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铭 《巴蜀史志》2013,(4):40-44
在中国文学史上,杨慎与杜甫有着独特的因缘关系。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六朝诗学的审美评判,与杜甫有某些契合之处,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其学杜时间之久,可谓矢志不渝。特别是谪戍云南和生命的后期,其对杜甫晚年的人生况味和杜甫“蜀中诗”的体悟尤深。其诗更得杜诗风韵。  相似文献   

2.
草堂诗魂     
《风景名胜》2009,(12):134-141
杜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晚年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建茅屋而居。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相似文献   

3.
《昭昧詹言》是部诗歌史论性著作,隐含着一套由诗歌观念、诗歌史观、诗歌史批评方法构成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诗学批评体系.在展开方式上,方东树采用“通变—正变”批评、“通论—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诠释模式,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形成“复调叙述”;在批评形态上,具有形式美学批评之特点,体现了历史原则与审美原则的相统一.由此,方东树建构了具有桐城文派特色的传统诗歌发展史,确立了诗歌典范在桐城诗学传播中的价值,有着争取诗学话语权,确立桐城诗学地位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康硕 《神州》2013,(2):1-1
以书画闻名于世的郑板桥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身世命运与唐代大诗人杜甫颇为相似。郑板桥也十分推崇杜甫。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甫的诗学观,其诗作也自觉地学习杜诗,读其诗者不难发现,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貌,郑板桥的诗作都深受杜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杜甫在诗学艺术和儒学思想两个方面均有极高之造诣,但是其儒学思想被诗学盛名所掩,故论杜甫诗学者多而论杜甫儒学者少.本文则着重论述杜甫的儒学思想成就,尤其是杜甫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拓展.本文认为,杜甫在精神气质方面与孟子异常相似,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狂者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杜甫具有孟子的仁爱情怀,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实现了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存.更为重要的是,杜甫持守孟子首倡的人伦观念,试图重新调适被安史之乱打破的儒家伦常秩序,其诗歌具有重振纲常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宋士大夫参加“制科”考试前上呈的“贤良进卷”为研究对象,以张方平、李觏、陈舜俞、苏轼、苏辙、李清臣、秦观七人的“贤良进卷”为例,分析其性质、结构和写作特点。然後,举例概论“贤良进卷”与北宋学术思想、党争形势、文学创作的关系,并认为它的来源是唐代的进士“行卷”,是科举制度影响文学的最佳成果,也是士大夫文学的典范形态。  相似文献   

7.
高珲 《沧桑》2008,(5):207-208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定居草堂后的一组论诗绝句。短短六首绝句,寥寥数百字,诗人在看似游戏的点校评断,指摘述正之中,将其一生论诗宗旨与诗学所诣尽释于此。本文着重论述其在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上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享有“古城卫士”美誉的阮仪三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了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镇的保护。为褒奖他长年来“刀下留城”的贡献,法国文化部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在这位“古城守护神”眼中,丽江古城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人日游草堂”,是成都民间自晚唐以来即已有之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人日出游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习俗。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入蜀后曾寓居的地方,今已成为人们朝拜诗圣的游览胜地。曾有杜甫与高适人日和诗的典故流传于世,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感动了后人,人们便选择人日游杜工部草堂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10.
“江海之志”、“独往之愿”,是杜甫对个体生命意识的体认和追求,伴其一生,至老弥笃。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重视不够,人们多强调杜甫“致君尧舜”的一面。这种研究格局,无论是就杜甫文化心态的认识,还是对杜诗深层意蕴的理解,都显得软片面,不够深刻。本文认为、杜甫的“独往之愿”,反映了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与“致君尧舜”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价值体系,且在其文化心态中与后者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杜甫的“独往之愿”.来源于道家、道教和怫教三大文化思潮。据现有资料,杜甫萌生“独往之愿”是在他第一次漫游时期。…  相似文献   

11.
从746年到755年,杜甫-在京城长安“漂”了近十年。 在盛世的唐代、繁荣的长安,已是“而立之年”的杜甫带着一家老小,始终应试不第、干谒不遇、献赋未果,生活处处充满艰辛。  相似文献   

12.
丘晖华 《神州》2020,(4):20-2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题记李白和杜甫是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将他们称作“天上的双子星”,闻一多先生将他们视作“诗中的两矅”,而他们的友情,也不得不让人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与李白相比,杜甫年轻十余岁,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同游梁宋、齐鲁之地,寻仙访道,谈论诗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名句,见《南园十三首》之七。唐代诗人多慕豪侠剑客,李白、杜甫青年时都曾学剑,李白曾咏“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与其同时还有一位击剑名人叫裴曼,唐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曼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见《新唐书·李白传》,后人因之。说明青年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学是20世纪日本文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态,因此日本学界对其理论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论争不断。本文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产生的源流出发,在梳理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众文学与日本的“近代”、“文学”等概念确立的内在关联。日本近代社会促成了大众文学的发生,而大众文学也起到了塑造日本国民精神与素质的重要作用;日本文学的近代性孕育于大众文学,而大众文学也承载了日本近代文学独特的生命力。至少在源流上,在日本是不存在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之分的,二者的对峙图式只是其发生的一种建构而已。  相似文献   

15.
出郭九行”是对清初文学家魏禧及其兄魏际瑞九首叙事诗的总称。这组诗以沉痛的笔调描述了顺治末年百姓在官兵掳掠、盗贼横行之下的惨痛生活,是对杜甫“诗史”精神的践履;在艺术手法上,也吸收了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精华,并予以活用,体现出杜诗在清初诗坛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杜甫《岁宴行》诗日:“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相似文献   

17.
郝金红 《湖南文史》2012,(12):58-58
自古至今,房子都是个永远的话题,“居者有其屋”并非一件易事。所以,杜甫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唐代,想要“俱欢颜”的不仅仅是杜甫,就是当了一辈子高级“公务员”的白居易,也是“居不易”。自居易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就毫不避讳地爆料:“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试。”  相似文献   

18.
自古至今,房子都是个永远的话题,“居者有其屋”并非一件易事。所以,杜甫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唐代,想要“俱欢颜”的不仅仅是杜甫,就是当了一辈子高级“公务员”的白居易,也是“居不易”。自居易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就毫不避讳地爆料:“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试。”  相似文献   

19.
刘安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城史研究》是利用中国吐鲁番、库车、敦煌与塔吉克斯坦出土的汉文文书,并结合中原传世史籍对西城史事的记录,研究唐代前期西域历史的论文结集,是一部出土文书与传世史籍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本文在介绍刘著的基础上作了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20.
“诗史”一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杜甫传赞》:“南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吉不少哀,世号诗史”。杜甫经历了“开元盛也”,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把所闻所见和所感的一切呕吟为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判过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们赋予“诗史”外美誉,是恰切的。后来,评论家把一些深刻反映历史面貌、有“补史之阅”作用的诗歌,也称之为“诗史”。近人钱钟联评莫及芝《邓事诗抄》及《遗诗》,指出其“忧时纪乱之作,传之他年,足当诗史”(《梦茗庵诗话》)。事实上,友乏的好友郑珍的诗歌,对清代道威之际的历史大变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