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溆浦是纪念屈原传统龙船的发源地。自屈原投汩罗江殉国以来,溆浦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都要举办"扒龙船"纪念屈原,2000多年来形成了延绵不绝、颇具地方特色的溆浦龙舟文化。  相似文献   

2.
屈原晚年在溆浦度过了他最后几年时光。溆浦的古老神奇和溆浦人的勤劳顽强为屈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他在这里先后完成了《涉江》、《离骚》、《天问》、《橘颂》、《山鬼》等诗篇的创作,寄托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溆浦这块神奇的土地成就了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3.
《天问》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部杰作,创作于屈原放逐时期。溆浦作为屈原的放逐地,其宗祠、庙堂中的绘制壁画以及民间"盘歌",对诗人的创作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无论从体例还是内容,《天问》与"盘歌"都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62年生命,大致可划分为春风得意、蹉跎岁月、人生升华三个阶段。溆浦,是屈原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站点。他最后的九年在这里度过,使他从殿堂走向了民间,接触了群众,熟悉了人民,并从民众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创造了楚辞,升华了自己的人生,成为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5.
李华章 《炎黄春秋》2002,(11):77-78
溆浦,古为楚地,位于湖南西部,沅水中游,是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流放的定居地。由于历史久远,硝烟散尽,人们对溆浦并不了解,说起溆浦,如闻“番外”一般。  相似文献   

6.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水经注》、《湖南省志》等史书记载、考古发现和屈原在溆浦的活动以及他的诗作《涉江》的描述,可以断定楚国黔中郡郡治就在湖南省溆浦县县城南的茅坪。  相似文献   

7.
古黔中即今湘西的沅水、澧水流域地区。约在宣王时,楚置黔中郡,郡治沅陵。在秦昭王三十年,秦取楚巫郡、黔中郡置秦黔中郡,郡治溆浦。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屈原于是年自沉汨罗。始皇二十五年,秦黔中郡被一分为三,至秦代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
溆浦,地处大湘西地区,位于怀化市东部、沅水中游、雪峰山北麓。是抗英名将郑国鸿、辞海主编舒新城、历史学家向达、我党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向警予的故乡。也是怀化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全县总面积3440平方公里,有整个湘西地区最大的河谷盆地。现辖8个办事处、43个乡镇,总人  相似文献   

9.
正我喜欢收集楹联,一见到那些内容好、书法好的楹联,就会拍摄下来。2010年3月,为了秭归凤凰山新屈原祠布展,我奉命去拍摄各地有关屈原的景点和遗迹。为此,我背着相机独自一人去了很多地方,但着重是去四个地方:一是屈原出生地——湖北秭归乐平里,二是屈原工作地——湖北荆州(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地),三是屈原流放地——湖南溆浦,四是屈原投江地——湖南汨罗。沿着屈原的人生轨迹一路走来,发现一些楹联堪称经典。现列举秭归屈原祠、溆浦屈原庙、汨罗屈子祠的主要楹联,以共赏。  相似文献   

10.
游国恩说:“屈子之居陵阳也,九年而不见召,故《哀郢》既念九年而不复,又叹一反之何时,于是浪迹江湖,纵意所之,转溯湖湘以入辰淑。”屈原约于顷襄王十一、二年时回到鄂。十五年,楚与秦、燕和三晋共伐齐,取淮北,楚、齐仇隙更深,无法再行弥合,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最后感到绝望。顷襄王为了消除联齐派的力量,便于十六、七年时,把屈原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地去。这里距齐更远,彻底切断了屈原和齐国的联系。他只得由鄂南行到  相似文献   

11.
屈原生平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一,屈原的被疏远及流放,和当时的外交环境有极大关系。楚国在与齐、秦邦交上结盟与断交的反复,决定了坚持与齐交好的屈原的命运。其二,战国时"士"的流动很正常,但屈原因为属于三姓王族,绝不能背弃楚国,所以无从选择离开,只能在放逐之地忧愤徘徊。其三,屈原自沉汨罗江除了殉国的意义之外,也是一种复杂思想的表达,屈原自己代表火、光明、希望,而水则代表着那些覆盖美政理想和纯洁精神的冰冷现实。屈原除了殉国也是殉于他自己近乎完美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2.
向孜 《神州》2013,(4):175-177
高山号子是一种原生态的劳动号子。它广泛存在于溆浦及其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高山号子也是较强的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的有机结合,也是音乐美和劳动美的和谐统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本文将以湖南省溆浦县高山号子为例,详细介绍探析其独特之处,挖掘其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文化,从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秦的“统一天下”和屈原的“反秦并楚”二者正相矛盾,这矛盾如何解决? (河南商邱谢集中学姜乃端提问) 秦的“统一天下”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这种进步意义表现在:融合七国人民,成为一个民族大家庭;开拓边地,确定广阔疆土;消灭内战,发展经济文化;驱逐匈奴,减少异族威脅。为广土众民的祖国打下基础,为中国民族的富强独立提供条件。这种意义,我们是从历史的发展上来认识理解的。  相似文献   

14.
郭献文 《沧桑》2011,(1):69-70
屈原投江的秘密,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屈原为什么投河自尽,其目的是什么,死前作了哪些准备,进而论述屈原为何选择五月初五日水死诸事,作了论证,解答了几个悬题。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反秦王朝斗争研究综述吴仰湘秦汉之间的动荡历史,实际包括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两阶段。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和继之而起的六国亡秦活动,可以合称为“反秦斗争”。由于这场斗争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史学界对它进行了充分研究,成果很多,但近来对此未作专题介绍。鉴此...  相似文献   

16.
今日牢固的"屈原爱国"观念既非自古已然,亦非迟至抗战时期才形成,事实上要复杂得多。清季,以"忠君"为主题的传统屈原阐释逐渐动摇,新的民族主义阐释与构成其合作、竞争方的自由主义阐释开始形成,前者促生了最初的"屈原爱国"观念。新文化运动时期,经过两种新阐释共同从学理上对"忠君"的系统解构,以及民族主义阐释对"爱国"的建构,"屈原爱国"观念真正确立并逐渐传播,但尚未获得各方的足够认同,知识界中自由主义阐释甚或一度超过民族主义阐释。九一八事变后,一些自由主义阐释者改变态度,不同程度地转向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阐释终在全面抗战时期压倒其他阐释而渐成主流,"屈原爱国"从之前作为少数精英的新创思想走进了生活世界,成为一种制度性、风俗性和常识性观念。该观念自产生三四十年后便迅速发展为主导观念,正是一个从个人阐释发展为公共阐释的过程,表现出复合性发展等鲜明特征。前后的"屈原爱国"观念虽能作如此统称,却并非"不变的常数",后期便在对外指向的"爱国家爱民族"之外,增添了对内指向的爱人民、反独裁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矗立于连云港市孔望山秦东门广场的"秦东门"城雕,巍峨壮丽,气势磅礴,且寓意深刻。"秦东门"意即秦朝东大门。关于"秦东门"的专门性研究并不多见,如杨秀春主要对"秦东门"城雕的结构和状貌进行了描写,历史内涵涉及较少,文字简短[1];张向冰主要从"秦东门"的位置和历史样貌两方面,对"秦东门"进行了简要概述[2];彭云对"秦东门"的地理位置和面貌作了简要分析,并认为"秦东门"是一片地理区域[3]。另外有不少研究涉及"秦东门",  相似文献   

18.
正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史载,目睹秦始皇出巡的大阵仗,楚名将之后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草莽刘邦放话:"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项刘先后起事反秦,秦亡后爆发楚汉战争。项羽图诸侯霸主,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虽勇冠三军却兵败垓下;刘邦欲一统天下,兼收并蓄、知人善用,最终以弱胜强统一中华。  相似文献   

19.
王继云 《神州》2011,(21):92-94
"他是本土文化的领军人物,他是当代的‘保尔’。38载文学创作之路,成就他一生的传奇。他用身残志坚书写了人生壮丽诗篇,他用通透心灵破解千年离骚,他用只手弹奏出时代最强音。""感动溆浦人物"评委会颁奖辞如是说。这位"感动溆浦人物"就是溆浦县文联原主席、"独臂作家"舒新宇。虽然他身有残疾,但凭着顽强的毅力,书写出了自己  相似文献   

20.
票据史话     
正秦半两钱:从秦惠文王二年初(公元前336年)起算,至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很广,东起山东、江苏,南抵广州,西至河西走廊,北达内蒙。甚至到达了辽东半岛。可以说,秦半两钱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史记·平准书》载:"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