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0,(43):10-11
如果不是最近的那场骂战,我大概不会去看周立波的微博。 虽然后来更多被提及的足“网络公厕论”,但最初的引爆点大概是那两条说上海火灾的微博。周立波同时做了两件在网络世界不受欢迎的事:表扬政府的“快速反应”和说自己“真的、真的、真的很难过”。前者被骂献媚,后者被视为煽情,引起了网民对另一位曾经含泪的上海人的联想。  相似文献   

2.
“海派”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初近百年内在上海兴起的绘画流派。在以往诸多“海派”专题研究中,由于对“海派”含义理解的不同,在“海派”一词的解释上也产生了歧义,并由此引出对该派画家成员、创作活动、艺术风格的不同诠释和介绍。有的将“海派”视为地域性的画家群体而非风格相近的绘画流派,如劳继雄、徐伟达在《近代上海地区的绘画流派》一文中论述:“统称近代上海地区的绘画为一个‘海派’,这只是指作者的流寓与同乡关系,并不能指各种画派,即使各种画派中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也只能是时  相似文献   

3.
海派,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词。她与京派相呼应,构成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两大体系。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英荟粹之地,其生存、发展也必然打上“派”的烙印,上海博物馆以独特的存在方式表现出浓郁的海派风格。一、博物馆是大学校博物馆是什么?三性二务,孰先孰后,争来争去,悬而难决。上海博物馆的同志肯定地回答:博物馆是大学校,是以文物标本为教材,以陈列室为课堂,对全民族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审美教育及自然知识教育的社会大学校。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教育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便是上海博物馆全部工作的主体指导思想。它体现了“海派”观念。二、全方位教育博物馆是大学校,她面向全社会,以全体人民为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和谐  相似文献   

4.
上海天钥桥路汇南街清末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扇套,其用色少、素、精,均折射出朴素化的融入,不乏为西方构图意识在中国刺绣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论海派 (下)     
四、海派绘画之商业性上海作为近代远东最大的国际商业都会,繁华而至于畸形发展,也同样为“橐笔来游”的书画家提供了很大的商机。画家为了市场而不得不卖画,同时,市场以其需求也造就了不同的画家。事实上,各省书画家之来上海,目的是为了“避难海上”,同时也是为了谋生卖画、这已不是什么秘密。1876年《沪游杂记》卷二(葛元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海派”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原为“海派”开创者的赵之谦属不属该派却成了问题。有人认为,赵之谦不是寓沪画家,极少到过上海,与“海派”名家直接交往也不多,其画风主要融入书法、篆刻之法,与典型“海派”画家的师承、画风、格调亦大相径庭。因此,他不属“海派”,而是另创了“金石派”。本文从“海派”属于地域文化类型的流派概念出发,对上述三方面疑点进行论析,最终认为赵之谦还应属于“海派”,只是他为“派中之派”的“金石派”之代表画家。  相似文献   

7.
岑其 《收藏家》2005,(8):65-73
“五四”运动高举着“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向封建文化堡垒发动了猛烈地进攻。影响所及,中国现代美术在新旧势力的较量中艰难起步并迅速发展起来。民国初年,由于清王朝的没落和“四王”主流派画家“摹古”、“复古”之风的影响,中国晚清的画坛出现了萧条、冷落的局面, 道路越走越窄,内容越来越空洞虚妄。这时的上海画坛,却出现了破格创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上海是新文化引入中国的主要途经。五口通商后,上海从小镇迅速发展成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不少江南地主及大户人家迁移到上海租界。这样上海又成为各种思想交汇  相似文献   

8.
张健 《东方收藏》2022,(8):50-53
王一亭为“前海派”(1)后期的一名绘画健将,又是一位买办实业家及艺术的资助者,被郎绍君亲切地称之为“美术文化人”。20世纪20年代,“前海派”绘画的发展陷入困境,而王一亭则斡旋其间,为海派绘画的发展寻到了新的出路。本文正是以此为着眼点来展开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已经入秋,但酷热仍然让人们在心中默默地诅咒。在持续至9月的异常高温里,上海人固守着这座城市传统的秩序感。西藏路西侧的过街天桥下,蜿蜒排出一条将近200米长的队列,近千名老人和妇女等候着领取一家药店免费发送的两包一周用量的消渴茶,那是一家药厂推销糖尿病患者饮品的促销活动。  相似文献   

10.
所谓海派     
  相似文献   

11.
所谓海派     
在试图描述上海这个城市的微观状态——旧外滩、陆家嘴;老克勒、新人类等等——的过程里,我们发现一种宏大而无形的城市精神影响着这里的一切。但是,身在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似乎对此浑然无知甚至故作不知,仅仅是夹杂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被动前行。当然,这种现象远远不止发生在上海。城市的积淀固然有其美好的一面,但糟粕也混杂其中。是不是应该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知道城市生活中扬弃的尺度?所以,虽然同行嘲笑这个话题的老旧,但我们还是选择上海,把它作为一个标本,重新审视在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晓光 《东南文化》2003,(4):58-63
19世纪以来,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上海,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城市,商品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活动相继活跃起来,上海的画坛也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大批文艺家纷纷涌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上海画坛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画家队伍。他们根据买画者的需要,以新颖的绘画技法和审美  相似文献   

13.
2004年瀚海秋拍,胡也佛一幅不到六平尺的《巫峡云涛》拍出了50.6万元的高价。此后胡氏画价节节攀升。  相似文献   

14.
<正>海上画派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封建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衰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进,中国绘画从封建文人的遣兴自娱逐渐面向商品社会,从过去的"孤芳自赏,清高自居"走向社会市场的需要。因此,海上画派画家的作品摒弃了过去文人士大夫那种过于疏冷、淡泊、含蓄的意境,汲取了徐渭、陈淳、石涛、八大、扬州八怪等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以清新明丽的色彩、通俗的艺术语言,在视觉感官上迎合广大人民所喜好,取材于平常生活,符合一般市民的审美情趣,形成亦  相似文献   

15.
正近代海派绘画的勃兴,有着多重多样多种的原因。海派绘画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和进步,追根溯源,与晚明时期崛起的徐渭、陈洪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晚明是海派绘画的奠基时代,徐渭、陈洪绶是海派绘画的奠基人。徐渭、陈洪绶的画风奠定了近代海派绘画的基调。尽管徐渭、陈洪绶在近代高歌猛进,但晚明画坛真正呼风唤雨的主角、大腕,无疑是倡导"南北宗论"的董其昌。  相似文献   

16.
忻臣 《文史天地》2005,(12):1-1
旧时有这样一副颇为著名的对联: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完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这副对联富于哲理,且十分通情达理。其中将“淫”视为万恶之首,“孝”为百善之先,并分别以“论迹”和“论心”考察之,于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已经入秋,但酷热仍然让人们在心中默默地诅咒.在持续至9月的异常高温里,上海人固守着这座城市传统的秩序感.西藏路西侧的过街天桥下,蜿蜒排出一条将近200米长的队列,近千名老人和妇女等候着领取一家药店免费发送的两包一周用量的消渴茶,那是一家药厂推销糖尿病患者饮品的促销活动.绝对看不到其他城市容易出现的喧哗和拥抢,他们只是彼此悄声议论,把酷热置之度外.从这里向南看出去,淮海路高架桥上的车流与太阳的白光交织起来,是一个典型的气象"热岛".这是9月6日的上午.早展出版的《东方早报》第一版赫然写道:"今日37度上海高温再破记录".除了气象条件,文章指出:"有专家表示,汽车尾气、空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使中心城区的温度比郊外的气温高了3-5度."  相似文献   

18.
无论如何,大都市的另一种额外魅力,乃是透过她的转变,人们可以依恋地回望她的过去。 ——[意]卡尔维诺 已经入秋,但酷热仍然让人们在心中默默地诅咒。在持续至9月的异常高温里,上海人固守着这座城市传统的秩序感。西藏路西侧的过街天桥下,蜿蜒  相似文献   

19.
廖媌婧 《神州》2012,(15):69-69
作为城市文化集中代表的媒介,“东方卫视”对自身理想化的表述和定位在上海的历史性文化语境下困惑和摇摆着。东方符号的强调离不开西方话语的表述,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特征的彰显不能否认对其他地域文化的“盗猎”,“东方”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含义让这个省级卫视如履薄冰。本文借以东方卫视的频道定位讨论“海派文化”空间认同的构建以及其本土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释“论”     
释“论”姚萱,郑林啸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云:“论书策,论述自己的见解于书册。”此处有几点可疑:一,“论书策”当是述宾结构,郭注释为动补结构,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