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杰兄比我年长10多岁,且又是国内外知名的张学良和抗战史研究专家,我仍然愿意以“兄”称之。中国传统中文雅的学界和喧闹的江湖称呼是一样的——区别是学界称“兄”,江湖称“哥”或“大哥”而已。这样称呼他是我的一种攀附心理在作祟:他的学问,有那么多他写过的书在那儿摆着,称他为“兄”,自己岂不也可划入学界?幸好,赵杰兄还很江湖,在一片“赵教授”、“赵主任”的称呼声中,还能容忍我这个在学界本不入流的小字辈的放浪。  相似文献   

2.
回忆龚育之     
张化 《百年潮》2014,(6):22-27
龚育之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是国内外著名的党史大家。在中央党史研究室许多人习惯地称他“老龚”,很少有人称“龚部长”、“龚主任”。我也和大家一样,对他不称头衔,而称“老龚”。如今,老龚离开我们已有七个年头了,  相似文献   

3.
且读王小波     
初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死。他死在1997 年,死后,他的夫人写了一篇悼文,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说他的生命像樱花,说他带给了她幸福的二十年。我很好奇,便问母亲:“王小波是谁?”母亲连连摆手:“那个人的书你看不懂的。”我那  相似文献   

4.
晚年的毛泽东有位鲜为人知的“管家”。毛泽东时而称他“同志”,时而称他“我那盏不灭的‘灯’”。他姓吴名连登,江苏盐城人氏,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管家”,陪伴着毛泽东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直到1976年9月将领袖的遗体护送到人民  相似文献   

5.
张传厚 《纵横》2009,(12):24-28
新闻界的老报人也许还记得南京报坛有办报兄弟俩,哥哥张友鸾曾在多家报社任过总编辑,后自办了《南京人报》,报界习惯称他为“张大先生”。弟弟张友鹤在南京创办了第一家晚报《南京晚报》,人们称他为“张二先生”。他们是我的伯父和父亲。  相似文献   

6.
1944年.毕业即失业,处于困境中的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漂洋过海到达东瀛,去广岛文理科大学任教。这是我们校长的推荐,他称我为“高才生”哩!这也是我帮一位在日本执教的同窗好友一点忙,因他有重要的家事,亟待回国解决,求我代他教课,可短期亦可长期。那时我是“待业青年”,25岁,“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相似文献   

7.
孙正荃 《文史天地》2002,(12):17-18
六年前,贾植芳八十寿诞时,复旦大学和上海作协曾为他隆重举办过一次庆祝会,主流媒体轻轻松松把一顶桂冠送给了这位老人,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老战士”,对此,他当时便不无感慨地说,“无产阶级战士”与“无产阶级敌人”原来只是一步之遥呵,可惜,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再去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战斗”了。  相似文献   

8.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语流传已久,它包含着外省人对湖北人的善意,亦有些无可奈何的嘲讽。但湖北人绝对不认为“九头鸟”是恶名丑号,你称他为“九头鸟”,他坦然受之,并有几分自得。“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大有楚君“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遗风。在湖北人心目中“九头鸟”是刚强、机智的性格化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最火的谍战剧《潜伏》播出之后,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引起人们的关注,剧中“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的真实人物就是我的堂叔李俊才,至今仍健在,他是我父辈中最小的堂兄弟,我称他“六叔”。  相似文献   

10.
林东海 《世界》2006,(7):44-49
一、“激烈地打着回旋”“我都六十岁啦,不会胡说八道,你放心!” 1975年春,有一天我从国务院文化组回人文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井同志办公室汇报情况,他笑嘻嘻地说了这么句话,似乎是想多听一些“内情”,又似乎是想让我吃定心丸。“我知道,老社长。”我虽然称他“老社长”,但他绝不是以领导者身份同我谈话,没有丝毫的官架子。记得此前他曾和我聊起访日时,按日本的习俗,同日本朋友一起洗澡,都脱得精光,以表示坦诚相见。我明白他讲自  相似文献   

11.
丁锐 《文史天地》2010,(1):28-30
作为澳门博彩业的龙头老大,何鸿燊曾被对手嘲笑:开赌场的不会赌博。他也曾笑言:人们都称我为“赌王”,其实我并不好赌。除了偶尔打打麻将和下下象棋外,从不上赌桌赌钱的何鸿燊,是如何把他的赌业王国管理得井井有条如日中天呢?那是因为:他把人才当成了一生最大的“赌本”!  相似文献   

12.
坚持“薄利多销”政策有人称他是“商圣”,有人称他是“价格屠夫”,更有人称他为“资本高手”。无论是哪个称呼,一个初中都未毕业的莽撞少年,竟在短短十几年里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商业神话。黄光裕,这个从潮汕走出来的“平民首富”带给人们无数好奇。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期间,涌现出众多文武兼身的先烈。当时与孙中山齐名的黄兴(克强),是军事行动的重要指挥。为革命工作需要,他的行踪,很带有点神秘色彩,他是神枪手,从海外南洋进出大陆几十次,甚至还乔装过“和尚”呢! 我国现代大画师齐白石在其“自述”一书中,谈到他壮年时在桂林与一姓“张”的“和尚”邂逅相遇的趣事: 有一天在朋友那里,遇到一位和尚,自称姓张,名中正,人都称他为张和尚,我看他行动不甚正常,说话也多可疑,问他从哪里来,经何处去,他都闪烁其辞,没曾说出一个准地方,只是吞吞吐吐“唔”了几声,我也不便多问了。他还托我画过4条屏,送了我…  相似文献   

14.
我所认识的文博大师沈从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劫后相逢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天,我遇到暌违多年的沈从文先生,赶忙主动打招呼。哪知,沈老居然先道出了我名字,称我为老同事。我异常惊讶,叮嘱他注意身体,说揪出“四人帮”,有很多事情等着您去做,并告诉他我在区政府工作,沈老有事尽管说,我一定帮忙。沈老颔首示谢说,“四人帮”  相似文献   

15.
贺大姐贺捷生,是开国元勋贺龙元帅的大女儿. 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是1959年的夏天,我去青海省省城西宁市,看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母亲的老上级和老战友——时任中共青海省省委书记、青海省省长的袁任远. 袁任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党内外都尊称他为袁老.他年长我母亲,我称他为袁伯伯,称他的夫人、时任青海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的周雪林为袁伯母.我在袁伯伯的家中住了些时日,一天晚上闲谈时,袁伯伯问我:“贺老总的女儿在民族学院工作,你想不想去看看她?”我当即表示愿意.  相似文献   

16.
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美,是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至上追求。2006年10月6日,他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正式开馆,90岁的他亲昵地称它为“我最亲爱的小女儿”。  相似文献   

17.
张复 《百年潮》2010,(12):40-46
1920年10月,张申府和李大钊等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曾不乏幽默地称他为“我的顶头上司”。然而,似乎多数青年人没听说过这位“大人物”——张申府。  相似文献   

18.
一周人物     
李阳下一个疯狂的地点会是哪儿?教堂吗?清真寺吗?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皈依佛教,成为方丈释永信的俗家弟子,法号“延依”。宣布皈依后,有人翻出他以前的微博,2011年,他说“我打算信仰和信奉伊斯兰教”,2013年则称“我不信仰任何宗教”。  相似文献   

19.
垂钓寒山湖     
天台有个寒山湖,许多人未曾去过,甚至未曾听说过。 为什么要称寒山湖呢?这是因为中国白话诗的祖师爷——寒山子曾在这一带徜徉而得名。寒山和国清寺僧拾得被清雍正皇帝御封为“和合二仙”,成为天台山“和合”文化的代表。在天台有一段广泛传诵的寒山与拾得对话“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相似文献   

20.
周蓉 《世纪》2023,(3):64-68
<正>1983年1月30日,我的爷爷、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周恩霔先生离世。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平日他称我“蓉蓉”,偶尔称我“小蓉”。除了5岁那年到北京我父母的工作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生活过一年之外,我9岁以前基本上是在爷爷身边度过的,对爷爷的感情非常深厚。每当我整理爷爷遗留给我的周家家谱、先人的画像,他的书法作品、古籍、照片、信件等资料时,都感到自己走进了爷爷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理解也随着岁月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