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12,(5):161-F0003
山东民间过春节时蒸制的面食十分丰富,除主要面食饽饽(馒头)、花卷、粘糕等以外,还有一种上面磕有各种阁案的蒸制面食,民间叫“磕子”。制作这种磕子的专用工具是一种木制模具,潍坊地区俗称为“面磕子”。这种木制模具一般用大约2公分厚的梨木板(也有的用棠梨子木等)刻制而成。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1)
正吉林省博物院多年来陆续收藏了约2000件糕饼模具,数量众多,品类丰富,为我们研究糕饼模具提供了重要的文物支撑。糕饼模具,顾名思义就是制作糕饼所使用的模具,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南北方都有使用,而且因为南北方饮食文化和习俗的差异,这些模具在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有区别。北方地区的称呼有木模、模子、面模、面磕子、磕磕、磕花、卡花、脱脱、果模等,南方地区的称呼有糕模、糕印、糕板、印糕板(版)、饼印、饼模、印模、粿印、糍粑模等。这也体现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食为主的差异。但无论南北,糕饼模具在材质、造型、图案、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只是在个别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想和古人“同吃一块饼”吗?借助点心模具或可实现。这些刻在木头上的纹样与义字,是对中国传统点心文化最“原汁原味”的记录。饼模“小世界”里有天地六合、四面八方各式造型的点心模具集于一堂,透出年节的热闹与喜庆。单体带柄的、开了多个凹槽的、形如合页的等。凹槽中的轮廓也各有寓意:六角形代表六合,四方形上有八个小角,寓意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模具髹了红漆,既能防潮防腐,又显得喜气洋洋。  相似文献   

4.
“点心”一词诞生前,点心这种食物是否就已经出现?点心之前的点心,不是点心,又是啥?书写祝福的鼠曲粿是酬神必备的点心精加工粮食后制作的点心式小食品,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常见于祭祀场合,是给神灵、逝者的献礼,也承载着先人对子孙后代的祝福。直到今天,点心仍然是敬献先祖、维系感情的重要食品。  相似文献   

5.
崔荣荣  牛犁 《民俗研究》2011,(2):129-135
我国民间“乞子”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乞子”风俗在我国民间很是普遍,乞子的敬物和纹饰也特别多。江南大学丰富的服饰收藏,为归纳、分析民间纺织服饰中有关“乞子”主题提供了各类素材,从中可以总结民间服饰纹饰中从情爱到求子、生子、多子、繁衍不息的系列生殖表现过程,洞悉其背后隐合的深刻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6.
刘明星 《收藏家》2022,(6):97-100
<正>从家具制作以及存留的著名藏品来看,民间俗称鸡翅木的家具用材应由多个树种构成,通常称为木、相思木、杞梓木,由于其一物多名或者多物一名的历史原因,导致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有一定难度。市场上习惯以木材的颜色、产地为依据对民间俗称鸡翅木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有新、老鸡翅木之分。何为老鸡翅木?说法不一,各持己见。一、老鸡翅木认知现状的梳理与分析“老鸡翅木”名曾出现于1960版《文物出口鉴定参考标准》:“紫檀、黄花梨、乌木、老鸡翅木所制的家具,不论年代一律不出口。”老鸡翅木是何物官方层面上并没有对其相关解释。之后只有极少数学者、专家对其宏观特征上提出个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民间,各地各民族的群众中历来就有形式多样的求子习俗。在我的老家民和三川地区那些婚后不育或无儿无女的人们想方设法选择适当的吉日、地点和场合求子的习俗也是比较普遍。比如有的人趁清明节上坟祭祀祖先的机会供祭品、上香、烧纸钱、磕拜、祈祷等形式请求祖先赐子。有些地方在清明节全家老小上坟时用滚馒头的形式求子。  相似文献   

8.
点心的包装,是观察点心与礼文化碰撞交融的窗口。高档的点心包装,是制作精美并饰有吉祥纹样的食盒,更为平民化的点心包装是“蒲包”。面子与里子都照顾好,才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过节气氛提前造点心匣子带回家右图为装满点心的匣子。点心匣子是国人送礼的传统项目,很多人都愿意在走亲访友时带上一盒。一只点心匣子既交流了感情,又能让对方感受到稳稳的祝福,可谓一举多得。于是人们纷纷在点心匣子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古木余香     
我姓薛,名字中藏有五个“木”字,三明两暗。早在古家具收藏兴盛之前,我就喜欢各类硬木,莫名其妙老往旧货市场跑。去了也就是看看,认一认哪些是核桃木,哪些是梨木,哪些是洋槐木。人类的祖先构木为巢,我对木头如此抱有认同感,是不是一种返祖?我的五行属沙中之土,沙中栽培树木固然险象环生,但我可以靠后天的努力,通过亲近木头、收藏古木养心养眼,以此滋润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资讯     
《世界遗产》2010,(2):6-7
福建首次发现30万枚木活字2010年4月9日,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客家祖地发现仍然存活于世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艺,以及木活字30万枚,其中部分来自清朝,其他大部分属于上世纪80年代。村中几位民间艺匠均能熟练掌握木活字制作的反字毛笔书写、刻制、拣字、排版、校对、印刷、装帧等印刷技  相似文献   

11.
它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它埋藏民间近半个多世纪。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它是普查抢救文化遗产的一个惊人发现,它就是滑县木版年画。  相似文献   

12.
吴若峰  阿芳 《旅游》2004,(5):68-72
面花,在我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花馍”、“花馒头”,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也是中国北方“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花选料考究,制作精巧,用色鲜丽,大多通过气息纯正的乡土语言,巧妙地用面粉和颜料手工组合出令人愉悦的形态和风貌,既有能吃的实用性,又有可看的观赏性。其中“秦艺六绝”之一的“合阳面花”就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在合阳乡村,面花就是村妇们的精神世界,她们靠制作面花来展示风采,更是用面花来寄托感情。几百年来,黄土高坡上的婆姨们就是这样为自己、也为全人类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面花奇葩”。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09,(9):88-88
乾隆年间,清宫饮食十分丰富,但乾隆帝食杂粮、蔬菜的习惯不改。春季食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初夏食碾转儿(嫩麦制作);端阳节食粽子;重阳节食花糕。蔬菜更是“食不择口”: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摊瓠榻、春不老、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秕子米饭、粘馓团子……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粗食,却成为皇帝的喜食,体现了乾隆帝的饮食粗细搭配、粮菜互补的合理膳食。随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调换菜肴,是乾隆饮食的特点:冬末春初,早晚两膳的菜肴中设两个火锅。农历四月初,撤去火锅换凉菜,六、七、八三个月早晚两膳增加糖拌藕、江米藕。  相似文献   

14.
本人集藏新疆红钱起步较晚,藏品不多,藏识也有限,但对新疆红钱及有关红钱的文章非常感兴趣。近期,反复阅读施励斐先生撰写的《新疆异品红钱的成因及其价值》(《新疆钱币》2006年第4期)一文后,获益匪浅。施先生在该文中指出:变异钱是在翻铸过程中因母钱印范、钱模制作、模面处理、浇铸等后续操作中发生差错使铸出的钱文或钱体变异。  相似文献   

15.
咸点心有多接地气?从街头到码头,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少吃点是点心,多吃点是主食;单吃自是美味,配茶吃也相得益彰……咸点心家族的成员颜值跨度极大咸点心的外形大多粗犷质朴,左页图为浙江温岭的青团,形似一个胖鼓鼓的大饺子。它的皮儿用糯米粉、面粉、艾叶和成,馅儿则是家常吃的炒米粉。  相似文献   

16.
董毅芳 《沧桑》2010,(2):256-257
本文通过工具和材质两方面对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揉、擀、捏、剪、切是面塑制作的主要技艺特征;点、线、面是构成面塑的基本要素;分解与组合是形成面塑的关键环节。这对于推广和保护面塑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擦擦     
“擦擦”,是梵语的音译,亦称脱模泥塑,是藏传佛教和藏族民间艺术的共同形式。其制作方法是用泥塑手法造型后,用铜、铁、木、陶等制作成印模,在模内填充胶泥,经过挤压、脱模制作而成。“擦擦”常作为佛塔塔肚内的填充圣物,或作为修炼、还愿的功德资粮、或作为虔诚的偶像神灵崇拜物,是藏族雕塑中独树异帜,  相似文献   

18.
做点心离不开的擀面杖,虽然家常,却不平凡。它的历史,还颇为有趣。刻花擀面杖风靡中西面点界无论中式点心还是西式糕点,在制作塑形时,都离不开擀面杖。看似普通的木棍,却有各式各样的变化,从而擀制出各类面皮。左页图为一组花棍(花擦),是制作中西面点时都会使用的一类擀面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工具和材质两方面对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揉、擀、捏、剪、切是面塑制作的主要技艺特征;点、线、面是构成面塑的基本要素;分解与组合是形成面塑的关键环节。这对于推广和保护面塑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在我们春节的传统里很多地区都会吃年糕。年糕谐音"年糕",多制作成鱼形寓意"年年有余",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更寓意这万事如意年年高。在2018年新春佳节之际,上海四季酒店已经准备好了这份好彩头。由四季轩点心团队呈现的椰汁拉糕,口感清甜,软糯不腻,全手工制作彰显厨师匠心,主理点心的张师傅来自广东梅州,入行已有近20年,专注于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