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系中华体育的霍英东霍震霆父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在“文革”后期听说香港企业家霍英东的名字的。熟悉霍先生的朋友告诉我,霍英东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出身贫苦,现在已是香港巨富之一。他爱国,对祖国体育特别关心。他讲义气,对朋友一片忠诚。在国际上许多体育组织限制其会员与中国运动员比赛期间,霍先生身为香港足球总会会长,不顾国际足球联合会的限制,亲自率队回内地比赛。港英当局视这位“亲共分子”若眼中钉,处处刁难压制,这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2.
沃夫 《神州民俗》2008,(4):48-49
2006年年底,霍英东先生去世,霍家后人请来几位高僧为这位“慈善商人”做法事.超度他去极乐世界。其中一位藏传佛教活佛,近日却驾临广州,为众多信众祈福。 他就是佐钦才仁拉加仁波切。  相似文献   

3.
外界普遍猜测,在霍英东的子孙里,最可能为其圆南沙梦的就是霍震宇。但霍英东好友何铭思对此似不以为然:“唔系你交俾佢,但就可以做到(不是你交给他,他就可以做到)。”相比绯闻轶事不断的霍家第三代,霍家的第二代公子们一向比较沉稳扎实,其中三子霍震宇最为低调。被外界形容为“性格温和、少言寡语”的霍震宇以前受到的关注并不多,但父亲霍英东的辞世与其未完成的南沙开发梦一下子把他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相似文献   

4.
正1988年我受霍英东基金会委托,担任课题组组长,主持广东番禺南沙开发可行性研究。1994—1996年,担任霍英东基金会南沙办事处副主任和南沙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司董事长为霍英东先生,副董事长为番禺市委书记梁伟苏,另一位副总经理为番禺南沙开发区副主任周剑辉),有幸参与南沙开发前期工作,感受霍英东先生南沙开发的家国情怀。霍英东先生一生对国家贡献良多,南沙开发,为今天的南沙自贸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其一生中对国家  相似文献   

5.
这位83岁的老人,他经历了怎样的风流?他有怎样丰富的内心?而他的晚年又有如何的不忍与叹息? 10月31日下午1点15分,运载霍英东灵柩的专机缓缓降落于香港国际机场。警方仪仗队护送覆盖着国旗的灵柩运上灵车,驶往北角香港殡仪馆,走完霍英东在香港的最后一程。尽管,魂归故土的现场被记者们围得水泄不通,镁光灯还在不同的角度闪动着;尽管,人们还在讨论着治丧委员会的名单,还在猜测下葬的地点;但很快,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又会重归秩序。如同“全国政协副主席”,“爱国商人”,“红色资本家”  相似文献   

6.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霍英东博士,是从香港贫困人们的最底层,历经艰辛,拼搏奋斗,获得成功,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企业家。外国列强霸占香港的历史,给霍英东的生活和心灵留下了无数的创伤和苦难。虽然他个人的事业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但这并不是他追求的最终目的。他从青年时代就崇敬为中国独立和强大而奋斗的革命先行者,像孙中山、廖仲恺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每时每刻都企盼着祖国的强大和富裕。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久有报国之志的霍英东,也只能在体育等领域尽自己的努力。他为恢复中国在世界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从70…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31日8时30分,霍英东的灵柩车从协和医院南门缓缓驶出,径直开往首都机场。此时,一架专机已等候在那里,准备载他返回香港。这是老人的遗愿。  相似文献   

8.
霍英东,一位起于赤贫的巨富,一位传奇的商业巨子,一位倾力回报社会的慈善家,一位心系祖国的爱国者。他走了,带着不能目睹2008年北京奥运的遗憾。仅以此文,送别这位将永垂青史的老人。  相似文献   

9.
草堂随想录     
朱子青同一位狐仙交上了朋友。他同朋友们经常邀请狐仙举行诗文酒会,狐仙每次都来。他能说会写,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一次,朋友请狐仙现形,让大家见识见识。狐仙说:“你们想见我的真形吗?我的真形怎么让你们看呢?你们想见我的幻形吗?既是幻形,见与不见又有什么不同?”大家还是缠着他。他说:“你们想象中,我是什么样子呢?”一人说:“应当是须眉皆白的长者。”话音刚落,大家马上见到一位皓首白眉的老人。一人说:“我想你该是一位仙风道骨的人。”于是老翁立刻变成道士。又一人说:“我看应当是星冠羽衣的仙人。”于是他又变成一位…  相似文献   

10.
刘坚 《文史月刊》2002,(3):14-15
2001年11月8日,是徐向前元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他表示深切的怀念。中央军委对他的一生有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虽然不在他身边工作,但从阅读的许多史书中了解到,特别是我本人在同徐帅的接触中,他的言行使我深受教育和启迪。这里仅举两例表达我对徐帅的崇高敬意。  相似文献   

11.
1959年夏天,得知郭沫若要来河南视察文物工作,省文化局局长陈建平通知我代表省文化局到安阳迎接,并全程陪同他在河南视察。对于我来说,郭沫若的名字在建国前就如雷贯耳。我少年时代就读过他的文章,知道他在“中国文学二十选”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1953年我参加文化部、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2.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农业部,我们竟见到一位操着一口地道陕西腔的当地人。我好奇地问他在哪里学的汉语,他兴奋地告诉我,他是“老陕”,住在“老陕村”——“坎不陇”,从小就会说中国话。  相似文献   

13.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14.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有许多纪念文章和活动,其中有一篇文章说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中只有“惟一”一位参加过长征。我清楚报纸上所指的人就是我父亲汪锋的老战友贾拓夫伯伯,他跟随红一方面军走完了全部长征。但“惟一”两字我不敢苟同,据我所知,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中最起码还有两个人参加过长征:一位是张德生伯伯,他随红四方面军进行了长征。另一位就是我的父亲——汪锋,他随红二十五军进行了长征:但他的长征只有“半个”,并且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革命者的长征,一个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相似文献   

15.
王炽(1836-1903年),字兴斋,云南省弥勒县虹溪镇人。他是云南近代史上民间金融机构——“同庆丰”和“天顺祥”的创始人,又是云南有名的商家,还是一位爱国者,对云南乃至中国经济发展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在151年前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10名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惟一人选的中国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三代一品红顶商人”被称为“钱王”。  相似文献   

16.
追忆谢兴鹏     
老谢是我去年8月在北川讲课时认识的一位学者。他叫谢兴鹏,年龄已近六十,因此我叫他老谢。“5·12”大地震之后,多方联系都无他音讯,十分着急。“老谢,您在哪里?”我经常在问。昨晚收到北川县委宣传部长韩贵钧的短信“老谢遇难了,真可惜啊!”我大脑轰隆一声,真不敢相信,原来打给他的电话通往了天堂,哪有应答?  相似文献   

17.
王文泸先生退休后,在一次盛宴中,我真挚地向他敬酒:“我很庆幸自己在王总手下干活。一位下属,如果遇上一位政治上不甘寂寞的上司,那可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他会不断地追求所谓的政绩,会想着法子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会把下属折腾得生不如死。”他笑着回应:“我也很庆幸咱们在一起共事。如果一位上司遇到一位政治上不甘寂寞的下属,那也是倒了八辈子霉  相似文献   

18.
麻星甫 《纵横》2010,(9):26-28
谷景生是位久战沙场、屡立战功的将军,我与他相识是在1985年,“一二·九”运动50周年纪念之际,当时他代表亲历者在会上讲话,经“一二·九”运动时女一中中共党支部书记乔韫文(乔彬)同志介绍,我与他相见,并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1944年.毕业即失业,处于困境中的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漂洋过海到达东瀛,去广岛文理科大学任教。这是我们校长的推荐,他称我为“高才生”哩!这也是我帮一位在日本执教的同窗好友一点忙,因他有重要的家事,亟待回国解决,求我代他教课,可短期亦可长期。那时我是“待业青年”,25岁,“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相似文献   

20.
晚年的毛泽东有位鲜为人知的“管家”。毛泽东时而称他“同志”,时而称他“我那盏不灭的‘灯’”。他姓吴名连登,江苏盐城人氏,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管家”,陪伴着毛泽东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直到1976年9月将领袖的遗体护送到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