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在社会经济、政治、军事诸领域创造了纷繁相异的学术思想。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和理论,长期以来指导着中国古代的军事作战,至今仍然可以为现代化战争提供借鉴。笔者仅就先秦时期气象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在战争中的应用予以略述,同时讨论先秦战争中的一些特殊战法。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传统礼制文化广泛存在于中原王畿之地,从未随政治更迭而中断,且持续与周边民族文化发生交流、碰撞。西周以来,这种文化交流和冲突碰撞仍未停歇。其中战争作为冲突碰撞的主要形式,显著地反映了中原礼制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战场是战争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西周中期战场遗存的历时性变化则清晰地反映出周王朝外部边疆地带的动态变化,同时边疆地带的变迁又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的青铜镞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镞有不同的用途,其用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实战的,一类用于非实战.用于实战的镞包括战争与狩猎,非实战的镞主要是用于礼制及习俗.本文拟根据先秦时期青铜镞在形制上的特点,来探讨青铜镞在先秦时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甘肃东南部地区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一个重要区域,境内的西戎民族与早期嬴秦一族共同生活,相互交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与遗址,这为研究先秦时期张家川境内民族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7,(3)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鸱枭题材的器物出土。大量的鸱枭题材器物见于商代,西周时期的器物中尚未发现此类题材,两周之际的秦早期墓葬里面又有此类题材的器物。这些现象表明,鸱枭题材的器物是以商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所特有的,先秦时期只有商民族等崇拜鸱枭。鸱枭对商这些东方民族来说是战争保护神,在战争中起辟兵和克敌制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表现了追求"大一统"政  相似文献   

7.
说“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的“貊”地近燕,是一重要的古族。先秦即以“蛮貊”泛指非华夏民族。汉以后单称的“貊”指高句丽及其别种,它与先秦“貊”的关系尚有待考古学帮助解决。战国已出现“胡貊”并举,它固化为一合成词后可指匈奴或一切北方民族。“秽”本是“貊”之外的另一族,汉代因和“貊”同处东北,遂连称“秽貊”。固化为一词后可指不同的东北各族。  相似文献   

8.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表现了追求"大一统"政治的文化特质,西汉时期"大一统"特色的中国古典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正式形成,东汉  相似文献   

9.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  相似文献   

10.
贾维 《神州》2012,(34):199
宜兴紫砂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积累,在人类生活的逐渐演变与进步中,有不少器型被淘汰,但更多的却被保留了下来,有许多还成为了今人追求的经典之作。紫砂这一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以不同时期的审美形象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尖首刀是先秦时期刀币系统中铸行最早的货币。其币形的演进特征与流通空间的变化大体相对应。尖首刀流通区域的范围较广,且区域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一流通区域的形成与演变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地理的分布格局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京观”及其历史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观”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产物,贯穿于中国历史的上古和中古时期,为华夏民族和周边兄弟民族所采用,目的是张扬武功。但是,由于“京观”这种形式过于血腥与残酷,故在以后的岁月不被使用;时至现代,演变为纪念碑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主要学派。墨翟等人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民生困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套革除时弊、安定民生的主张。先秦诸子中,就其学说之完备、当时社会影响之,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国古代勾啄兵器──戈的演变杨平在先秦时期,戈是古战场的主要兵器之一,它是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在甲骨文、钟鼎文中,经常可以见到绘戈的图像。今天我们汉字中的"武"、"战"等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都从于戈,这说明了戈与战争息息相关。现在出土的戈大多...  相似文献   

15.
1996~2000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的赤峰考古队,在对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进行重点发掘的同时,围绕着大山前遗址群对半支箭河中游地区先秦时期的遗址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田野调查.调查结果在<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中做了详尽的报导①.  相似文献   

16.
冯爱莲 《神州》2011,(6X):224-224
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相似文献   

17.
将唐朝对东北边疆经略政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贞观十七年之前,该时期的政策主要为加强与东北各民族的联系限制高句丽的发展。第二时期为贞观十七年至唐罗战争结束,这一时期的政策为联合东北各民族征服高句丽,控制整个东北地区。第三时期为唐罗战争结束至安史之乱,这一时期唐朝的东北边疆经略政策逐渐转向消极,主要表现为息事宁人、维护边疆安定。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周时期,以殷商民族为代表的东方部族崇拜偶数,以周民族为代表的西部黄土高原的民族崇拜奇数。这种对数字的崇拜意识表现在祭祀、墓葬、建筑、用鼎制度等各个方面。春秋以后,东、西方民族的数字崇拜意识逐渐统一,用奇数、偶数象征天地阴阳之数,在使用中将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华夏民族思维的哲理性、正确性、完善性和认识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及秦汉时期,新疆宗教文化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有原始宗教文化、早期佛教文化,还有祆教文化。多种部族、民族集团在这里共处,呈现出或融合或分化的特点。这时期宗教文化对新疆早期部族、民族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早期部族、民族形成有推动了宗教文化的趋同。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的节庆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集体性参与活动,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施加普遍的影响。因此通过这些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先秦节庆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在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通过对先秦节庆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先秦节庆的"娱乐性"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娱神变为娱人。而人作为娱乐主体的转变与周代思想与信仰系统的转向密切相关。先秦节庆借助对节庆日期和共同祭祀对象等事项的规定,使生活在广阔地域的人们产生了对族群的认同感,华夏族的族群边界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