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祭祀祖先实际上是一种宗教仪式,祠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然而,在宋代之前,祠堂与家族祭祀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在宋代士大夫的推动引导之下,祠堂逐渐成为家族祭祀的场所,承担起家族祭祀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华遗产》2013,(11):112-117
早在战国时期,祠堂就出现了,但在住宅内或附近祭祀群祖的近世祠堂,却是元代后出现的。自元以后,不仅贵族官僚,就连士庶人家也在祠堂祭祖。有的家族甚至是先建祠堂,后建住宅,比如乾隆时期的福建莆田,它的祠堂多得把县里五分之一的地方都给占了。  相似文献   

3.
堂号,顾名思义就是家族祠堂的名号。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同一宗族的人通常都居住在一起,为了祭祀先祖,每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都要修建一个供奉先祖牌位的祠堂,作为家族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为彰显本族的辉煌历史和传承历史文化,每个家族都要为本族祠堂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号,这就是堂号的由来。堂号和姓氏、家谱一起,同为封建宗法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前读书做官的名门望族人家,逢有红白喜庆,常在门前灯笼上亮出堂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墓地祭祀普遍.《论衡·四讳》记有:"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汉书·朱邑传》亦载:"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帝王陵墓建有陵(祠)庙,另有寝殿、便殿等设施,其他等级墓葬则修建祠堂以供祭祀,渐成风气,"广种松柏,庐舍祠堂"(《潜夫论·浮侈》)、"中者祠堂屏阁"(《盐铁论·散不论》)、"勿随俗动吾冢,种柏,作祠堂"(《汉书·龚胜传》).祠堂还有享堂、食堂、斋祠等名称,随着推广普及,其作用也得到延伸,蔡邕在《郡掾吏张玄祠堂碑》中即言:"先考积善之余庆,阴德之阳报,乃于是立祠堂,假碑勒铭,式明令德,以示乎后."[1]关于汉墓地祠堂,已有较多研究成果,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墓地祠堂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宝树堂刻本《汨罗谢氏图谱》中收录的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兴国事吴希贤所撰《叠山公祠堂记》是一篇研究宋代遗民诗人谢枋得的生平事迹及后人祭祀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明代徽州祠堂大规模地兴起,宗族精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徽州祠堂制度的形成是祠堂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过程,它突破了古典宗法制以及朱子《家礼》的束缚,包容和反映明代中期前后的社会分化和亲属关系的演变,从而吸引宗族精英主导祠堂建设,推动了明代徽州祠堂及宗族组织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突厥人曾经信仰祆教,祭祀祆神时不立祠庙,而是将"刻毡为形"的祆神像悬挂在竿上进行祭祀,这种祭祀方式与突厥人的游牧生活相适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突厥人也在祆祠中祭祀。"刻毡为形",就是以缂毛工艺织造出祆神的图像,这种图像可能与敦煌等地祆祠和赛祆仪式中悬挂的祆神画像类似。突厥人以"脂苏"涂抹祆神像的做法,源自波斯祆教徒以麝香和苏涂抹祆神像的祭祀仪式,突厥人通过粟特人学习到这种仪式。  相似文献   

8.
宗祠,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这里一般指用于同一家族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以纪念某位历史名人而专建的祠堂不在本文所议之列)。在处理宗族事务时、兼具社区性公共建筑意义。由于宗祠的祭祀性与议事性,在乡土建筑中  相似文献   

9.
山东莱芜七月十五以请家堂为主要活动内容。从地方节日体系来看,当地七月十五本质上已经是一个宗族节日。对请家堂的考察更多着眼于仪式生活,既关注仪式的具体细节,也关注仪式举办的组织结构。七月十五请家堂仪式承担、发挥、操作、延续了宗族的组织功能,在宗族文化的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祠堂,又称宗祠、总祠、家庙,其中因其受众大小不同,又有分祠或支祠、房祠之分。还有一种常见的"居祀合一"建筑,因它也有祭祀祖先的功能,所以也常被人称为祠堂,内行的赣南人称之为"厅厦",这类建筑严格地说不能算是祠堂,而是民居。因此,这里  相似文献   

11.
田天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05-134,399,400
西漢末年郊祀制初創,遍佈全國的祠畤祭祀被罷廢,國家祭祀格局在空間上劇烈收縮,作爲國家祭祀重要組成部分的山川祭祀也隨之發生變革。本文關注郊祀制成立後的東漢國家山川祭祀,將之分爲"嶽瀆之祭"與"郡國山川祭祀"兩類,以石刻史料爲中心,探討東漢山川祭祀的儀制、性質與分層。在東漢,國家不再控制名山大川的祭祀,基本交由地方管理。五嶽四瀆外的絶大部分山川祭祀都進入了地方祭祀行列。同時,國家也不再以祭祀手段控制地方。因此,在整個山川祭祀體系中,國家祭祀退向邊緣,地方色彩漸趨濃厚。山川祭祀隨整個國家祭祀格局的變遷,擺脱了先秦遺風,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墓葬获得了较大发展,墓地祭祀设施和遗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两汉帝王陵墓的此类设施较为全面,为研究汉代帝陵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就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来讲,祠堂为墓地的主要祭祀设施,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祭祀性设施和遗存,这些设施的具体内容、数量、分布区域、时代延续性等较之祠堂有明显差异,一些还具有较突出的特殊性,但能够与祠堂相互补充,综合反映出汉代墓地祭祀设施的多样性,体现出汉代墓祭的发展、影响及其内容、内涵等。  相似文献   

13.
何瀚 《丝绸之路》2013,(6):86-88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又是宗族议事、执法、实行宗族管理的中心,还兼具民间教化的功能。位于榆中县青城镇的高氏祠堂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年代久远,荫泽流长,堪称研究陇右祠堂文化之标本。  相似文献   

14.
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其实质是墓主人的灵魂从地下世界赴墓地祠堂去接受祭祀。此类题材在画像中的频繁出现,证明祭祀祖先活动的图象是汉画像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李国华汉画像石是汉墓、祠堂、阙等为死人服务的建筑中刻绘图像的石质建筑材料及画像石停的特称。汉墓,汉代人称之“千万岁室”①;石椁与汉墓具有同等效用,是死者灵躯安附的天堂;祠堂是“鬼神所在,祭祀之所”②;阙则为“天门”...  相似文献   

16.
展览与空间密不可分,成功的展览应与其所在空间的特性协调统一。在名人祠堂古建中进行展览工作,即应考虑展览、祠堂、古建三者的融合。通过展览的方式,讲述祠堂所祀先贤的事迹,彰显其精神品质。考虑祠堂的基本功能,在展览中设置满足祭祀功能的陈设。注意展览逻辑与古建格局相适应,形式设计与古建风格相符合,保证展陈施工对古建本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香山潘氏新建祠堂记》碑,1980年四月在江苏省吴县藏书公社社光大队下场潘家祠堂遗址上发现。该碑文系祝允明撰,文征明书并篆额,著名刻工章简甫镌刻,现藏吴县寂鉴寺文物保管所。此碑身高167、宽81厘米,圆首。花岗石碑座高57厘米,较碑稍宽,顶部为盝顶式。碑、座有榫卯相合。碑额上篆书"香山潘氏新建祠堂记"九字。碑文楷书共24行,计1034字。碑文主要记述潘氏祠堂建成的情况;潘氏家  相似文献   

18.
展览与空间密不可分,成功的展览应与其所在空间的特性协调统一。在名人祠堂古建中进行展览工作,即应考虑展览、祠堂、古建三者的融合。通过展览的方式,讲述祠堂所祀先贤的事迹,彰显其精神品质。考虑祠堂的基本功能,在展览中设置满足祭祀功能的陈设。注意展览逻辑与古建格局相适应,形式设计与古建风格相符合,保证展陈施工对古建本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车辋村     
正车辋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因"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大院而闻名。车辋常氏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开始经商,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常家家族和其他晋商一道开始了开创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中俄万里茶路"。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常氏家族经开始营造住宅大院。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形成了占地100余亩,房屋1500余间的超大规模建筑群。如今开放的常家庄园,主要建筑有祠堂、贵和堂、石芸轩书院、静园等。  相似文献   

20.
陈彩云 《安徽史学》2021,(4):141-146
元代沿袭前代习俗,加之信仰政策相对放任,士人家族或在寺院、道观中祭祀先人.受社会风气影响,兼容儒家礼制与人情的墓祠祭祖形式也开始盛行,但祭祀对象也不限于男性先祖.受理学社会化、宗族观念演进的影响,部分士人家族在《朱子家礼》指导下,开始设立祠堂以祭祖.元代两浙地区士人家族多种祭祖方式并存,显示出理学所倡导的祭祖方式与宗族组织的结合仍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