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火葬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在西南民族中,火葬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西南的许多民族仍以火葬为主、如藏族、彝族、羌族、布朗族、拉祜族、纳西族、门巴族、普米族等。怒族、哈尼族、瑶族等,不久之前还流行火葬。壮族虽以土葬为主,但对某些死者仍实行火葬;傣族僧侣实行火葬。故研究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三大系统。两个阶段:一,部分土著民族的固有葬俗,始出现于先秦时期;二,在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禄丰火葬墓及其青花瓷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盛行火葬,过去有人对此作过一些调查发掘工作。1973年,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发现了不少火葬墓。墓地主要分布在禄丰县城西北25公里的黑井公社石龙镇后山,约有火葬墓四百座。  相似文献   

3.
火葬习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朝廷的禁止等因素,火葬没有在全国普遍流行,虽然如此,火葬仍不失为我国传统的葬俗之一。本文就江南地区一度流行的火葬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我国有关火葬的记载可追溯至商代。“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祭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用焚人来祭神求雨,称为燔祭。这可说是火葬的一种渊源。殷墟卜中也记载了焚人的祭祀活动,“尞,使人于岳,人若,今雨。” 春秋战国时代,沿习用人燔祭。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  相似文献   

4.
辽上京城周围是辽代火葬墓最为集中的地区,仅以近年来出土的带有墨书铭文的若干骨灰匣或匣板为例,说明辽晚期上京周围火葬情况.火葬墓主多为佛教僧人,但也有部分为上京衙署官员及平民.墓主几乎全是汉人,契丹人极少.这充分说明契丹人统治下的辽上京人口仍以汉族为主体,可窥见当时汉人的社会地位及崇佛风尚.  相似文献   

5.
火葬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在火葬的墓葬礼仪中,一个重要明显的区别于其他葬式的特点就是火的使用,现在能够观察到的火葬墓均掩埋于地下,且基本属于一次葬、二次葬的范畴。东北地区的火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焚烧一次葬的尸体,二是焚烧二次葬的骨骼,本文将重点分区讨论东北先秦时期的火葬墓情况,东北地区的火葬墓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东半岛和吉林中东部地区,纵观前人研究文章,有关于火葬墓的研究仅停留在文化谱系或者墓葬结构等方面,而对墓葬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以及火葬墓分区此类问题上关注较少,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军 《文物世界》2012,(3):26-28
我国传统的丧葬,土葬较为普遍。但在宋金时期,我国却盛行火葬,而且,这种丧葬形式一直持续到元代。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15《火葬》中指出:“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据伊沛霞在《宋朝的火葬》和韩森的《宋代的买地券》两文中的估计,当时全国的火葬在10%.30%之间。而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宋金时期火葬亦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7.
亚东葬俗     
亚东,藏名桌木,意为险峻谷,位于喜玛拉雅山南坡。亚东地势北高南低,全县自帕里向南延伸,呈北宽南窄的条形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与西藏其它地方不同的丧葬习俗—火葬。据当地的人讲,由于亚东群山环抱,很少有秃鹫下来,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选用火葬。火葬,在亚东藏族中是一种高级的葬法,由于葬法在群众心目中地位很高,所以其仪式也比较隆重。现根据所见所闻对亚东丧葬的过程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李伟敏 《考古》2012,(5):65-73,109
北京地区发现的火葬墓属于辽、金、元、明、清等时期,这些火葬墓在构筑材料、形制、葬具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墓主有汉人,也有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火葬墓较为盛行,明朝时期有所减少,至清朝时又有所增加。火葬习俗的变化与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统治者对火葬的态度及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辽代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北京地区陆续发现了40余座辽代火葬墓,其形制可分为土圹砖室墓和砖石混筑墓两类,以圆形为主,墓主人多为汉人。北京地区辽代火葬流行主要受佛教影响,同时亦与契丹人的火葬风俗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甘青地区先秦时期丧葬习俗多样,火葬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代对火葬就有记载,如《墨子·节葬下》~①、《列子·杨朱》~②、《荀子·大略》~③、《吕氏春秋·义赏》④等。甘青地区的寺洼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火葬墓实例,是将人骨火化后放入骨灰罐埋葬。~⑤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论述西北的火葬是羌族的习俗,~⑥火葬墓纳入二次扰乱葬,~⑦认为火葬是巫师、长老等阶层的专属葬俗~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茂汶羌族自治县元、明时期的石棺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6月,茂汶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去该县三龙乡进行民族调查时,在该乡河心坝寨发现了一种火葬墓,并清理了已暴露的两座残墓。1984年4月,县城近郊前锋乡上南庄村民傅树清在挖屋基时,又发现火葬墓多座。我馆工作人员闻讯赶赴该地并清理了其中三座,另外又采集到八件火葬墓出土遗物。现将清理情况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12.
丧葬习俗的地理学研究——以西藏天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我国主要有5种丧葬形式-土葬、火葬、塔葬、水葬和天葬,大部分民族采用火葬的形式。藏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在丧葬习俗上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90%以上的藏族同胞接受天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神奇的经学传说是天葬在西藏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天葬节约土地,净化环境,保护资源,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特殊意义,应予以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省禄丰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釉附加堆纹带盖火葬罐(编号为L0028),1996年5月出土于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的一座火葬墓,此墓由6块砖拼砌而成,其中一块砖用朱砂题有“天运宣德四年五月”的券文[1],宣德四年即1429年,因此这是一件难得的纪年火葬罐。  相似文献   

14.
王建宁 《神州》2011,(23):181-182
新时期宝鸡地区火葬制度实施面临困难,老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新居民往往坚持土葬、抵制火葬。这不仅与宝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宝鸡地区的丧葬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国孝道传统、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建宁 《神州》2011,(10):181-182
新时期宝鸡地区火葬制度实施面临困难,老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新居民往往坚持土葬、抵制火葬。这不仅与宝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宝鸡地区的丧葬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国孝道传统、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随着各地宋辽西夏金火葬墓被不断发掘,徐苹芳等学者率先对宋元火葬展开专门研究,六七十年代,日本、美国学者也屡有成果问世。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社会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发生了较大转变,这推动了学界对宋辽西夏金火葬习俗的研究,在仪式和墓葬特征、区域分布、社会经济文化与宗教信仰、国家制度与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多有斩获。  相似文献   

17.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县境内,散居着一支勤劳、勇敢而又古老的民族——藏族。解放前,这支藏族曾被称为“西番”。明代时,由于当时的冕宁城周围,“环而居者,皆西番种”,故冕宁又被叫作“宁番”。说明他们进入当地的历史至迟当不晚于明初。在葬俗上,这支藏族由长期实行火葬并盛行用石板筑墓,以后直到清同治、光绪前后,在邻近汉族的影响下才陆续改行土葬。因此,留下了许多明、清时候的各种形制的火葬石板墓。这对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石棺葬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闫红贤 《文博》2022,(2):41-47
火葬墓是陶寺文化较为特殊和少见的埋葬现象,它并非晋南地区的文化传统,而是“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常见的葬俗。从龙山时代开始,“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强势兴起,中原与“边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火葬墓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入晋南地区,是陶寺文化葬俗多元化的表现之一,也是“中心”与“周边”文化交融和人群变迁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丧葬观念及文化传统的差别,火葬墓并未被陶寺人群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9.
泉州、南安发现宋代火葬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年至1974年底,福建省泉州市文管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在泉州、南安先后发现和清理了四座宋代火葬墓。一、1974年10月泉州市城东公社前头大队社员在桃花山罗钟东北的山坡上,发现宋代火葬墓一座。墓室系砖石砌成,椭圆形,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代的火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发现了很多火葬墓,时代都是属于十一世纪以后的。从火葬墓分布地区的广泛上来看,当时火葬是很普遍的,在葬俗上是个很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有它的社会背景的,但也不可忽视了它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当时火葬有两种方式,很多人在引证史料时,未加区别,混为一谈,因此在解释这一考古现象上,便得不出正确的推断。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略加探求,其间舛漏尚多,敬待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