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浩 《沧桑》2010,(2):234-234
学术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实际是社会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表现。学术腐败定义比较宽泛,主要是指违法、违纪违规和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腐败"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全世界学术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月23日,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透露,他和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学术批评网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等人明确商定,今年3月15日,他们将联合国内100至150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著名教授联名发出倡议书,呼吁从2006年起,高校教授(研究员)不能剽窃抄袭,不能发生学术腐败,一旦有发现学术腐败者,教育部和学校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否则,所有签名教授集体辞去教授,只履行教师职责。很多人对杨玉圣的学术能力很不屑,理由是他热衷于办学术批评网;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3.
1940年成立的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为学术奖励制定了相对完备而严格的规则与流程,并不断完善与修正。1941-1948年共举行了六届学术评奖,有218件作品获得奖励,54件作品获得奖助。这些作品的最终获奖,经历了专家审查、学术审议会小组审查和大会最后选决三道程序,以杜绝现实政治与意识形态及其他因素对评奖的侵扰。评选规则虽然存在没有遵循回避原则、没有匿名评审等缺陷,但是评审专家和学术审议会委员们以学术良知弥补了规则的漏洞,无论是评奖过程还是评选结果,都体现了以学术为标准的评选准则。学术审议会的学术评议也体现了学术独立于政治、学术超越政治的原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学术批评丛稿》和实话实说——兼谈学术书评的开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安年 《史学月刊》2001,(1):143-149
《学术批评丛稿》是青年学杨玉圣同志的一部兼有学术论和学术评论的论集,集自始至终贯穿着实话实说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健康的学术批评,需要有求索真理、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和学术公正的精神。当前中国的学术书评数量上亟待充实、书评队伍需要扩大、书评质量有待提高、书评气氛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5.
陈寿学术造诣颇高与其师承渊源有密切关系。他师从谯周 ,近承秦宓 ,远绍任安、杨厚 ,颇有渊源。在陈寿的学术生涯中 ,其同门师兄弟、同僚、乡贤均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的学术渊源正折射出当时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6.
新旧中西的冲突:关于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祥森 《史学月刊》2003,(10):98-1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悄然进入一个范式大转变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社会和学术双重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学术规范大讨论。在讨论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术从业者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就学术规范的内容及其体系结构、学术规范的作用与功能、学术规范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等重要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学术规范讨论,既是社会转型期新旧中西冲突和学术范式转换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识。  相似文献   

7.
2008年的明史研究,在以往研究所得成果和所示思路基础上,又有显著推进。其论述不仅有就传统学术课题展开的新思考,也有顺应改革开放三十年需做学术总结的专论;新材料的发现及运用,也多有所见,且能收补充旧识、增益新知之效。在研究中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多种方法的例子不少,思路力求多样;有学者还能运用中外多种文字于研究中,尊重已有见解,并拓宽视野鞭辟,再行开掘和深入。整体上看,2008年是明史研究学术成果和学术规范俱见进步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学术批评丛稿》是青年学者杨玉圣同志的一部兼有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的论文集,文集自始至终贯穿着实话实说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健康的学术批评,需要有求索真理、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和学术公正的精神。当前中国的学术书评数量上亟待充实、书评队伍需要扩大、书评质量有待提高、书评气氛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中国仿效西方建立起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体制,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和学科体系,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想,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近年来,人们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较为关注,但也出现了“褒奖有加而分析不足”的偏向,将当时有限的、相对的学术自由加以夸张、美化,对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机制缺乏深入理解,对民国学者的成就及其局限缺乏理性分析,进而得出了不少错误结论。这种偏向无疑是需要加以纠正的。如何看待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如何把握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原因?为此,本刊专门约请了五位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这些文章,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为理论指导,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审视民国学术发展状况,着力探讨制约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机制及其影响,分析民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轨迹及其总体特征,以期对民国学术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0.
许红珍 《沧桑》2010,(2):236-236
学术评价,涉及对学术人才、学科发展、学术成果、学术机构的业绩、水平、研究能力和综合实力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与学科的设置、研究机构的建撤、课题的立项、科研经费的投入、研究人员与教师职称的评定、  相似文献   

11.
清华国学研究院(1925-1929),是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涌现的一个著名学术机构。与同时期其他国学机构相比,清华国学研究院既有援引西学,重建现代学术体系的一面;又有继承儒家教育理想与治学路径,结合西方知识工具,致力于阐发传统学术之特质的一面。因此,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建制,学术社群的治学精神,皆有其鲜明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在武汉举办纪念辛亥革命逢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自1961年始,至今已举办4次。十年一度的以纪念为依托的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已形成蜚声海内外的学术品牌,同时也清晰地折射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半个世纪以来辛亥革命史的学科发展,固然因为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具有巨大的魅力,但更与这四次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这四次深具典型意义的讨论会管窥学术会议与学科发展之互动关系,或可为学术史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食货》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货学派”在30年代史坛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目前对食货学派的研究甚为寥寥,但取消食货学派,20世纪中国史学史将是残缺不全的。本试图对食货学派的学术倾向、学术价值进行宏观考察,开掘其学术内容,以期对食货学派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学术社会史根源于中国文化精神和推进学术史研究的内在需要,旨在超越学科畛域,从社会史视角研究学术的衍生、传播和兴替。学术社会史采用实证方法,多维度地研究学术与社会之间的互缘、互动,重视学术史的民间脉络和变易性,将研究重心从学术的思想史、观念史转向社会史。研究学术衍生的家族环境,学者的交游、结社,尤其是学者的情感及心态史,仍然是学术社会史的重要实践路径。学术社会史显示了方法论自觉,裨益于拓展、深化学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西学移植与中国现代学术门类的初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玉河 《史学月刊》2001,(4):96-101
晚清时期西方学术各门类传入中国后引起中国传统学术门类分化。中国人所接受的西方学术门类体现出明显的“移植”色彩。西学的传入不仅使中国缺乏的学术门类得到“移植”,而且也促使中国固有学术门类内部的变化,中西学术被整合在一种新学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新式学会的基本功能,是增进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学会、期刊与年会,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学术体制:有学会必有会刊,有会刊必有年会。学术社团之建立及其活动,学术研讨会之举办,为中国现代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近代学科是新式学会创立和发展的基础,新式学会是伴随着西方近代诸多新学科在中国的引入而逐渐建立并发展的;同时,新式学会又反过来促进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新式学会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之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学科的确立及学术发展。学术团体数量之增多,是学术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学术团体活动的频繁,是学术活跃之重要标志。故学科、学会与近代学术发展呈现出互动多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乾嘉汉学治学宗旨是由文字音韵训诂入手以寻求经书义理。但汉学家对这一宗旨的理解并不一致 ,学术实践的途径亦有差异。考察其代表人物戴震、阮元各自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 ,比较二者的同异之处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汉学治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陈祖武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清代学术史研究,这部爬梳和总结有清一代学术发展历程的《清代学术源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无疑将成为此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该书上溯明代,下迄民国,于一代学术观澜索源。  相似文献   

19.
浅论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由于作为综合研究的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年龄尚轻 ,其研究领域呈高度广泛性 ,各个研究领域的资料信息来源与分布呈严重不平衡性 ,以及大量资料信息呈“非原创性” ,这个拟建中的学科尚处于“嫩稚”的发展阶段。缺乏原创性资料信息的成果较多 ,阐述和分析有粗糙化倾向 ,理论建构薄弱 ,研究手段滞后。在这种情况下 ,应加强资料信息、理论和手段方面的创新与互动 ;在鼓励高水平成果的同时 ,宽容地评价来自不同层次的有一定创新的成果 ;加强同行间的学术评价及其机制的探索 ,避免质量认证手段的简单化、绝对化与概念化倾向 ;不提倡片面的逆向学术批评方式 ;增强学术合力和学者“共赢”意识 ;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风气  相似文献   

20.
《民俗研究》2021,(2):106-114
《民族艺术》立足于"多民族、大艺术、跨学科"的办刊理念,坚持"发表最新学术成果,展示一流学术水准"的办刊宗旨,倡导"有学术而无学科限制"的办刊定位,通过"有特色而无传统限制"的栏目设置,组建"有学问而无学术界限"的作者群,妥善处理与相关学科的学术关联,关注传统文化艺术,总结中国经验,突显实证式研究的学术风格,以最新学术成果引领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在众多学术期刊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别样风采,构建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学术平台,呈现出具有中国原创风格的新时代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