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老崇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票志。该文以贵州文史研究馆为例,通过五十五年工作回顾,将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老有所养”赋予新的含义。针对后工业化和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省情,强调以新的视角,将“多彩贵州、绿色贵州,文化贵州”展示于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出现在贵州遵义县东乡沙滩村落的地域性文化——"沙滩文化"进行了集中的概述.阐述了沙滩文化的源流、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成果和影响,以及沙滩文化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阳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贵州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出席贵州团活动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根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陈敏尔书记就挖掘阳明文化宝贵资源多次作指  相似文献   

4.
周为 《旅游纵览》2023,(10):187-189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东盟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市场,已经成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合作对象.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先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然后参考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的发展策略,最后提出促进贵州与东盟国家旅游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清 《攀登》2001,20(Z1):21-23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但同时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博采世界文化之长.另外,还要研究文化市场规律,把先进文化理念与市场规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黄韬 《贵阳文史》2014,(4):73-76
正联合国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是我们之所以为人,是我们能够不断地从最开始一直走到今天奔向未来的想象跟创造力所在。我们力图以不同的形式去传递文化,以传递文化去开拓新的生活。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委外宣办、省旅游局、贵州广播电视台、黔南州旅游局承办的第七届"听多彩之声说魅力贵州"全国50家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走进神奇黔南采访大型直播活动,于2014年7月10日在贵阳正式  相似文献   

7.
《新中华》杂志是由中华书局在抗战初期编辑出版的,这一时期恰是我国"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极大传播和深入发展的时期,该杂志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新中华》杂志作为"公共话语"平台,以"新中华"为刊名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担当和认同.其所刊文章深入揭示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内涵,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全面探讨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在当时舆论界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新中华》杂志的宣传和引导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他们也参与到复兴话语的讨论中,表达了自己的认识.《新中华》杂志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阐释和传播,体现了报刊界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公共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8.
"全球史"概念是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产物.古希腊人的Ecumene概念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以欧洲或西方为中心的所谓"世界史"、以人类主要文明或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形态史观,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当代"全球史"和"全球史观"的出现提供了理论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推动了全球史研究的兴起,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性问题成为新全球史学者关注的对象.但无论如何,全球史仍然属于世界史的范畴,全球史观只是世界史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而已.  相似文献   

9.
<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一书书稿的完成,为苏秉琦正式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创造了条件.他将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作为研究史前史的一把"金钥匙",以实现他重建中国史前史的目的,着重解决中国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出现的历史.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传统组合与重组等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一重要的学术观点.他还针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高涨而史前史研究低落的现状,解释"文明起源"的确切含义,就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2004年7月在苏州举行的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眼中,是一次让中国人全面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的最佳时机。 采访伊始,俞孔坚教授就将矛头直指渐次弱化的中国文化, "中国目前正面临一个民族身份丧失的问题,中国文化正在失去其显著的特性,走在北京、上海、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藏中,民间艺术则是奇花独放,别具艺术魅力。在竞妍争辉的众多民间艺术中,贵州民问蜡染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向世界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神奇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它是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6日至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重庆市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台湾史研究论坛--台湾光复65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香港以及日本的9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提交了64篇论文.与会学者围绕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日据时期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文化演变、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和台湾法律地位、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等内容展开讨论,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萍 《安徽史学》2021,(5):130-136
"桀奔南巢"是古史中经常提到的一段历史事件.近年来,安徽肥西地区陆续出土了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为探讨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夏代有无的争议以及构建可信的夏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文献与考古学研究的双重证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夏桀所奔之"南巢"即春秋之巢,其地望应在今肥西一带;巢重心东迁至巢湖沿岸应在春秋以后,改称居巢在战国中期前后.肥西地区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出土与"桀奔南巢"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是夏史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时期,我国积极推进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化与旅游领域交流和合作,对促进"民心相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的主要成绩,并指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对"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助力新阶段文化和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每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其一生中,都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不然,其将不是杰出的。历史会对其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和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创造者,地处边远的贵州,也同样孕育了不少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近代100多年以来。2000年8月在贵阳举行的“丁宝桢诞辰18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就是向世人重新介绍和评价了走出贵州大山的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丁宝桢。  相似文献   

16.
岩洞葬是一种将死者遗骸置于天然溶洞内的特殊葬俗,广泛流行于黔贵山地。贵州是岩洞葬与悬棺葬的分野之地。贵州岩洞葬主要时代为唐代以降,迄今已发现近百处。岩洞葬是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祖灵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贵州岩洞葬是研究这一古老葬俗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温家宝总理  相似文献   

18.
国民政府自从1935年5月直接控制贵州后,为"振兴"、"复苏"其困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对贵州体育教育与发展做了相应调整。文章以1935年至1936年期间贵州体育状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探讨当时贵州体育状况。  相似文献   

19.
印象·2017     
正2017贵州年度文化榜年度关键词:影响它是贵州文化2017年表现的最好概括,也是贵州日益开放和进步的自然结果。2016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举办的"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贵州全球推介会,为贵州2017迈向世界揭开了序幕。走出去:贵州文化艺术节走进马耳他,中国茅台与德国啤酒干杯、"香"遇非洲,上海艺术节首推贵州文化周,贵州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随着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出现在世界眼中……  相似文献   

20.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