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苏红 《神州》2012,(31):160-160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中解释词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主要用来推求语源、解释连绵词和解决文字上的通假问题。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通过采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来论证“因声求义”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从纵横两方面,通过与刘熙“声训”、王圣美“右说”及陈第、杨慎等的对比,系统论述了方以智“因声求义”的理论。认为刘熙“声训”基本上趋于泛滥,王圣美“右说”又走向偏颇,而方氏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则较为全面。且由于方氏有较深厚的古音学知识,故其“因声求义”的理论较前人为科学。进而认为方氏在古音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义反音亦反”辨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反音亦反”辨议陈伟武前人有“声近义通”之说,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大发现。事实上,上千年的传统训诂学一直在做着因声求义的工作,声近义通的道理,人们早已晓得,只是到了清儒才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罢了。声近义通,这个“通”,若包括同义相通和反义相通,那还较为客...  相似文献   

4.
词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关系是词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代语言学家都十分重视对音义关系的探索与研究,唐代初年名语言学家颜师古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其《汉书注、《匡谬正俗》等作中充分运用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方法来辨通假,推求事物命名之意,贯通异形词。其因声求义的观念是明确的,方法是科学的。可以说,颜师古的因声求义已开清代以声音通训诂方法的先河。了解并研究颜师古因声求义的实践与理论,对汉语词汇史以至中国语言学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儒王筠的《毛诗重言》是第一部系统专门整理与分析《诗经》重言的专著。该书体现的语言学思想主要有:第一,突破字形限制,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对重言与联绵词关系的再认识;第二,对“或体”“分别文”“累增字”等的看法。《毛诗重言》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对《毛诗》的重言的共时与历时研究有借鉴意义;第二,突破文字的局限,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学方法;第三,下篇“单字即同重言者”有开创之功;第四,对《毛传》、《说文》中有疑议之处有所阐发。其局限在于:第一,拘泥于《说文》;第二,词义分析与重言分类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6.
声训是一种很重要的训诂方法,也是探求词源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对于什么是声训,声训的范围、目的,各家看法不完全一致。例如,王力《同源字论》:“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1]张永言《训治学简论》:“声训又称‘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汉儒已广泛使用,但还缺少科学性;到了清儒,才以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音同(音近)义’的原理来研究训沽(明假借、溯语源、探义根、寻词族),取得很大的成绩。”[2]白兆麟《简明训诂学》:“因声求义,旧称声训或音训…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界的“非西方中心”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的《东方学》揭示了西方的东方学中长期存在的“帝国主义真相”.这就是通过对中国“特殊性”的考察来证实西方的“普遍性”和“中心位置”。以后,在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领域相继出现了被柯文称之为“中国中心观”的研究取向。本文认为,尽管有的学者受国际反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鼓舞,试图建立一个非西方中心的历史研究模式。但他们在力图把西方经验局限于“地方性”的同时,也否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共同规律。因此。要真正摆脱“西方中心论”和各种形式的“地方中心主义”,必须克服各种偏见,培养一种“非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8.
论洋务思潮的爱国主义蕴义周辉湘洋务思潮的爱国主义,既承继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宝贵遗产,又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古代不同的内函和时代特色,反映出近代意义民族主义的萌发和古老民族新的觉醒。一自强论是洋务思潮的主旋律。多年来,人们习惯于把“中体西用”看作是...  相似文献   

9.
张颖 《丝绸之路》2012,(16):78-79
《经传释词》运用声近义通、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注解了许多古汉语虚词。本文通过对其音转情况的考察,旨在探讨其"就古音以求古义"方法在虚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论证此书在虚词研究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六书故>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宋末元初学者戴侗《六书故》的用心之作,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收获。这是一部朴实求实的学术专著,学术评价全面,客观。其主要贡献是:系统揭示了《六书故》的文字排列体系;讨论了引用钟居文,唐本《说文》资料考释文字的问题;全面论述了《六书故》所提出的“因声以求义”的理论及其实践;分析了《六书故》的词义研究特点是。给人们重新认识,利用,也为编写科学的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字学史提供了主要的学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勇  张莹 《史学史研究》2024,(1):32-42+82
钱穆是民国时期研究古史地理成绩卓著的一位学者,在他长期的考地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探检古史地理的理论和方法,他把这一套理论、方法概括为“地名原始”“地名迁徙”“地名沿革”三原则、三通例,并自觉运用到古史地理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对于推动传统的舆地之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尤其是推动中国地名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受当时疑古思潮和中原文化中心说的影响,加之过分重视地名迁徙理论,泛用声训、训诂,缺乏对考古材料的关注,他治古史地理的一些结论不免会有诸多可商榷处。对钱穆治古史地理理论和方法得失的检讨和总结,既可加深对民国历史地理学的认识,也可为当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南补习 《攀登》2007,26(2):156-157
儒家文化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伦理中心主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升华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提升了儒家文化的“大公无私”思想和“义”“利”观。  相似文献   

13.
累有所值     
张悦 《南京史志》2010,(7):20-20
在一堵围墙的角落里,埋着一只瓦罐,瓦罐下面有一粒种子。种子每日昏睡,有一天,它听见“啪”的一声,声音清脆。种子问身边一只路过的小蚂蚁:“那是什么声音?”“噢!那是另一粒种子发芽的声音。”从此,这粒小小的种子有了一个要发芽的心愿,它想看看另一粒种子长什么样。终于,种子发芽了,“啪”一声冲破外壳,露出几乎透明的嫩芽。  相似文献   

1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俞正燮:“名者,文字也.”“古谓文字为名,北朝人犹守此义,屡见于《魏书》(癸巳存稿》卷十二)按:俞以“名”为文字之义在句中一以贯之,固然以曲代全,然以此义释“名可名”中之后一“名”字,义则甚合.“名”为文字,俞氏广引《文子》、《淮南子》、《周礼》、《礼记》诸书证之,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相似文献   

15.
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原有的翻译理念产生了质疑。解构主义主张意义是在对话中生成的.从而破除了语言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原作独白式话语。本文简要分析了解构主义影响下的“从独自走向对话”的翻译理念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时下学界对“疑古”思潮的反思,仍大多局限在“疑古”派的某些早期的观点和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破坏上。这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疑古”思潮,只是它的一个层面。本文认为,从《古史辨》第一册到第二册之间,面对考古发现和新材料不断涌现的挑战,“疑古”思潮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即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冲击到学术典范的建立,从而把它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人们观念中的“上古”。《古史辨》第三册反映了顾颉刚“疑古”方法论的逐步完善,回到文献考订后,“层累造成古史”理论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钱玄同是近代简体字运动最重要的倡导者,但这一观念的缘起应置于清末以来汉字拼音化改革的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作为拼音化之外的汉字改革的过渡,近代简体字运动的兴起,是改革者在面对拼音文字难以推行于世的社会现实面前,所做出的一种变通之举。至1935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在知识界的支持与运动下颁布简体字表,承认其在书写体上的合法地位,并试图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简体字。但另一方面,时人因立场和认知的歧异,对于简体字在文化和教育上的功用聚讼不一,难下定论。汉字改革是泥于古,还是合于今?推行简体字是便于民,还是害于国?在那个多种思想竞逐的时代,简体字运动及其争论凸现出近世中国语文改革中错综复杂的学人心态和社会世相。  相似文献   

18.
“历史”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于汉字“历”和“史”,汉字词组“历史”之字源、词源,及其意义之演变的考订,对“历史”的意义作了新的诠释。“历”字之初形初义,以足行经过禾间,表示有序有度的时间经过;“史”字之初形初义,以手持猎具表示事情。“历史”一词的初义,是历代史书;近代以来,发展出学问、教学科目、过去了的事情之过程等诸种意义。汉字“历史”一词,可以规范成为关于历史和历史学的恰切的文字表述,其所表达的时间、事情、空间和人的意义,已经大体上涵盖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这就为史学史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也包藏着建立汉字系统的历史学理论之深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对传统的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念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亨利·梭罗率先提出了其超验主义生态观.缪尔在继承梭罗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生态中心主义色彩的自然保护理论,对当时的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利奥波德则在对功利主义的保护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前两人的观点进行发展和完善,提出了著名的大地伦理学,标志着生态中心主义观念的最终形成.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对于推动美国人自然观念的变革和资源保护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释“铜”     
《说文》:“铜,赤金也.”所谓“赤金”,指的是金属元素Cu,亦即今语铜铁之铜.然此为晚出之义.博学如段玉裁、朱骏声尚且依《说文》之义为训,可见其古义湮没已久.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我们在这一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秦简《金布律》:“县、都官以七月粪公器不可缮者,有久(记)识者靡蚩之,其金及铁器入以为铜.”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