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剑雄 《史学月刊》2008,(6):113-120
1867年,京剧传播到上海,迅速盛行,成为晚清上海城市流行艺术.戏园观剧是上海市民闲暇生活重要部分,捧角和玩票也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消遣;京剧女伶滥觞于上海,女伶登上城市戏剧舞台是晚清上海女性解放的重大成就;京剧及伶人与晚清上海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京剧被赋予启迪民众的重任,伶人被视为教育民众的大师.以京剧为经纬可以勾勒出一幅晚清上海社会色彩斑驳的图画.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教育总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梅 《民国档案》2004,6(2):61-66
江苏教育总会是辛亥革命时期推动上海和江苏地区光复的主要社团之一,在辛亥革命前的晚清政局中,是立宪运动的领导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赞成共和,附从革命,参与上海光复和江苏独立的革命活动,同时其附从革命又表现了一种从权应变色彩。  相似文献   

3.
孙桐生作为晚清蜀中著名教育家,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与师教,入仕前的从教经历与教育实践,培养了他做人与做官的优秀品质.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个优秀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思想基础;为官后的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与勤政爱民,是他作为教育家“身教”之典范与作为政治家正直之标杆;晚年主讲绵州治经书院,讲经、论道、治学、育才,“左绵学风为之丕变”。孙桐生著书立说。以进步的教育观念、独到的教育思想及其突出的教育实绩.为晚清蜀中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武装根据对敌政治工作方针,开展了以培训敌工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育活动,在部队、学校和总部建立短期和长期的日语培训组织,形成了面向部队战士和培养初、高级敌工干部的系统、科学的日语培训机制.这一教育活动培养出一批敌工干部,有力提高了对敌宣传、俘虏处置、反战活动开展、敌情调研等工作的成效,为中共抗日武装的敌军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持和人力支持,成为中共军队外语教育直接服务对敌斗争的典范.敌工日语教育是中共军队外语教育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共军事教育中开创了日语专业乃至外语专业教育,开辟出一条战争环境下军队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为中共军队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时期,在社会形势转变的压力下,晚清政府不得不在官立学校中开设外语教育,以满足外交、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外语教育经历从无到有,其教学模式也在摸索中逐渐发展成熟,本文从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初探清末民初时期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1937年,日本疯狂地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为维护民族的生存,中华民族掀起了抗日的热潮.但在抗战期间,中国始终存在着一个为数较大的汉奸队伍,高级汉奸中留日出身者居多.这主要归咎于晚清社会的失序和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而对中国留学教育中的阴谋.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新疆外语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繁荣和曲折发展三个阶段,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使新疆的外语教育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但是却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外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甲午陆战的失败是晚清陆军军事教育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汲取了甲午陆战失败的教训,陆军军事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无论是陆军军事学堂的数量还是教育人数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熊月之晚清上海崛起了一个新型文化人群体。与传统士大夫比起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较新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有较好的西学素养,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除了诗云子曰、孔孟程朱之外,对天体地球、五洲万国、声光化电一无所知;有比较相...  相似文献   

10.
宦应清是晚清贵州先贤,爱国人士,终生从事教育和报业,对早期的国民教育事业和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志文献·学校考》汇集了4000余部历代方志学校类文献,即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类编方志学校史料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详细了解各地兴学办校的历史过程,还可以看到从古代到近代,政府和乡绅在普及教育和传播文化方面的积极投入,尤其是清末民初社会变革时期,教育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初等教育真正开始成为一种普及式公益事业。综观不同时期的方志学校文献,这一变迁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2.
李欣榮 《中华文史论丛》2011,(3):101-129,391
清末修律中關於"無夫姦"的思想論爭頗爲激烈,引起朝廷、督撫、資政院以及報刊傳媒的廣泛關注。論辯雙方甚至人身攻擊,並各引外援,組織政黨,可謂清末思想變遷史上的難得案例。不過既存研究往往囿於傳統"禮法之爭"的論述框架,過於强調西方法理和中國禮教競爭的一面,忽視中與西、新與舊等因素其實可以並存於同人同事。論辯雙方在很大程度上分享着共同的思想資源。時人積極參與討論,其旨趣也往往不在法律本身,而是關注時政和國家的未來。其中的收回法權問題始終制約着論辯雙方的思路,禮教的地位因爲可能影響到國權而受到質疑,對於五四時期的思想道德革命不無引發之功。  相似文献   

13.
乾隆三十二年,清廷在漠北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地设立官学,要求蒙古王公按季入班学习,后改为一年六班,每年选取二十余人,学习内容为满蒙文翻译、法令、办事程式和礼仪等。该官学不在清朝学校系统内,不分等级,不考核,不参加科举,无专门教习和统一教材。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官学脱胎于蒙古王公在衙门的值班制度,是值班制度的副产品。清朝在科布多设立官学的目的是让各部王公入班帮助参赞大臣处理事务,顺便学习满蒙文翻译和起草文件,以更好地协助参赞大臣,进一步在中央边疆治理中发挥作用。至清末,因清政府财力吃紧,再加上官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被裁撤。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前清遗老圈生存心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的前清遗老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散居各地又相对集中于天津、青岛、上海等地。他们保持着前朝遗民特色的生活方式,避免于世俗接触、交往,同时,还想得到世俗的认同。作为落后保守的象征,他们与整个社会潮流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5.
上海拆城案是在清末自治运动兴起、城市商业发展、与租界竞争以及城墙自身功能消退的背景下进行的。该议案从提出到最终执行,几乎经历了整个清末民初自治的全过程,其间经历了前期激烈的争议和后期犀利的施行阶段,形成了"拆城以利通商"和"保城以卫家园"对立的两派。拆城派大多属于商人领袖,具有新学背景,而保城派则主要是拥有传统功名的地方士绅。在两派激烈的争论过程中,随着时局的演进,保城派逐渐由强势转为弱势;反之,拆城派由弱转强,从而完成了上海地方精英内部的新旧群体权势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现存于安徽档案馆和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清末上海德安押当票是现今留存下来极为少见的典当业当票之一,对于典当业的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它真实地记录了押票及当票的格式和内容,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典当业类型之一的押业经营特点,同时也能说明典当业的经营状况及其与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晚清财政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财政史研究是晚清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十年来,学术界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晚清财政状况、财政收支、财政制度等方面,在论和资料整理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学们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着笔,对晚清财政状况进行了宏观考察。财政收入研究侧重于外债、关税与厘金,而对外赔款仍是财政支出研究的热点。财政制度与体制方面,学界论述较多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问题。至于财政思想,学们对重要人物的财政思想研究较多,对总体性财政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此外,他们还对太平天国政权的赋税制度与政策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清末至民初各种大众媒体关注女子解放问题,不仅全方位抨击当时为女子学校教育兴起造成困难的缠足风俗,帮助广大妇女解放双足,并积极报道西方女子的学校教育情况,大力提倡新式女学,为女子学校宣传助威,还利用舆论的力量逐步推进女子学校教育的合法化、正规化。大众媒体的宣传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铺平了道路,对女子学校的教育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9.
吴凤霞 《史学集刊》2005,(1):94-100
金代建国之初,文化教育较为落后。经过几位君王的努力和两次大规模的兴学,到金代中后期,探索出多民族国家发展教育的新途径,汉、女真两套学校教育系统建立并完备起来。金代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颇具特色。其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当时文人和后世学者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龚书铎 《史学集刊》2005,2(3):90-96,25
清代理学沿承宋、元、明,但有自己的特点:一、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可寻;二、学理无创新,重在道德规范;三、鸦片战争后,理学受西学冲击,既抵拒又有所会通;四、宋学、汉学虽存门户之见,但也兼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