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穆传》很鲜明地体现了早期巫史文献的典型特征——巫具史意、史蕴巫心。巫具史意,在看似"恍惚无征"的叙事中,有着西周真实的史料。从历法、空间地理、卜筮等层面看,《穆传》不但保存了西周时期的大量史料,而且其成书也是渐次完成的。伴随《穆传》自身巫因子的放大,逐渐遮蔽了它史的真实信息,泯然入于小说家之流。史蕴巫心,《穆传》在接受的过程中,从文本的形成到郭璞的注显然都受到后世思想的影响,在文本中融入了儒家思想因子,尤其是受到战国时的神仙思维、秦汉时的造仙运动的影响后,使叙事呈现出"夸言寡实"的印象。然而,《穆传》文本本身并"无所谓神仙怪异之事",且具有地理博物的特征,仅有增华和夸饰迹象,这显然是郭璞的注释使其添加了"巫心",从而使《穆传》具有了小说家品格。  相似文献   

2.
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中《耆夜》一篇,讲述了武王八年出师戡耆(黎)大胜之后归周,在"文大室"即文王宗庙进行"饮至"典礼,武王君臣饮酒作歌的情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叙述了简文给我们展示的西周初年庆功典礼"饮至"的内容,正是西周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邵蓓 《历史研究》2019,(2):17-31
清华简《封许之命》为研究西周诸侯及外服体系提供了新资料。西周内外服制继承殷商,是一个政治地理综合体系。西周外服君长包括诸侯和未受封为诸侯的邦君。诸侯包括"侯"、"田"、"男"三种称谓;邦君包括:被周人尊称为"公"的殷商后裔宋君、被称为"子"的蛮夷戎狄之君以及称为"伯"的周之同姓或异族邦"伯"。西周外服还分布着某些内服王臣的采邑,以及身份尚难确定的卫官。公、侯、伯、子、男并立于西周外服;朝见周王、参与王室大和会,是他们对周室重要的"服"之一。朝觐和会上,外服君长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礼仪层级。这种层级在春秋时期成为诸侯会盟交往中排定位次的重要参考,并由史家记录下来,成为战国学者建构五等爵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学勤 《文物》2012,(8):66-71,1,97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二辑出版之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又整理出竹简六种八篇,其中两种为西周时期的佚诗,即作于周初的《周公之琴舞》和作于西周晚年的《芮良夫毖》。一种是真正的古文《尚书》——《说命》三篇。一种记汤与伊尹传说,名《赤鹄之集汤之屋》。一种托名武丁和彭祖,题《殷高宗问于三寿》。还有一种记载黄帝至春秋时的贤臣,拟题《良臣》。  相似文献   

5.
关于《周易》的编纂年代,前人的研究,已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说法,但意见并非一致。诸如,余永梁、顾颉刚主张《周易》作于西周初叶;陈梦家主张《周易》作于西周中叶。他们都是以周民族的历史、风俗制度以及书中卦爻辞所记史实为依的。陆侃主张《周易》“托始于周初,而写定于东周”,论据是:一、春秋时尚无定本,观《左传》所引与今本不同;二、《周易》辞句与东周文字相似,如“屯如邅如”,“贲如濡如”等,类似《小雅》、《国风》、《论语》中辞句。郭沫若和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则从古书对勘断定“《周易》之编纂成书,实自孟子以后,战国晚年”。李镜池则主张《周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最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在现有的各种文字当中,它极有个性,独具魅力,因而引起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研究的浓厚兴趣。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几批大宗战国文字材料的出土,战国文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而开始从旧金石学附庸地位中彻底摆脱出来,成为古文字学领域内与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鼎足而立的新兴学科。安徽大学何琳仪教授在其成名之作《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以下简称《声系》),这是我国第一部战国文字方面的综合字典。粗略翻阅这部巨著,我们以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黄建军  于希贤 《文博》2002,(3):41-45
一、从中国古都规划的本土思想重新透视《周礼·考工记》  《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 ,其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其中《考工记》关于西周城邑制度的记载是可信的。西周开国之初 ,实行的是宗法分封政治制度 ,周王大肆分封诸候 ,每分一个侯国 ,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导致了大规模城邑营建活动 ,为此 ,周王朝制定了与宗法制、等级制相适应的一套城邑营建制度 ,它们见载于《周礼·考工记》、《逸周书·作雒》等古籍之中。《周礼·考工记》曰 :“匠人建国 ,水地以县(悬 ) ;置臬以县 ,目氐以景 (影 )。为规 ,识日出之景与日…  相似文献   

8.
诸子学的近代复兴,与梁启超的努力推动密不可分.1922年,梁启超公开提出"《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与胡适进行学术争胜.而梁启超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学说,不仅在于其自觉地接受了叶适、汪中、崔述、康有为等本土学者的观点,还在于其间接地受到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老子辨》五篇的学术启发.因此,这一整合中外的学术观点一经问世,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回响.而该说更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在于,不仅进一步破除了传统的"诸子出于王官论",还推进了学术界关于诸子著作真伪及其年代的大讨论.总之,"《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诸子学的近代复兴.  相似文献   

9.
楚辞中所见殷族先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作《史记·殷本纪》,其材料来源主要是《世本》,其次为《尚书》、《左传》诸书。殷商早期的社会习俗,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母系氏族特征,而与西周后的父系宗法礼制社会风貌殊异。郭沫若《卜辞通纂·世系》指出:“殷世于先妣特祭,兄终弟及之制,犹保存母系时代之孑遗。”而司马迁《殷本纪》所依据的《世本》一书,据陈梦家《六国纪年》考证,乃是战国赵人所编;至于《尚书》、《左传》诸书,更是中原儒系著作。这些书中关于殷商原始文化的记载,已明显受了西周后父系宗法礼制文化的影响。所以,当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请先生用卜辞资料证明了《殷本纪》所  相似文献   

10.
有关竹简古《穆天子传》的纪时问题,从1915年之后的二十年间,先后有丁谦《穆天子传纪日干支表》、刘师培《穆王西征年月考》、顾实《穆王西征年历》等专发表,还有日本小川琢治《穆天子传考》后附的《穆天子传西征日程表》。当时是把《穆传》认作西周史书,所以大都依据古历和  相似文献   

11.
正简帛文献中有不少与史学史直接相关的内容,如清华大学收藏的楚竹书《系年》,记录了从西周至战国早期的历史,是一部带有独特编纂意识的史书,让我们看到了战国史学的某种原始形态,对中国早期史书的形成也有更为直接而深入的了解。清华大学所收藏的楚竹书《楚居》《良臣》及睡虎地秦墓竹简《葉书》等史篇,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早期史学中"世"类史书的某种形态,推进了关于《世本》成书及来源的认识,有助于深入思考《世本》与《史记》的关系。(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  相似文献   

12.
李守奎 《文物》2012,(8):72-76
《周颂》三十一篇是研究西周初年历史的重要材料,然其文辞古奥难懂,篇章错乱,文意、用法及和乐舞之间的关系等不明,历代学者作了种种推测,众说纷纭,真相难明,傅斯年虽然推想到这些短章是组合使用的,但文献无征,感慨"若求在这三十一章中寻出几个整篇来,是做不到的"[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周公之琴舞》不仅发现了整篇,而且表明了颂诗与  相似文献   

13.
《昌言》成书列于子部,然而仲长统《昌言》的流传演变却经历了一个由"子部"到"集部"的过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东汉末年士人已经不同于战国诸子,在创作政论性质颇浓的子部散文之外已经有数量可观的纯文学作品问世;另一方面在于《昌言》的流传存在两次大规模的散佚与整理,在此过程中《昌言》中的子部文献大量散佚,而那些并不属于《昌言》且颇具文学性的作品又被编入《昌言》,因此《昌言》作为政论子部的特征逐渐弱化,而作为文学别集的属性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4.
正"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文献,但中国对城防的修筑由来以久,《诗经》中"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与襄"便是记述公元前九世纪周宣王为御猃狁而筑城防之史实。西周分封,使得疆界概念愈发明确,"国有郊牧,疆有寓望"(《国语·周语》),地缘关系逐步成为主体社会关系,战争始成为国别关系的主要内容,各国军队数量增加,战争规模扩大,地域延伸,机动性、运动性加强,车战逐渐为步骑兵协  相似文献   

15.
正标题中的两句名言,前者出于战国思想家孟子之口;后者出于汉武帝时期的名士东方朔的赋作。他们两位所说的都是"士人"面对君王说话时的心态和气势。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不言自明。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这里表现出的是孟子作为士人的自信,他主张在游说大人物时,应该秉持藐视对方的心态,根本不在意对方高高在上的样子。  相似文献   

16.
《蜀王本纪》载有秦蜀守李冰作石犀厌水精以止"江水为害"之事,古今论者除任乃强外,多从其说。其实李冰治蜀时尚无厌胜水精以止风波之观念,且犀牛在时人信仰中亦非镇水之灵物。是故李冰石犀厌水事不可能发生于战国末期之蜀地,此乃后世附会之辞。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系年》成书于战国史学著述活跃时期,是带有纪事本末体特征的独立史著。《系年》采撰史料涵盖西周王朝记录、春秋战国史官实录以及流行的春秋战国故事等三大部分,采用史料国别以晋、楚、郑为主。《系年》叙事坚持"直书不讳"的原则,编纂者通过叙事立场、角度的迁移将编纂意图融合在内。《系年》表达出的"鉴戒"观念,反映出强烈的历史教育目的。分析《系年》与其他史书间的联系,可总结出战国时期的著史特点:史书叙事跳出时间的绝对限制,有选择地重视特殊国别与重点人物;而以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似可联想到当时有一个共享西周→春秋→战国年代区别史观的现象存在。由《系年》编纂,可以看出"纪事本末"已成为战国时期基本历史叙事方法之一,亦揭示出战国编纂史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描写士人言行的书,作者刘义庆却又特立《贤媛》一门,详载妇女言事,为其扬名。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一书,对魏晋南朝妇女之风貌作一个初步探讨,以此来探究魏晋人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21,(3)
关于《燕丹子》的成书年代问题,有"战国说""秦汉说""东汉说""唐以前说"等观点。《燕丹子》之"《汉志》无载"及与《史记》孰先孰后这两大问题,是探讨成书年代的关键。本文在对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作辨析和分析后,认为成书于汉初。探讨《燕丹子》的成书年代,还应包括记载荆轲刺秦事的五国史文,它们构成了秦亡之后文人论议和民间口传的历史基础,也作为刘向编校《战国策》和太史公编纂《史记》的战国材料。燕太子宾客在战国末期和秦初撰作《燕丹子》的可能性,极其渺茫。  相似文献   

20.
金文王称的研究始于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其后张政烺作《■王簋簋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对王氏理论加以修正。本文在两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检讨了金文中记录的殷代至战国各个时期的王称,将其归纳为“时王生称”、“时王美称”、“时王别称”、“在野王称”等四种。其中“时王别称”系由作者首次提出,该文具体考证了西周金文中的周王、成周王、豐王、畢王、幽王分别是文王、成王、西周早期某王、懿王、孝王的别称,它们都是以都城或重要驻地命名的。命名别称可能是西周诸王的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