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勃 《环球人物》2020,(9):110-112
用贯通中国史的眼光看,张骞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人物。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英雄气概的冒险,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和世界仍然受惠于这次壮举。但和张骞同时代的人,对他的看法却完全不同。就连司马迁评价张骞的眼光,也没有超越时代。  相似文献   

2.
正2000余年前的建元二年(前139),一个名叫张骞的郎官慨然应汉武帝之募,出任使者,率领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此去的目的,起初只是要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奴右臂"。但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张骞一行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并被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吾欲使越,  相似文献   

3.
“汗血马”与丝绸之路侯丕勋一、“汗血马”的神奇传说汗血马是古代西域的一种神奇之马,有关它的信息,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的。张骞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史记·大宛列传》)。张骞所谓“汗血马”之说,道出了大宛...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关于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上说,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关于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该课本却没有谈,只是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实际上,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为了联络乌孙攻打匈奴,以斩断匈奴的“右臂”。那么,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为什么想到要联络月氏和乌孙呢?这当中有一段月氏、孙乌与匈奴相互关系的历史,有必要做一简要介绍。原来匈奴、月氏和乌孙都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月氏和乌孙在匈奴的西边,他们都游牧于敦煌、祁连山之间,即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战国秦汉之际,月氏很强盛,有“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史记·大宛列传》),因此也不把匈奴放在眼  相似文献   

5.
初访黑水国     
在甘肃张掖城西15公里处,有一片沉寂的沙漠。沙漠中有一座颓圯的城堡,传说是张掖的故城,又说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驿站,说的最多的是北方游牧部落大月氏的国都,其地因处在黑水河畔,故称为黑水国。  相似文献   

6.
来信     
直面劳教制度存废 有人说,中国自古就有劳教制度,最远者如张骞,苏武,最近者如林则徐 。《水浒传》里诸多英雄好汉,亦均属刺配充军者,刺配充军与劳改无异。  相似文献   

7.
张骞西使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称“凿空”。然而 ,《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等对张骞西使过程中的一些史事却缺而不载 ,或语焉不详 ,给后人研究张骞西使带来了诸多困难。从 1 9世纪末年以来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张骞西使的路线、出使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大月氏居地、西迁时间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由于理解、推断的差异 ,众说纷纭 ,观点歧异。现就有关研究概述如下。一、张骞西使路线对于张骞西使路线 ,《史记·大宛列传》仅载张骞等“俱出陇西。经匈奴 ,匈奴得之 ,传诣单于……居匈奴中 ,益宽…  相似文献   

8.
张骞这个人,在从西汉以来二千年当中,一直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为推崇称赞的。就是到现在来说,我觉得我们祖国历史上出现过那样功业显赫杰出而卓越的人物,还是值得我们骄傲自夸「引以为荣」的事。可是我们和封建统治阶级对他的推崇与称赞,是有所区别的;虽然所称赞推崇的同是一个人,同是一个人所作的事情,因为我们和封建统治阶级所据的立场与观点不同,对张骞的认识方法不同,因此也就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来。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张骞的事业完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为张骞的通西域,发现了遥远的西方有许多文明富庶的国家,给当时统治者找到了侵略的对象与路径,给商人地主们找到了掠夺财富与施行不等价交换的市场。给中国的皇帝夸耀了所谓「威德」部分的满足了历代统治阶级对于西域兄弟民族的剥削与统治欲,所以他们对张骞的推崇,从其实质上看,是从反动的民族侵略,民族压迫的大汉族主义出发,把张骞看作一个对兄弟民族侵略的急先锋了,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历史的歪曲,对于封祖国有很大贡献的历史伟人的一种侮蔑,也是值得我们学中国历史的人予以批判和揭发的。我们认为我们祖国历史上有个张骞值得夸耀并「引以为荣」的,是他那对祖国的「忠诚勇毅」坚决反抗民族侵略与和平外交的精神,张骞的出使西域不仅是有利于当时的封建就治阶级,而且也完全是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新疆图志·金石志》、《西域水道记》、《西行日记》三本史书对《张骞碑》碑文的记述对比,考证了四个问题《西行日记》的记叙最早,最详细、完整;张骞通西域有题碑作证;题碑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立;题碑是一块界碑.  相似文献   

10.
古代希腊人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之间(今阿富汗北部)的地区称为“巴克特里亚”。我国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约于公元前128年到过此地,张骞称其为“大夏”。  相似文献   

11.
汗血宝马     
商豫 《文史月刊》2011,(8):62-62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城。使节们从西城回来后,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国有一种优良的马,据说这种马出汗如血,称“汗血马”,能日行千里,藏在贰师城。汉武帝得知后,非常希望能得到这种马,并赐名为“天马”。  相似文献   

12.
王蓬 《丝绸之路》2014,(11):28-41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越使,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史记·大宛列传》 历史的呼唤 司马迁与张骞均为西汉同时代人,尽管史家讲究“生不列传”,但由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出生入死,敢为人先,打击匈奴,交好西域,当时也为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故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开篇即以数百字介绍张骞生平业绩及贡献。东汉班固作《汉书》时,则把张骞、大将军李广利并列建立专节作传,使得张骞“凿空”,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勋,名标青史,永垂后世。2000年间,非但没有被岁月淹没,倒因为中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对外经济交流上发挥着重大作用。追思先贤,当年张骞不畏艰险,“凿空”丝路的精神也益发应该彰显、发扬光大,张骞当之无愧地被列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笛""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 《史学月刊》2005,(10):118-119
我国古代对竖吹和横吹的笛在称呼上是混杂的。如汉代马融《长笛赋》中所指的邃,实际指的是今天的箫,关于笛、箫两件乐器的确切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称笛为横吹或横笛。对于笛的产生年代,据文献记载,过去一直认为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将笛传入长安。宋《陈旸·乐书》中载:“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汉代马融《长笛赋》也说:“近世双笛从羌起。……京房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一。君明所加孔后出, 是谓商声五音毕。”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文帝十二年,公元168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笛类乐器两支, 可以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已在我国境内流传。  相似文献   

14.
《华夏人文地理》2013,(5):100-129
敦煌高窟第323窟中,有一幅“张骞出使用权西域”佛教史迹画。据说霍去病讨伐匈奴,多得一尊丈余高的“金人像”,汉武帝将其安放在甘泉宫燃香供奉,但苦于不知道名号,遂派遣张骞到西域询问,才得知这是天竺(印度)的佛像。  相似文献   

15.
张骞出使与河西开发○郝树声张骞一生两出西域,一通西南夷,还两度领兵作战出征匈奴,大都与河西的开发和经营有着密切联系。对于这一点,似未引起人们注意,本文试图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张骞初使联络大月氏,是因为大月氏曾经是河西的游牧民族。月氏在春秋初期就已进...  相似文献   

16.
张骞“凿空”以前的丝绸之路郝树声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后经学者们广泛使用和不断完善,把从张骞“凿空”以后直到元明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欧、非各国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中西...  相似文献   

17.
从中学历史教材谈“闭关”与“开放”张益仓为了说明对外开放与闭关自守分别给中国带来的不同结果,我将中学教材中有关的历史知识作些归纳与分析。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是最早跨越中国现有疆域而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突出一例。尽管张赛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许多史书中记载了张骞通西域、辟“丝路”的壮行。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长达十六七年的往返行程中,是否有遗迹或者实物之类留给后人,却见不到有什么记载,使后人不无遗憾。倒是不属于正史的地方志类著作和游记等野史作品中,从记述的字里行间还能够寻觅到张骞出使西域时的某个遗迹或者是某件实物的蛛丝马迹。近年来,笔者在编修地方志类书稿时,有幸阅读了一些旧方志类著作,在大型地方志著作《新疆图志》中,发现了关于《张博望侯残碑》的记述。 清代晚期,由新疆布政使王树柟等编纂,成书于清宣统末年(1911)的地方志书稿《新…  相似文献   

19.
张骞,博望侯,《汉书》有传。生当汉武之世,可谓得时矣。史载汉武“求茂材异等诏”:“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又云:“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知汉武之名言,然后始得理解张骞之为人。有人说:“汉武好大喜功,向西域及诸夷之扩张,实乃侵略掠夺,有何可取!”不知历代政治、社会在其各个阶段有其各种局限。何况汉代开通西域,收复诸夷,在经济和文化上之沟通融化,大有进步作用。苟如此,张骞之封博望侯,成为历史光辉人物,可无愧矣,故翦伯赞先生所作历史评论:“种族与种族之间的问题,不能从世界中孤立起来考察”,实为至理。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很早就开始发生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是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路线却一直没有概括性名称。1877年,柏林大学教授李希霍芬在他的地理学名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一名。丝绸之路的开辟,归功于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26年,张骞历尽艰辛,从中亚大夏(今阿富汗西北)返回长安。汉武帝从张骞那里了解到葱岭(今帕米尔)以西居然还有如此广阔富饶的西方世界,于是不惜动用数十万人在中国西部修长城,并在敦煌西部设玉门关和阳关。其目的无非是要隔绝羌胡,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正如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所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