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花"是我国首先创烧的一个品种,是对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用名称。它以钴金属做呈色剂,是我国传统的釉下彩装饰。从十四世纪以来,就深受国内外欢迎。青花瓷器以景德镇窑的制品为代表,在该窑各种制品中,它的沿烧时代最久,产量最大,也最具  相似文献   

2.
1964年出土于保定市永华南路的一个元代窖藏,现藏河北省博物馆。此瓶高51.5、口径6.6、底径14.5厘米。瓶身呈八校形,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八棱云纽盖。胎质坚硬厚重,釉色白中闪青,身绘青花海水及火焰纹,海水中用留白手法饰游龙四条,肩及腔部饰如意形云纹,内绘青花花卉、凤鸟及怪兽。器形挺拔俊美,纹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此瓶之所以为青花瓷中的精品,一是元青花瓷数量有限;二是梅瓶多为圆形,象这样的八棱状甚为少见;三是元青花瓷中的装饰技法…  相似文献   

3.
青花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花瓷器为釉下彩,着色力强,呈色稳定;青花釉色为白地蓝花,显得明净、素雅,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习惯;青花瓷器原料丰富,制作工艺简单,易于推广。由于有上述优点,青花瓷器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一直延用至今。明代烧造青花瓷器取得了重要成就,尤其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胎釉精细,青花颜色浓淡相宜,品种丰富,纹饰优美,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青花瓷器烧造史上的黄金时代。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现青花瓷器窖藏,  相似文献   

4.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早期白地黑绘的装饰技法对我国陶瓷烧造产生过重要影响,到了近代,传统的白地黑绘被青花和五彩取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磁州窑彩瓷。五彩是近代磁州窑装饰技法的一种,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技法工艺对近代的陶瓷烧造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磁州窑五彩瓷器的梳理来一窥近代磁州窑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高晓然 《收藏家》2015,(2):19-26
壁瓶,又称挂瓶、轿瓶,多为尊、瓶、壶、罐等器的一半缩样制作而成,前面凸起,背面平坦有凹槽及圆孔以便悬挂。壁瓶主要用于插花,作为居室内外的装饰。从现有资料来看,唐代时已出现陶瓷壁瓶的雏形,但主要是作为一种盛水或酒的器具。宋代壁瓶基本定型,并具备了悬挂  相似文献   

6.
正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及青白瓷与彩绘瓷之后一朵盛开的奇花。元青花的成功烧造,把瓷器的装饰工艺推进到釉下彩时代。元青花以瓷胎细腻洁白、布局主次谐调,纹样流畅精美,色彩幽箐明艳,白地蓝花明净等特点,自创烧后便深受世人喜爱,既是达官显贵追逐收藏的珍品,也是元朝政府赏赉、外贸的重要物品,广泛流传至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1985年9月和1992年,在萍乡市福田乡硖石村和  相似文献   

7.
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釉下彩的瓷器。由于它的色调和纹饰美观大方,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直到现在仍在继续烧造,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花的制作方法是先在预先制好的白色瓷胎上用青料描绘成各种花卉图案,然后上釉用高温火(1000℃以上)一次烧成。青花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钴,在我国南方江  相似文献   

8.
章伟云 《南方文物》2013,(2):209-209,208
元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专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属釉下彩制作工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通常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原本在胎体上绘制时呈现黑色的钴料纹样,在高温下会出现鲜艳的蓝色,与略带青白色的白釉地形成鲜明的反差,呈现出白地蓝花的美丽纹饰。  相似文献   

9.
(三) 元代青花瓷器青花是白地蓝花瓷器的专门名称,它是景德鎮制瓷工匠的重要发明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他置。青花瓷器的主要着色剂是鈷矿,由于各地出产的鈷矿含有不同的杂质,元、明、清各代瓷器采用不同地区的鈷矿,因之也就呈現出不同的深、浅蓝色。青花瓷器以其色調的优美以及它的非常丰富的裝飾紋样,自十四世纪以来就深受国內外人的欢迎,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續烧制,它是我国瓷器沿袭时間最久,产量最大与最具民族风格的一个品种。青花的起源始于宋是不容怀疑的,遺憾的是没有发現可以肯定为宋代的青花瓷器。文物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釉下黑彩是用毛笔在器物胎骨上用氧化铁作涂料进行绘画,后施瓷釉烧制,外观上与纸上绘画具有相同的风格。最早的釉下彩要追溯到两晋青瓷上的褐色点彩,而真正的釉下彩绘是唐代长沙窑器上的釉下彩画及器表的题诗写句装饰。到北宋,磁州窑继承了长沙窑的此种装饰技法,烧制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釉下黑彩器。从考古资料看:1918年河北巨鹿县发现的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故城址中就有磁州窑白地绘黑花器物,而且与白地绘黑花枕同时出土有“祥符通宝”和“天禧通宝”铜钱①;甘肃省博物馆藏有绝对年代的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白地…  相似文献   

11.
浙江两处塔基出土宋青花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花瓷器,白地蓝花,色彩幽雅,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近三十年来,随着青花瓷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更激起了国内外陶瓷爱好者的浓厚兴趣,现在青花瓷已成为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青花瓷器的研究中,人们首先考虑和比较重视的是它的起源问题,即产生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看法不一。有坚持元代说的,认为根据元代景德镇的制瓷生产  相似文献   

12.
1982年,枝江县云盘湖乡观音桥四组出土一件白地黑花瓷瓶,遵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由本县博物馆收藏保管。该瓶为小口,细颈,长圆腹;白胎,施白釉,质地较粗厚;器表刻画黑花且外凸,腹上以一束四方连续构图的折枝牡丹为主要装饰内容,肩部和近底部饰菊瓣图案。图案装饰色彩对比强烈,黑白分明,画面构图简洁明净,线条流利,显得特别醒目、质朴、大方。通高31.4、口径6、底径9.2厘米(附照片)。根据此瓶的造型、纹饰等特点和经有关专家鉴定,其时代为南宋时期,并属磁州窑系产品。磁州窑是以河北为中心的、北方最大的一个瓷系,在南方也有这种产品出现,反映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主题是研究粉青沙器的化妆土工艺出现的历史背景,旨在探讨中韩陶瓷交流对粉青沙器制作的影响。在韩国陶瓷历史上,朝鲜时期(1392-1896)的粉青沙器是具有独特工艺特征的陶瓷样式,即在胎上用白化妆土粉妆,然后采用多样装饰技法,和磁州窑瓷器相似。关于朝鲜王朝制瓷业开始使用化妆土装饰技法的突然性和白瓷生产需求的背景,作者从中韩陶瓷交流史的角度,提出了两个论点:首先,高丽(918-1392)末朝鲜初期制瓷业衰退,在原料和工艺技术恶劣化的情况下,通过借鉴高丽时期已传入的中国磁州窑瓷器的化妆土工艺;应用于粉青沙器的生产。其次,中国陶瓷文化由青瓷转移到白地花纹的青花瓷器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朝鲜制瓷业追求白瓷或白地瓷的状况,而在当时朝鲜制瓷业条件的限制下,只能以化妆土工艺表现白色地。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陶瓷文化及陶瓷审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四系瓶是磁州窑产品中颇具特色的一类器物 ,其装饰技法以磁州窑传统的白地黑绘为主 ,其内容有花草、龙凤、诗词 ,尤其以带“馆”铭的四系瓶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广泛收集资料和进行类型分析的基础上 ,对四系瓶的用途、源流、流布时间和地区逐一分析 ,然后再对众说纷纭的“仁和馆”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水波纹,亦称波涛纹、浪涛纹,史前彩陶上已把水纹作为装饰纹饰,在甘肃、青海一带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非常流行水涡纹~((1)),至宋元时期水波纹成为瓷器上盛行的纹饰,元代开始多以条带状辅助纹饰的形式装饰在瓶、罐、壶等类瓷器上,明清时期陶瓷与宫廷服饰上的水波纹与岩石结合称为海水江崖(牙)纹。  相似文献   

16.
瓷枕,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载体,它的发展历史为我们了解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实物参考。本文介绍了一件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其装饰风格自然古朴,潇洒飘逸。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也为磁州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17.
梅瓶的用途     
千舟 《成都文物》2006,(2):35-35
梅瓶最初为实用器,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宋代的经瓶即梅瓶,是盛酒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大多用于盛酒或其它液体物质。后来,逐渐把梅瓶作为陈设装饰品或冥器使用。如宋代磁州窑生产的梅瓶,其肩部开光内有“清洁美酒”四字。在其它一些梅瓶中,还发现有“醉乡酒海”字样。桂林窑址中也出土过一件肩部写有“清香好酒”字样的梅瓶残件。上海博物馆所藏两件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一瓶腹部书写“清洁美酒”,另一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均表明了梅瓶的贮酒功用。从明代墓葬的出土资料得知,明代时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成为上层统治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器,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收集到的人物装饰图案为例,论证了金中期是扒村窑白地黑花装饰的繁荣期,并论述了扒村窑白地黑花瓷人物装饰图案所独有的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珐华器是一种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陶胎低温彩釉器,在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品类。但因时间久远彩釉容易自然剥落,完整精美的珐华器相对少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中,有一批西安附近出土、征集的珐华器,造型规整、色彩艳丽。现选其精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0,(6)
正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元时期较为流行,且一直流传至明清。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因此它既是酒器,又是不可多得的精美陈设品。所以,这类器物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重造型优美。各个时期的梅瓶,都有着自己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唐代的梅瓶很少见。宋代时民间生产大量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口部小,颈部细短,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较小。各地瓷窑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