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九八六年元月,泰州西郊森森庄挖到三件青瓷器物。当我们赶到现场时,土已填平。据调查并未发现砖木棺椁。三件器物均距地表不深,器物之间相距不远,观已被泰州市博物馆征集收藏,特介绍如下: 青瓷双首双柄双系鸡首壶一件(图中),口径10.2、腹径21.7、底径15、高32.5厘米。盘口、喙部微向外卷,腹微鼓,底部平实无釉,器身肩部一面用并列的两只圆嘴鸡头作流,流孔直径0.8—1厘米。另一面用两条圆股形的龙身作为壶柄,柄上端合拼为一只龙首张口咬盘,龙首部雕塑有龙眼,龙须、龙角,下端连住腹部,夸张地塑造了天龙饮酒的形象。左右两肩饰有对称的桥形系一对。整个器身满施青黄釉,并有细纹开片。  相似文献   

2.
多嘴壶是一种以多嘴或多角为主要装饰特征的明器。福建地区墓葬中使用多嘴壶随葬始于唐、盛于宋、没于元。目前福建地区出土的多嘴壶以闽北和闽西地区居多,闽东地区次之,闽南地区较少。从器身、分层、嘴(角)的形制等特征可将其分为唐、宋两个时期。它的器身由宝塔形、蚕蛹形、橄榄形等向罐形发展;分层由明显向不明显仅用浅弦纹分隔或不分层发展;嘴的数量多为五的倍数,且多有开孔,并由长嘴向短嘴再到乳突状嘴发展。多嘴壶独特的造型蕴含了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的用意。  相似文献   

3.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宋代青釉刻花倒灌壶(下简称倒灌壶),造型精美,结构奇特,堪称耀瓷中的稀世珍品.该倒灌壶七十年代出土于彬县,通高19厘米,底径7.5厘米,腹径14.3厘米.通体挂釉,釉色淡青且略泛灰白,有光泽.壶体分壶身、流、提梁三部分,壶身呈圆形,虚设的壶盖与壶浑然为一体,从上至下依次由联珠纹、双层浮雕柿蒂纹、线刻  相似文献   

4.
凤翔县博物馆藏有一件青花釉里红倒灌壶(封二)。其形状如桃,扁腹,前有流,后有(扳金),底附圈足。此壶设计匠心别具,上部无口,底部有圆孔,孔上通有一管状芯子,注水时将壶倒置,水由孔灌入,水沿芯子流向腹内,立置时水并不会流出。通体淡蓝釉,顶部堆贴花纹。在(扳金)上部和近流处堆贴出桃叶纹,施以青花釉。近流处的桃叶纹与流相连一起,既给桃叶增加了动感,显得生动有趣,又起到了加固壶流的作用。在“桃尖”部位,点出一块釉里红斑,真是恰到好处,奇妙至极。此壶高13.5、腹径11.5×8.3、圈足径8.2厘米。其时代为明代晚期。  相似文献   

5.
<正>青花龙纹双螭耳四方壶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是一种皇家和官家所用器形,平民几乎很难见到。此件青花龙纹双螭耳扁壶器形端庄,流传至今品相完好,青花龙纹栩栩如生有一种杀气,周围的缠枝花卉画工完美,青花发色属于混合料发色纯正,扁壶整个器身的白釉晶莹剔透,壶的双肩两遍各有两个堆塑螭龙,螭龙龙嘴相对着扁壶的壶口。  相似文献   

6.
<正>"陈鸣远"款仿古树根紫砂壶该壶形制独特,质地细腻如玉,以菱角凸出,形成了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壶嘴自壶身胥出自然,流行的造型做工精细,流嘴浑然,出水顺畅;壶把与壶身上下相连,圈把端庄有型,执握称手;壶身所刻纹饰,制作得灵动逼真,并且底部刻有"陈鸣远"款识,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图1)  相似文献   

7.
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收藏有一件铜高柄小方壶,无明确出土时间和地点。该壶通高29、腹部最宽处9、柄高10、口沿边宽3.8、盖边宽4厘米。身为方口,束颈,溜肩,鼓腹,高柄,喇叭形圈足。壶盖为覆斗形,在4个坡面上分别有一个环纽。铜方壶身四面纹饰大致相同,只是人物或动植物的大小不完全一样,稍有差别。另在构图上也有些许差别,如颈部第一组画面中3个人物在四面纹饰中姿势有些不同。身部四面纹饰均饰三横弦纹,将画面分为四组。第一组画面在颈部,表现的是面向同一方向,举剑、屈腿前行的3人,中间1人腰间还配有剑鞘。而另一面稍有不同,中间1人与另…  相似文献   

8.
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发现一处六朝墓地,发现墓葬40座。其中时代为吴末至晋初的五号墓随葬的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彩色插页)堪称珍品。壶通高32.1、口径12.6、腹径31.2、底径13.6厘米。圆弧形盖,壶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瓷胎白中略带灰色,胎上用褐黑彩通体绘有纹饰。外罩青黄色釉,釉层厚薄均匀,透明度较强,胎釉结合不甚紧密,部分釉已脱落。盖纽作回首鸟形。上腹有一周贴塑,由四个铺首、二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形系组成,排列整齐,间隔有序,均以褐黑彩勾勒(图一)。  相似文献   

9.
翁牛特旗文物管理站馆藏1对非常完整的辽代鸡冠壶。此壶是1987年在广德公乡发现的辽墓中出土的,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鸡冠壶中少有的珍品,它为研究辽代早期契丹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对鸡冠壶通高27厘米。胎质呈红色,表面施绿色釉,有光泽,提梁下饰有模印草叶纹,两腹釉下有卷草纹纹饰,釉上似涂1层透明物质,并发出银色光泽。腹部呈扁鼓状,两面外弧,侧视上窄下宽,造型似皮袋形,但在缝合处未作针脚装饰,而是素边。器物顶部的1/3处,有1筒状壶嘴,口径为5.8厘米。嘴口唇部外翻,口上有盖,盖上有塔状纽。在顶部的2/3处,塑两个用作系梁的提梁鼻,呈方形,鼻上有通孔以便系梁,通孔直径为0.8厘米。壶底为椭圆形,内凹。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瓷中有隋代龙柄四系盘口管状壶一件,通高25、盘口径7.5、壶体宽13、底足径7厘米。盘状的壶口与管状的壶身肩部连接直立双龙形壶柄,龙首高于壶口。壶身肩部有对称的泥条形双系。与龙柄相对的肩部原有一装饰物似作假流(不能注水),可能是昂首的鸡头,可惜已残缺。  相似文献   

11.
涂师平 《收藏家》2013,(1):61-62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2.
新年伊始,有幸在朋友家观赏到一件元青花四系扁壶,令人过目难忘。经朋友同意,愿将此壶介绍给读者朋友们共赏。此壶高39.5、宽29.5、厚9.8厘米。唇口短颈,壶身呈扁长方形,下部微内收。胎釉白润,通体青花装饰。壶腹前后两面分别绘凤凰瑞兽穿缠枝莲花纹与雌雄孔雀穿缠枝牡丹纹(图1、图2);壶两侧各在单线长方框内绘一串枝菊花,上饰三道弯如意纹(图3);颈部绘折枝菊纹。肩部四角圆弧,两侧各饰二条螭龙为系(图4)。平底椭圆形浅凹足,露胎砂底(图5)。整体装饰疏密有致,纹样绘画精细之极,青花色泽浓艳明快。  相似文献   

13.
1983年,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红卫轮窑厂在施工取土中,出土一件青釉直条纹双系瓷罐(见图),后送往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件瓷罐属战国原始青瓷。瓷罐直口,广肩,腹较偏,最大径在腹上部,下腹内收,平底微内凹。肩部有对称的两个小圆系,每个系的两侧各有一组对称的谷纹。谷纹以外的肩部和上腹部各饰一周抹断的直条纹。器身满施青釉,腹下部及底部有脱釉现象;器内釉几乎全部脱落。灰胎微泛红色,胎壁较薄,质地坚硬,脱釉露胎  相似文献   

14.
首都博物馆有一件元青花凤首扁壶,是由48块碎瓷片拼接而成的。它是一件盛装酒水的器物,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壶的流,也即出水口,做成昂起的凤首状,凤鼻上顶着一枚宝珠。出水位置并不在凤嘴正前方,而是两侧各有一个小孔。颈部后方采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凤凰的羽毛,翅膀垂在壶身两侧,后面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壶身下半部分饰以折枝莲花纹样,莲花飞凤是元青花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花纹。色彩方面,它采用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高铁低锰,因此,烧制后会出现铁的结晶斑,色彩浓重鲜艳。  相似文献   

15.
1981年吉林市博物馆集中收购了一批明清瓷器,现选择部分精品,介绍如下。一明代瓷器 1.龙泉釉大盘传世品收藏号1193。敞口,圆唇,圈足。盘壁有放射线状凸棱。胎厚,体较大。釉呈影青色,盘底一圈无釉。口径33.7、足径12.7、壁厚1.1厘米(图一)。为明代民窑产品。 2.龙泉釉绳纹耳刻花炉传世品收藏号1194。直口,外折沿,鼓腹,三足,口沿上有一对绳纹竖耳。颈部刻雷纹,腹部刻三组缠枝牡丹。三足呈椭圆柱形。炉胎厚重。釉光亮,呈影青色。炉内底部的3个乳丁及外底部、三足底部均无釉。通高22.5、口径24、壁厚1.1、足径3.5~4.1厘米(图二)。  相似文献   

16.
<正>黄釉瓷器是颜色釉瓷器诸多品种之一。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初的景德镇御窑厂,以黄寓皇,仅供宫廷御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黄釉瓷器11万多件,以帝后生活日用器皿为主,各式大小不一的黄釉碗、黄釉盘数量众多,余多为碟、杯、匙、瓶、壶等;亦有祭祀用的黄釉瓷器及陈设观赏用的黄釉瓷器等,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为皇家所垄断。以黄寓皇的黄釉瓷器黄釉瓷器是颜色釉瓷器诸多品种之一。"黄""皇"同音,金黄是至尊之色,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以黄色为贵。早在《周易》中,就有关于黄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0月,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东侧、西大宾馆北侧进行基建清理时,于两眼废井中出土了一批遗物。水井直径约80—100厘米,由于施工时已下挖4-5米,开口地层不详,但井底用砖为平印砖,经鉴定属唐代。井内遗物分布于填土中,亦有唐代风格。现报道如下:一 瓷器白瓷小盒 完整,失盖,子母口。鼓腹,斜壁,微凹底。内施全釉,子母口上未施釉,外壁施半釉。釉色滋润,积釉处闪青,有细小开片,无釉处可见白色化妆土。通高2.4、口径3.2、底径3厘米(图一,1)。黑釉瓷碗 侈口,弧腹,圆唇微尖,圈足,外底微塌。碗内施白釉,口沿一周无釉,近口沿处白釉积釉泛青,釉面有…  相似文献   

18.
旅顺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代五彩瓷大碗,高11.5厘米,口径28.3厘米,底径14厘米。小撇口,深圆腹,斜壁,浅圈足,底足不粘釉。通体施繁密红绿黄彩绘,碗外壁绘琴、棋、书、画四组人物画面,在画面一处牌坊建筑上竖书有“詹士府”三字,并以莲瓣纹、草叶纹在碗底近足处形成一条装饰带,碗内壁绘三凤穿莲花图,并在近口沿处、  相似文献   

19.
河南郑州大河村、偃师灰嘴和渑池仰韶村出土了三件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带流陶壶,流口部均施有小孔,显然具有过滤功能。根据对灰嘴出土标本的淀粉粒和植硅体残留物分析,我们认为这件带流壶用于过滤米酒,包括黍和大米;酿造方法很可能是利用发芽的黍和稻谷进行糖化。壶底部的外壁有烟痕,说明该器用于温酒。这三件带流壶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滤酒壶,有时与制作精美的陶杯共存。这些新器形的突然出现可能是受到大汶口和屈家岭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一种新的饮酒方式的出现,也是距今5000年前后跨地区文化交往加剧和社会等级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陈鸣远制"天鸡壶",堪称紫砂精品。此壶通体呈紫棠色,紫中泛红,色着凝重,光滑润泽。圆形盖,平顶中心饰阴阳鱼,周围饰五朵凸起的祥云,盖周壁饰云雷纹。壶身直口,长颈,鼓肩,肩一侧与口之间设鸡首形流,对侧设兽首衔环,收腹,平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