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加工纯铜、黄铜、锡青铜和铸造高锡镜青铜样品的基体及“磨镜药”处理前后表面进行检测,发现在磨镜处理时,“磨镜药”中的Sn原子通过Hg的作用首先以置换方式扩散渗入铜材表面的α固溶体中,当Sn元素浓度达到饱和时,将首先在晶体缺陷处生成Cu41Sn11新相并逐渐长大,使表面形成“水银沁”富锡层。富锡层逐渐氧化生成致密的、显微晶态的SnO2膜。此即古铜镜“水银沁”表面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中华遗产》2012,(9):158-159
在中国古代诸多冠饰中,凤冠应该说是最广为人知,也最为女性所向往、倾慕的一款。民间文化里,“凤冠霞帔”甚至已经成了身份高贵的诰命夫人的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3.
“透光镜”是古代铜镜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当其镜面对准太阳或其他光源时,能把镜背上的图案和文字映射到墙上,好像光线从镜体透过一样。其实镜体并不透光,“透光镜”之名不过是一种借喻。欧洲和日本人又称之为“魔镜(Magic Mjrror)”。起西汉、过唐宋、迄明清,都有生产或使用。我国学者对透光镜的研究开始于宋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对其机理曾经作过很好的论述。其后,元代考古学家吾丘衍,清代物理学家郑复光等人都有过相当杰出的见解。国外的研究大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它“曾使十九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感到困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止,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等都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日本魔镜。不久前,各种不同形式的研究仍在国内外进行。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学者都认为铜镜“透光”是镜体厚薄不一,镜面各部分出现了与镜背图文相应的凹凸不平和曲率差异而造成的:有图文凸起处镜体较厚,对应的曲率半径较大或凹陷;无图文凸起处镜体较薄,对应的镜面曲率半径较小或突起;反射光线时,曲率半径大(或凹陷)处发散度较小(或汇聚),从而较亮;曲率半径小处发散度较大,从而较暗。于是在屏障上就形成了与镜背图文相应的图像。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透光镜机理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但是,是否这方面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呢?看来并非如此。虽然多数人都承认“曲率差异”说,然而对“差异”产生的机理却有许多不同解释。有说铸造应力所致者,有说刮磨操作所为者,有道铸磨而获者,有云淬火而就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其中争论较大的是对“刮磨”和“淬火”等项操作的看法。这仅仅还是问题的一部分,另外,也还有人不同意曲率差异说或间主他说。本文先对几个争论较大的问题略述浅见,然后再谈一下我们对透光镜机理及其基本技术条件的看法。若有不妥,切望诸位指正。  相似文献   

4.
饶州铜镜     
王宁 《收藏家》2004,(3):38-41
宋代铜镜工艺衰退,远不及前代盛期铜镜精美,工艺简化,价格低廉,使用普及,但铸镜业仍呈发展之势,店多匠众,铸量未减。任昉《述异记》载,饶州有轩辕磨镜石,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故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草木。据实物可知饶州在宋、元时期铸镜,成为铜镜的主要产地之一,产品颇受欢迎。  相似文献   

5.
孙克让 《收藏家》2014,(9):44-49
一.背景1.镜铭这个题目让人似乎有些不解,然而镜铭中确实存在着汉代选官的内容,最直截了当的当属东汉时一面半圆方枚的神人神兽镜,其铭文直指汉代选官制度:"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此镜刊于清代冯云鹏、冯云合撰的《金石索》一书中。全铭为:"许氏作镜自有纪,青龙白虎居左右。圣人周公鲁孔子,作吏高迁车生耳,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6)
正在汉代诸多的纪氏铭文镜中,有类镌刻着"杜氏"名号的铜镜,显得较别致。此类纪有"杜氏"名号的铜镜其中有规矩镜、龙虎镜、五乳镜和画镜等不同的类型。在这些不同类型"杜氏镜的铭文和纹饰中,积淀着极为丰富的史信息,为我们剖解"杜氏"铸镜作坊起始、演变和传承,以及其图案纹饰文化内涵等,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根据目前搜集到的"杜氏"铭文镜料,笔者试就"杜氏"铸镜作坊的生类型、风格特征以及作坊的所在地和展脉络等,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正砚台是中国重要的书写用具之一,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砚台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研磨之器,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诸多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用于研磨坚果及谷物的磨盘、磨棒。距今6000年前的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套彩绘带盖石研、研棒,研面微凹,研旁留数块黑色颜料,作为研磨陶器颜料而存在,这应该是砚台的雏形。湖北云梦睡虎地战国至秦代墓出土的砚,已经是正式的书写文具了。汉刘熙《释名》载"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可见至少在汉代,砚台的用途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8.
去年7月27日之后,她有了诸多不同身份:预备党员、劳模、青年教师、慈善大使……因为奥运会排练中的跌落,她坐上了轮椅,同时成了英雄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病逝后,柳州百姓自发地为其立庙祭祀,尊为"罗池神",并由此衍生出诸多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这些尊神行为没有触及儒家的礼制,得到了地方官员的默许。但柳宗元贬官的身份以及唐代严苛的地方祠祀政策,使其只能以"民间之神"的身份存世。同时唐后期政局动荡,中央对地方的文化控制力大为减弱,也使得柳州的"罗池神"信仰得以保存延续。  相似文献   

10.
沈秋敏 《神州》2013,(16):9-10
近年来,身份寻求问题已经成为了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个人的种族,文化,性别,语言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归属时,身份危机常常会发生。尤其对处于双重身份下得美国华裔妇女们来说,她们的身份探求过程更是了历经艰难险阻。随着美国华裔妇女们在各行各业开始崭露头角,因此如何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也成了当今美国华裔妇女们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域土地人物略》是现存少数记述明代西域史地的历史文献之一 ,其所证地域最广 ,可信程度甚高 ,并反映了当时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但目前两种通行本不仅文字讹误歧异处甚多 ,而且体例亦不相同 ,学者不知所从。得其祖本嘉靖《陕西通志》本 ,通行本中的讹误歧异即可厘清。至其作者 ,当非汉人或穆斯林 ;作时当在宣德十年 ( 14 35)甚至成化十年 ( 14 74 )之后。  相似文献   

12.
David Hunt 《Folklore》2013,124(1):75-90
Written evidence from the hunting folk literature of the Caucasus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origin of the unicorn lies in hunting mythology and that remnants of it are to be seen in the figures in "The Lady and the Unicorn" tapestries in France.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利用到消灭的演变过程,而政策的实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误的一面,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则是认识上出了偏差,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30年代报刊媒介与西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玉梅 《史学月刊》2003,1(5):54-58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各报刊杂志纷纷刊登开发西北边疆的文章,喊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各有识之士利用报刊这一信息工具来研究西北、宣传西北;为开发西北制造舆论,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但最终实效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首批留美生的选派是留学教育全面恢复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内驱力源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为留学教育的恢复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此次选派不仅促进了高教改革、科研创新,而且摸索出一整套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的选拔办法和管理体制,开启和引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留学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Humanitarian diplomacy has always been a crucial element of humanitarianism, however it is now becoming a more prominent element of states’ foreign policies. It holds many attractions and much promise. It provides states with a way of expressing important qualities of international empathy and solidarity and can also enhance a state’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provide valuable means for building relationship of trust and cooperation. This can in turn can be conducive to a state’s broader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perils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humanitarian diplomacy into a state’s foreign policy. It can generate ambiguity and even conflict within a state’s diplomatic endeavours due to tensions between humanitarian and broader national interests. In exploring these issues it is usefu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humanitarian diplomacy and humanitarianism as diplomac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issues in relations to Australia’s diplomacy. It argues that Australia has actively engaged in humanitarian diplomacy and humanitarianism as diplomacy. Whilst the two are often complementary, there are areas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in tension and even at odd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Australia’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but also for its capacity to undertake genuine and effective humanitarian ac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