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晓  杨敏 《丝绸之路》2012,(4):80-83
中国武术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向中国强烈渗透的文化背景下,研究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秦英君 《史学月刊》2007,3(1):49-55
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的科学和技术向近代的科学和技术转变,是在西方科学文化影响下完成的。这一过程亦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中,不同人物对接纳西方科学文化有或深或浅的解读,其中,“道器”与“体用”的文化认知模式是近代中国人解读西方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斌 《沧桑》2009,(3):87-8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文化也随之发展。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何,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本文从中国特色出发来研究我国的现代文化发展方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正确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冲突,树立国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4.
陈丹 《攀登》2005,24(4):108-110
中西方经济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其传统文化基础差异显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强调对立,中国提倡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主张竞争,中国倾向谦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以集体为本位。  相似文献   

5.
从洋务运动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逐步推进过程。这一过程的演进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也体现了五四前近80年间中国近代文化变革和转型的历史逻辑,新文化运动正是这一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科学"的旗帜,在思想文化领域吹响了反封建的号角,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从而以其所独有的时代价值确立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在得天独厚的南粤大地上,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岭南文化中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思想文化,都打上了浓重的华侨文化的烙印。对于它产生的故土一方,华侨文化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品格,无论在思想、商业、饮食、建筑、语言文字、民俗、艺术、教育、工业文化等方面,都对传统岭南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思想文化的影响由于华侨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因此成为最直接接触西方,学习西方的中国人群体。与广东本土相比,华侨更"得风气之先"。当中国面对西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拉开了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序幕,他与之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由此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诸如语言学、地理学、数学、天文学、美术等传入中国,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也流入欧洲。这一段中西文化在平等地位上交流的历史,倘从世界史范围内加以考察,将因其辉煌而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寻回文化的自信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高层面,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成功转型。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应该批判性地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排斥和文化崇洋都会损害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文章以西方速食文化为例,探讨了我国如何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在后五四时代提出了一个众皆关注的问题,即在西方文化已成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日渐边缘的中国文化如何"翻身"。其方案是先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并有所修正,然后以批评的态度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但困窘的是他发现那个想要翻身的文化已经失语,不能自我表述。同时,文化翻身的实践还面临着"中国文化"和实体"中国"之间的紧张。北伐前后梁漱溟走入乡村,或是翻身之路由虚入实的自然发展。他进而提出"向东走"的口号,似乎放弃了西化之路。但整体看,梁漱溟的思路更多是过渡时代里一种涵容世界与中国的天下论述,即不仅效忠自己的国家,还负有对世界的责任,在此进程中重构一个可以自我表述的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11.
车振华 《民俗研究》2006,(3):222-226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儒道互补,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又富于浓厚的道德色彩,信奉的是伦理中心主义,因此伴随着儒家思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中一切精神层面的东西都蒙上了伦理的色彩,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以中国古代较早传入西方并引起很大反响的文学作品为例,如《好逑传》,之所以能得到歌德的好评,就是因为它以才子佳人的故事演绎了儒家“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思想,富有东方道德的浪漫色彩。而《赵氏孤儿》除了与西方文学相类似的“复仇”主题外,其中蕴含的“忠”、“义”观念也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因为深深浸淫于儒…  相似文献   

12.
丁希勤 《丝绸之路》2009,(22):99-100
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呈现国际化趋势,如何正确对待国外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设计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设计师在设计中忽视或照搬传统文化元素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探讨、挖掘传统文化,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本土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使之成为国际性设计语言,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中国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从而使我们的设计在国际上拥有独特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张磊 《旅游纵览》2013,(9):266-267
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从古传承至今,对中国社会的变更,对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汉字思维是意象的,设计思维属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在汉字思维的影响下呈现出包容、兼并、诗意的特点,它不但对设计的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设计过程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中国文化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多元一体文化,而其中的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则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结合的文化,也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结构。由于中国文化随  相似文献   

14.
黄佳明 《沧桑》2010,(4):179-180,253
完全成长于开放时代的当代青年,他们对西方节日的推崇和对传统节日的冷落,一定程度反映了国民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及观念层面上分析传统节日式微的原因,并对"洋节"热现象作针对性透析,以此提出,只有融合西方节日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因素,才能寓教于节,实现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焦天龙 《南方文物》2008,(3):101-107
文化概念在西方考古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副有.再到被扬弃的变化过程。在当代西方考古学中,“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风格”(style),“认同”(identity)。“族群”(ethnicity)等概念成为西方考古学者分析考古材料区域特征的主要术语。这些术语被用来探讨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和社会界限。与欧美考古学相比,中国考古学界虽然有关于文化因素分析的探讨,对文化概念本身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争论,并完全错过了西方考古学过去三十年来有关风格的大讨论。西方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扬弃过程值得中国考古界深思。  相似文献   

16.
康晨 《神州》2013,(4):7-7
中英两国在实证文化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与英国都是从经验出发,而英国得以发展成为唯物论,实证主义,而中国只停留在经验层面,说教礼仪之风兴盛。本文从英国文学名著《哈姆莱特》与中国古典名著的对比中,得出此结论。  相似文献   

17.
赵浩男 《区域治理》2022,(3):217-220
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是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移民文化交织的产物.开平碉楼集防洪防涝、居住、抵御外敌于一身,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功能上的逐步优化,而且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成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性.开平碉楼既是中国传统碉楼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又是西方文化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的...  相似文献   

18.
吕文增 《神州》2014,(8):196-197
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共同规则的制定,宪法则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规范。西方国家的立宪进程深刻影响了宪法理念的演进,民主、法治、人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等的这些西方宪法理念植根于西方社会,这些理念的产生和实践绝非朝夕可成。中国自清末以来,颁布了诸多的宪法和宪法草案,但西方那套宪法理念和精神却未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也未走上宪政之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性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移植西方的那套宪政规则绝不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文化软实力、文化人民性、文化自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理论层面诠释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文化人民性的实质和具体表现,指出了文化自信的持久性和基础性;在政治层面指出了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文化人民性和文化自信的现实必要性;在实践层面提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人民性、增强文化自信的方法措施。从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哲学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张丽丽 《沧桑》2010,(2):12-13
中国政治文化是在中国这个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转型期的今天,中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多元并存格局,即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主导,两种亚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外来政治文化对主导型政治文化产生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