是一本“集神话大成”的小说,汇集改编了从宋到明的诸多神话。其中许多角色“历来”就有,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又随时代而变。我们来看看截教散仙石矶娘娘。“石矶”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的笔记小说《夷坚三志》中,那时,她还只是个无名无姓的石头精。  相似文献   

7.
王乔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方,在被河洛王子晋传说取代多年以后,复归于越地,天台山遂为王子晋信仰的发祥地,并与台州白鹤大帝信仰融合为鹤仙信仰,广泛流传于东瓯地区,衍化为多种信仰民俗,远及日本。  相似文献   

8.
《尼山萨满传》是在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民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尽管流传民族、地区及时代不同,并在人物、语言、情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基本情节是一致的。尼山萨满的故事究竟源于哪个民族已无从考究,它得以流传的思想基础是这些民族共同的萨满信仰。我们可以通过尼山萨满的故事了解这些各民族的信仰和民俗。本文仅就满族的《尼山萨满传》中所及的有关满族人的信仰民俗做一分析。尼山萨满的故事是满族人喜闻乐见的口碑传承。本世纪60年代初期,金启淙先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富裕县三家…  相似文献   

9.
我土生土长在祁连山脉东段南麓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达坂山阴生长有甘青地区林木面积最大、木材蓄积量最多的原始森林.解放前,这里人迹罕至,山高林密河深,道路不通.关于野人传说故事,在当地藏族、土族群众中流传甚广,不绝于耳.我的母亲杨卓玛出生长于达坂山青石岭下松多藏族乡的一户藏族人家,她从小也听闻过许多关于野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胡适先生在研究"箭垛式人物"时,指出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迁,从而使"李宸妃""三侠""五鼠"等次要人物喧宾夺主,成为"李宸妃的传说"与"五鼠闹东京的神话"中的主要人物,并在传说中发生了人物形象的堆积效应。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中,也出现了三种次要人物的不同的堆积效应,并分别在不同层面反衬着阿鲁的核心人物形象,这与阿鲁自身的多元人物形象、多重身份和功绩以及史诗的不同版本关系密切,由此产生了反衬核心人物的积极效果。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史诗中的次要人物的堆积效应未能继续发展下去,未能产生类似于《狸猫换太子》、《三侠五义》等等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宁绍平原地处浙江东部,行政区划主要包括今宁波和绍兴两地。历年来,在这一地区的余姚上林湖(今属慈溪)、郑巷克山、湖山牟山湖、梁辉九顶山.奉化自杜山厂、城北响铃岗、城北食品厂、白杜余家坝、白杜五岭,慈溪明湖杜湖、宓家埭窑头山,鄞县(今鄞州)鄞江狮子、洞桥上庄山、洞桥蜈蚣,嵊县(今嵊州)浦口大塘岭、石璜镇下村、中爱缸窑山、石璜苕苕山、城关北剡山、城郊岭角岭、城北金波山,新昌孟家塘岭脚村、孟家塘大岙底村、西岭凤凰村、西岭张家庄、红旗下王村。  相似文献   

12.
李然 《民俗研究》2008,(3):100-110
秃尾巴老李传说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它们与地方风物及历史相联系,数量繁多。其情节主干基本相似,枝节各有不同。民众口中的秃尾巴老李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具有代表性的主流传说与各地文化交汇融合,形成新的传说模式并广为人知。流变性是秃尾巴老李传说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真正所在。笔者在鲁西南地区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中有着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情节类型。这种差异的造成与鲁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3.
"尼山学"是以<尼山萨满>传说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包括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萨满的世界〈尼山萨满〉论>一书,对"尼山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概况等方面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大胆的描述,不仅论述了<尼山萨满>的价值、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尼山萨满>手抄本的比较研究,<尼山萨满>与宗教、神歌、说唱文学、民俗的关系以及东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尼山萨满>传说比较研究等方面,还附录了<尼山萨满>六种手抄本的译文,收入了俄国、意大利、中国等国家的学者在翻译出版<尼山萨满>手抄本时所写的全部序言,不愧为"尼山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9,(2)
清末以来,我国民间出现了关于"香妃"的传说。后来经过许多笔记、野史和诗词大肆渲染,并且被搬上了京剧舞台,致使这一传说在北京一带家喻户晓,还流传到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词典也列出了"香妃"专条,外国书籍也记载了这一故事。最近,我们根据"香妃"的故乡新疆关于"香妃"家世的线索,从清朝档案中找到了一批和她有关的汉文、满文奏折及宫中簿册(详见下文所引各件)。由于查明了"香  相似文献   

15.
白族与龙     
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开始,大理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组织了五个同志,以喜州区为重点,对流传于白族人民中的龙神话传说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考查。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龙神话传说的流传情况大理是神话的世界。有关龙的神话传说在白族人民中广为流传,而且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仅大理市,就流传着九十九条龙的故事。苍山十八溪有十八条龙;洱海中有小黄龙和大黑龙,龙王、龙母、龙太子和龙公主;大理城下玉白菜周围有赤须  相似文献   

16.
杜正贞 《民俗研究》2009,(2):109-119
祈梦风俗的出现,既继承了古老的梦占传统,又是北宋以后科举制度日益重要、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杭州于祠祈梦风俗的流行,伴随着于谦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被逐步神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于谦与“梦”之间的故事,也被一层层地附会到于谦的传说中。《于少保萃忠全传》和《西湖佳话》等小说的流传,在于祠祈梦风俗的流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士人、官员是这一习俗最早的发起人和最主要的参与者,但晚明以后,商人、市民的加入,也使于祠祈梦的习俗和故事更加普遍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台湾海峡两岸的射日故事。在广泛流传的太阳神话母题中,"射太阳"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主要是因为它集中分布在台湾海峡两岸。在流传过程中这些神话母题被不断地民间化,甚至被一些相对发达的民族赋予了文学的色彩。汉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更倾向于历史化。在大陆,射日神话除主要包括汉族的,同时还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台湾七个南岛语民族都有自己的射日神话;其中泰雅和布农是异文最多的两个民族。本文主要采用是母题分析法,通过不同射日不同的母题,挖掘其背后的内涵,并从中分析其原因,探究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邹公是汀州四保地区最重要的地方神,至迟元明以来就为当地村落所崇奉,并被当地邹氏视为始祖。文献资料多认定邹公是南宋状元邹应龙,实际这一说法在明代后期邹氏地方精英开始有意识进行收族活动后才出现,与汀州流传的一系列斗法传说有关。这些传说透露出邹公不是状元,而是位神通广大的法师。邹公从法师到状元的身份转换过程,不应简单归结为士大夫文化取代地方文化的过程,而应视为道教、士大夫与地方社会几种文化传统相互合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采访、记录民间故事、传说,是民间文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它还是需要极严肃对待的事情。全国解放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多年间,我国民间文学工作,在进行中尽管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制约或干扰,但总的说来,是卓有成绩的。首先,我们在搜集上,特别注意到以前比较忽略的民间散文作品(如关于封建时期及近代的阶级斗争、革命军队、革命领袖等的传说故事)。其次,我们编纂和出版了那么多的作品集子,其中有的还是各民族人民的艺术瑰宝(如长篇史诗、许多重要的原始神话)。它被译成外国文,流传世  相似文献   

20.
郭俊红 《民俗研究》2020,(5):123-132
在山西东南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的"龙王结亲"故事,实际上是对当地社会生活资源匮乏与获取的现实隐喻,人与龙神之间形成的妻子-雨水互换是源自满足人类自我利益的一种社会交换。民众缺乏水资源,促使他们构建出与龙王结亲的口头叙事和行为仪式。传说一方面表达了民众对生产资料匮乏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民众对如何获取资源的思考与探索。将龙王结亲传说纳入日常生活实践进行社会隐喻分析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以故事文本为分析对象的研究倾向,也是传说动力学研究范式的个案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