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根據"張之洞檔案"中所藏電報、信件,全面考察張之洞與楊鋭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這一考察揭示晚清從甲午年(1894)到戊戌年(1898)的政治内情。最晚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起,楊鋭即常住北京,充當張之洞的"坐京",爲張之洞提供政治情報並辦理各種交待事務谖煨缱兎ㄆ陂g,張之洞給楊鋭下達了大量的指示,並在楊鋭被捕後積極進行營救。本文還證明孔祥吉發現的"百日維新密札"的作者不是李焜瀛(符曾),而是楊鋭。  相似文献   

2.
茅海建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83-232,401,402
本文描述張之洞的情報網絡在戊戌政變前後的表現。張之洞在京的政治情報網絡,除了前文提及的楊鋭外,還有在京的至親至朋,因故入京的湖北官員也充當了他的臨時探員。此外,張之洞派其親信趙鳳昌坐鎮上海,另在上海、天津雇傭了專門的情報員。從張之洞與他們之間的密電往來,可以看清當時的許多政情與輿情。  相似文献   

3.
陸德富 《中华文史论丛》2015,(1):391-395,404
新發現的張之洞約寫於光緒二十年初致王懿榮信札,透露了張之洞籌劃慈禧六十大壽貢品的一些想法,可爲茅海建《張之洞的别敬、禮物與貢品》一文的補充。  相似文献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藏有"張之洞檔案",共計四百九十二函,二千餘册,還有大量的散頁。其中一部分關於戊戌變法。筆者閲讀後,感受到了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中有一册李景銘收藏的《張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屬類》,其中有張之洞之子張權,之侄張檢、張彬由京中發來的密信,揭示出戊戌變法中的許多鮮爲人知的核心機密。本文介紹這批密信,並結合"張之洞檔案"中的親筆電報,予以背景的説明。本文是系列"張之洞檔案"閲讀筆記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5.
《時務報》是戊戌變法期間最重要的刊物,張之洞因汪康年而與之關係甚深。當康有爲有意將《時務報》改爲官報以歸梁啓超掌控時,汪康年在張之洞的支持下,將之改爲《昌言報》,企圖以《時務報》的"空名"給康有爲。本文根據"張之洞檔案"中的大量電報、書信,揭示了這一過程中的種種内幕,展示了許多以往不清楚的細節,並由此引發關於"百日維新"命運的思考。本文還集中地考察了張之洞與黄遵憲之間的關係,並説明黄遵憲政治地位的盛衰與張之洞甚有關聯。  相似文献   

6.
<正>《宋史·職官志八》(下簡稱《宋志八》)"合班之制"載真宗咸平四年(1001)楊億上疏(中華書局點校本,頁4003—4007),點校本據《武夷新集》校正四條,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增訂本)》(下簡稱《補正》)又據《武夷新集》和《歷代名臣奏議》補正九條,其中猶有可商可補者。《宋志八》載:"尺籍  相似文献   

7.
茅海建 《中华文史论丛》2011,(3):221-311,0,3,394,395
本文詳細敍述了張之洞與陳寶箴自光緒十二年(1886)至二十四年的交誼,説明陳寶箴是張之洞志同道合的僚屬和政治盟友,且在學術思想與政治思想上大體一致。張之洞對《湘學報》及湖南維新運動的干預,陳寶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兩人共同上奏了廢八股的科舉改制奏摺,暗中有抵制康有爲學説之意。陳寶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爲將《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並在變法最關鍵時刻提議召張之洞入京,主持朝政。由於御史黄均隆的不實彈章,慈禧太后誤以爲陳寶箴曾保舉康有爲而將之革職,張之洞根據陳寶箴的請求,保全了長沙試辦的保衛局。  相似文献   

8.
河西僧人楊琏真加是元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聲勢顯赫一時。過去我寫過《略論楊琏真加和楊暗普父子》(以下稱《略論》),對他的活動有所論述。近年元代佛教史的研究,有新的進展。學習中外學者的論著,有一些體會,願對上文作一些補充。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中日學者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通過對國内外所藏十數種《唐會要》鈔本的核查與比對,繼以考訂與分析,從闕卷補撰、闕目補撰、增目補撰、闕文補撰、條文增補等五個方面,揭出清人整理《唐會要》時增補的若干内容。這些内容並非王溥《唐會要》原文,需要引起學界同仁的注意,不可輕易視之爲第一手原始資料而加以引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陸胤新著《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以來,已引起一些關注與討論。①尤被人稱道的是書中呈現的溝通文史的努力與成績。楊國强先生序其書,謂由文字"受到打動的"是著者"出自中國文學專業而沉潛於晚清史事,並在後生一輩裏少見地能够進  相似文献   

11.
茅海建 《中华文史论丛》2011,(4):299-339,396,397
本文根據"張之洞檔案"中的若干機密文件,揭開戊戌前後諸政事的內幕:劉坤一查辦張之洞被彈劾案,容閎、李提摩太、劉鶚在戊戌前後的表現,張之洞與李鴻藻的關係,岳州自開通商口岸,張之洞與日本政界聯手驅逐康有爲出日本,獎勵廣東紳士"報效"逃亡西安的清廷以及廢黜"大阿哥"溥儁等事件。這些雖非重大的政事,但對戊戌前後的清朝政治起到了相當重要或非常微妙的作用。本文分上下篇刊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介紹"張之洞檔案"中有關别敬、禮單與貢摺等材料,具體說明張之洞支付别敬、贈送禮物與進呈貢品的情況,並由此觀察晚清上層社會的日常生活,觀察晚清上層社會的腐敗速度與程度。本文以極大的篇幅介紹張之洞向慈禧太后進貢,尤其是慈禧太后、光緒帝逃亡西安時期的情況。張之洞雖是清流出身,但到了此時,仍不免須花費很大精力和財力來辦理送禮與進貢;而他的禮物與貢品中,竟有相當部分是書籍與文具,依舊顯露出其書生本色。  相似文献   

13.
徐暢 《中华文史论丛》2021,(4):141-164+403
弘農楊氏是通過移居都城實現"中央化",涉足科舉實現"官僚化"的中古世家大族之代表。入唐,楊氏越公房的後人數代同居於長安坊里,形成靖恭、新昌、修行、永寧四坊望。本文梳理了文人官僚白居易與長安新昌楊家的交往,兼及其與同坊官僚的交遊;復原科舉官僚在新昌坊私人空間的宴集,並發掘其社會文化内涵;相比與靖恭楊家的姻親,同居一坊的地緣因素,成爲聯繫白居易與楊於陵家族的紐帶,甚至左右了他們的政治立場與仕宦前景。由此個案可見唐中後期清流文化籠罩下,都城科舉官僚聯繫渠道之拓展,及對新社會流動規則之主動接納。  相似文献   

14.
《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3期茅海建宏文《張之洞與陳寶箴及湖南維新運動》讀來酣暢淋漓。頁257注②引張之洞致鄒代鈞信云:"弟重回鄂渚,虛度陶陰,建樹無能,補笡乏術。"陶陰,《漢語大詞典》(11)頁1044釋爲"猶言魯  相似文献   

15.
蔣金式(號弱六)的杜詩之論,是楊倫《杜詩鏡銓》重要的參考。通過文獻稽核、梳理,釐清蔣氏之生平、著述,以及他對楊倫杜詩學術研究上的影響,可知其批注以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爲底本,其研究性情、詩法並重,尤其注重結合自我人生閲歷和感悟去深化詩歌文本研究,此特色在楊倫《杜詩鏡銓》中得到延續。  相似文献   

16.
弘農楊氏是中古時期的著姓。本文搜集北魏時期楊氏家族三十八方墓誌,通過對楊恩墓誌的考釋及楊播家族前後期墓誌世系的比對,發現楊結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並非虛構。楊播家族譜系的建構當在太和年間定居華陰前後完成,並將楊震作爲有明確世系次序的始祖,不存在所謂的曲折與反覆。楊播、楊鈞兩家在楊震、楊4)之間的世代次序方面存在不一致的現象,直到北周武帝時期,楊鈞家族的楊濟墓誌所載世系"追平"了楊播家族。長時段觀察,北魏隋唐時期,弘農楊氏對祖先譜系的建構僅存在橫向層累的現象,而且多次建構。據墓誌記載的世系考察祖先譜系時,應注意辨別墓誌與史籍兩種文本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17.
張維玲 《中华文史论丛》2012,(4):89-121,387,388
本文討論在南宋施行近一個世紀的太學考試制度——待補。首先釐清宋人使用"舉人"一詞的語境,再將待補制度置於南宋士人不斷增加的時空環境,討論"混補"爲何無法施行,而必將被"待補"取代。其次,透過討論待補法制定前,朝臣對太學補試的歷次爭論,理解待補法制訂的邏輯。認爲待補法不但解決了混補制下應考士人過多的問題,並藉由與地方解試結合,一把機會開放給少數未能通過解試的舉子,同時試圖網羅各地人才。嘉定以後,南宋政府不斷對待補法進行改革,努力從制度層面解決問題。從大學考試制度切入,可知南宋已沒有獨立於科舉之外的官學教育體系。  相似文献   

18.
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楊復編纂《祭禮》文本,也是研究朱熹及其弟子禮學思想的重要材料。該書因年代久遠,有殘損缺頁之處,而馬端臨《文獻通考》的禮制部分基本抄録了楊氏《天神》、《地示》、《宗廟》、《百神》諸篇,可供考訂佚文之用。本文試圖據《文獻通考》對《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進行1佚的同時,總結歸納馬氏吸收楊書的體例,並對兩位學者編纂禮文的體例、思想試作比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對新見天寶六載(747)的《唐景龍觀威儀檢校修功德使田尊師墓誌銘》的詳細考釋。誌主田僓是唐玄宗崇道運動的親歷者,深度參與了當時的許多重要事件。例如,他曾奉敕前往嵩山置立中嶽真君祠,這就補齊了我們之前五岳真君祠研究的一個缺環。他還曾擔任玄宗在宫中舉行的三元齋的高功大法師,又奉敕前往東岳投龍、去老子故里設齋醮,還負責前往終南山尋找玄宗夢中所見的老君真容。除了景龍觀威儀的身份之外,田僓還兼任了驪山太玄觀的上座及檢校修功德使。他甚至還是楊貴妃受籙的度師,這不僅説明楊氏當時絶非"衣道士服"那麽簡單,而且她所受的"三皇寶録"更刷新了我們對唐代《三皇經》命運的認識。可以説,這方墓誌爲我們理解盛唐道教提供了寶貴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衛青傳》:"青嘗從人至甘泉居室,有一鉗徒相青曰:‘貴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無笞駡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王先謙《漢書補注》引沈欽韓曰:"人奴,謂衛媼本主家僮也。"楊樹達《漢書窺管》曰:"母爲家僮,青無自言之理,沈說殊戾人情。按上文云父使青牧羊,牧羊奴虜之事,故青云爾。《公孫弘傳贊》云‘衛青奮於奴僕’,亦謂青身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