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林 《神州》2013,(15):32-32
三藩之乱是清朝从动荡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本文注重阐述三藩之乱时耿军及其党羽攻伐徽州的历史过程,它给徽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引起徽州社会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2.
徽州文化的特质是什么?人们历来都把新安理学与徽州文化等而视之。历代所修徽州方志亦作如是云。但是,当笔者更多地涉猎徽州文化时,却深切地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特质并非是理学,而是商人文化。商人文化是一个新课题。笔者拟就理学的分流、转换以及徽州商人文化的整合等作一粗浅探讨,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明代中后期,与朱子学“别立宗旨”的心学在徽州得到广泛传播,并在徽州士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入徽州的心学主要有二支,一是湛若水之学,一是王守仁之学。湛、王心学对徽州学术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既使南宋以来朱子学在徽州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同时也导致了新安理学学派中形成了二个不同的学术阵营。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心学兴起以后,朱子学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的削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徽州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胡娟  朱生东  赵蕾 《旅游纵览》2022,(16):80-82
徽州饮食文化,带有浓厚的徽文化基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安徽省黄山市打造“美食之都”的核心资源。本文以徽州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徽州饮食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现状,探索徽州美食旅游的发展途径。徽州美食旅游的开发可以策划风格各异的非遗美食旅游线路,开展多样化的徽州美食旅游营销,不断加大徽州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推进徽州饮食文化中标志性资源的品牌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汪庆元 《文献》2005,(3):229-239
一、<新安蠹状>简介 徽州文书档案由于是第一手资料而受到明清史学研究者的重视.徽州文献也有属于档案汇编的形式.<丝绢全书>就"无异明代徽州府衙门中的一批卷宗","与徽州地方发现之房地契约同有史料保存的价值."①新见之<新安蠹状>亦属此类.  相似文献   

6.
张健 《沧桑》2011,(5):100-102
明清徽州方志是传统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荟萃了丰富翔实的地情资料,特别是妇女贞节道德方面的史料,其记载人数之多,内容之惨烈,情形触目惊心,在全国方志中乃属罕见,却也折射出程朱理学既光耀了徽州也践踏了徽州妇女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徽州社会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社会,盛行"仁让之风"、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婚姻门第是其中主要的几种社会风俗。这些社会风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明清徽州家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则不可低估。明清徽州社会利用家谱宣扬了"仁让"之风,通过家谱保持血缘纯洁性,也利用家谱维持婚姻的门第等级。  相似文献   

8.
朱子《家礼》中的最后一部分为祭礼,内容包括四时祭、祭初祖、祭先祖、祭祢、忌日祭、墓祭等:"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据汪银辉在《朱子<家礼>在徽州的普及与影响》一文中称,"徽州是‘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祭祀,加上徽商财力的支撑。因此,徽州对祭礼特别讲究,其规模之大,礼仪之盛,花费之多,在全国也是少  相似文献   

9.
陈瑞 《安徽史学》2001,(3):13-17
明清时期,由于徽州经济、文化的发达昌盛,各类望族星罗棋布于徽州社会.本文认为,衡量明清徽州望族是有一定标准的:第一,家族培养出的登科入仕者的多寡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第二,家族财雄人繁、经济地位的崇高是衡量望族的又一重要标准;第三,科甲与商游结合、贾儒兼融型家族是微州望族的最佳形态;第四,以手工技艺擅名的家族也是徽州望族之林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成员.与衡量望族的标准相对应,明清徽州望族大致可分为官宦型、商贾型、官商结合型、手工技艺型四种类型.明清徽州望族类型具有多样性,衡量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研究徽州望族应坚持动态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新安理学对徽州刻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刻书世称徽派刻书,据考证,徽州刻书源于唐,在宋元时期成为安徽地区刻书中心,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广、刻技之精,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明清时期刻书业中的一大主流派别。在徽州刻书的发展过程中,新安理学为这一地区的刻书业的兴盛繁荣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理学大家及其门徒的众多论著为徽州刻书提供了水准较高的出版内容,究读理学,重视教育的风气又为徽州刻书提供了大有可图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6,(10)
正安徽南部的黄山地区,古时称为徽州。明清时期,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地理、艺术、技术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徽州建筑,属于东方建筑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们有机会亲临皖南古村落,或只是看看图片,都会被它的建筑之美所吸引。徽州建筑外部是淡雅的白墙黛瓦,造型简单封闭,走入内宅却是雕梁画栋,别有洞天。因为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也是以木结构  相似文献   

12.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7,(3):107-116
徽州宗祠是徽州礼制建筑类型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明清时期,祠祀建筑兴起大量营造之风,最本原的起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当时不但在都  相似文献   

13.
李明 《安徽史学》2005,(6):74-79
本文依据区域风俗理论,以明清徽州区域风俗为具体考察对象,从自然环境、宗族制度、徽商群体、风俗层纵向传通态势诸角度,探讨徽州区域风俗双重特性之成因,为徽州风俗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魏艳 《风景名胜》2009,(3):114-121
徽州山区有一个小村落叫西递村,村中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大多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都属国内罕见,堪称徽州古村落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先生主编的《徽州文书》第一辑,于2005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发行。本辑共计十卷,收入的是归户的文书,五千多份。其中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所藏黟县10户村民的徽州文书五卷,祁门县博物馆所藏祁门5户徽州文书五卷。这15户村民的文书,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现的,为进一步开展徽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徽州文书》第一辑的特色首先在于整理方法得当。徽州文书产生于官府、会社、家族或个人从事各项活动而出现的书面文字,已经发现的徽州文书有二三十万件之多,由于不少徽州文书是从原藏者在…  相似文献   

16.
徽州戏剧演出活动源远流长,东晋时期就有“宴会辄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的记载。徽州古戏台是戏曲文化的延伸,与徽州的建筑、徽商、宗族等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徽州的商人发达后,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方面读书登第,努力入“仕”,一方面以戏剧等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结交四方文入雅客,追求士大夫阶层的高雅品位。而在许多徽商看来,  相似文献   

17.
陈杰 《沧桑》2012,(1):106-110
唐宋以来,徽州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的人口压力加速了徽州的地域开发。其中,宋代徽州商品化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徽州山区商业和商人的发展。明中叶以降,徽州人乘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之势,大量外出经商,徽州商人也从唐宋时期的地区性商人发展成为明清时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徽商"。  相似文献   

18.
卞利 《文献》2002,(4):225-233
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徽州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这里不仅保存下来的文书文献资料汗牛充栋,浩若烟海,而且散存于徽州一府六县(即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绩溪、黟县和祁门县)城乡各地的碑刻资料极其丰富.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徽州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徽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过去从未引起过徽学研究者的注意,有些碑刻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还正在受到不断的毁坏.因而,开展对包括碑刻在内的徽州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不仅有为徽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的作用,而且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抢救徽州文化遗产的意义.于是,本着抢救和积累徽州文化遗存文字资料的目的,我们对徽州碑刻资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蔚然兴起,徽学研究领域日益得以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推出。日前,捧读刘道胜所著《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研究》),该著即是以明清徽州宗族文书为中心,采用文书档案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解读文书的形式,阐释文书的内涵,对徽州宗族文书作出分类考察,进而揭示徽州宗族的各种社会关系,这是一部首次系统利用文书资料研究徽州宗族之作。  相似文献   

20.
《歙事闲谭》中一则关于东晋时期"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的历史记载,被认为是徽商产生于东晋的依据。然而,追寻此则史料的源头及其背后的历史事实,则发现史料中的"新安"与徽州及徽商并无直接联系。此则史料与徽州联系的建立及其所载内容被归入徽州风俗的一部分,有一个历史过程,其背后反映的则是徽州地方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